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问题及培养建议

2016-09-10 07:22陈艺余子侠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高校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陈艺 余子侠

摘 要:孔子学院的建立对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汉语教师紧缺的问题愈发明显。针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数量不足、缺少专职师资队伍、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以及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标准低和课堂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文章提出发挥传统培养模式优势、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和利用高校青年教师出国政策来增加教师数量,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提高师资质量等建议,借以改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培养现状,促进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培养模式;高校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一、近五年孔子学院的师资发展情况

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以构建繁荣和谐的世界为宗旨,2004年11月24日,首家孔子学院于韩国首尔成立。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孔子学院在全球生根发芽。截至2014年年底,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汉语师资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师资问题直接关系到孔子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影响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回顾近五年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孔子学院总数、注册学生人数和派出汉语教师人数每年都呈增长之势(见表1)。相较于2010年,2011年新建孔子学院增速放缓,但学生人数和派出汉语教师人数均有所增加。学生人数增加14万之多,派出的教师、志愿者人数仅增加716人,全球注册学生总数达到36万,而专兼职教师总数仅1万余人:其中中方人员仅有2200人,占20%左右;80%为各国各地区培养的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本土教师。2012年,孔子学院注册学生人数增加了15.5万,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增加了4000余人,加大了中方的派遣规模,同时培训外国汉语教师6229人。为了加强对外派汉语教师的管理,2012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用以规范汉语教师的言行和教学行为。2013年,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常态化:各项数据稳步增加,注册学生数增长尤为明显,增加了近20万名注册学生;不仅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还开始重视本土汉语教师的师范教育,在8个国家开设汉语师范专业,系统全面地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但新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只有约3000人,加上培养的本土教师5720名,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教师的需求,但仍呈供不应求的态势,缺口进一步扩大。

201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该年孔子学院总数稳步上升,然而,新建学校数较前几年有所下降,注册学生人数增长为历年之最,但新增外派教师、志愿者仅有1500人,生师比过高问题极为突出[2]。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注册学员111万人,其中有15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人数过万,而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为33745人,注册学生人数和专兼职汉语教师人数的比例为33∶1,相当于每名教师要对33个学生进行汉语指导[3]。由此可见,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孔子学院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汉语教师的缺口已超过500万人,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汉语教师数量缺口均已达到10万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学院从事教学的约3万名教师中,由国家汉办派出的院长、教师、志愿者就有1.55万人,其中院长、教师6300人,志愿者5724人,各省、市教育厅(局)和高校派出志愿者3476人[4]。这近半数由国家汉办所派遣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导致孔子学院自身缺乏一支固定的职业化汉语教师队伍。在师资质量方面,这些派遣出国的汉语教师由国家汉办面向全社会或各省市高校选拔而来,录取后进行短期培训,他们的外语能力仅达到基本沟通交流的水平,对所派往任教的国家国情以及其历史、文化所知不多,其中真正具有对外汉语专业背景者寥寥无几,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研究者更是比例甚微,高质量且稳定的汉语教师严重匮乏。

师资短缺及质量问题是当前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有可能危及到中国的对外形象和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因此,结合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现阶段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的教育机构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机构,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了发展这种特殊的文化教育交流事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然而,就当前孔子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无论其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师资来源模式导致师资缺乏

孔子学院师资主要来源于下述三种培养模式,即“走出去”模式、“请进来”模式和本土培训模式。如2014年孔子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训外国本土汉语教师4765人,通过各国孔子学院培训本土教师3.5万人。[5]

1.“走出去”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中国各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拥有对外汉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到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短期或长期任教[6]。这些师生有着明显的汉语语言优势,知晓中国文化,能够准确地传递中国文化的有关信息。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他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开展讲座论坛,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他们虽然能够进行基本的外语沟通,但对孔子学院所在地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了解较少。

2.“请进来”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邀请已经在孔子学院任教的外籍教师来中国进行短期培训,接受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熏陶,进行基本的汉语学习[7]。这部分教师虽都是外籍人士,但大多数是华人华裔。他们自小生长在孔子学院所在地区,不仅与当地学习者交流沟通毫无障碍,而且对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非常了解,善于运用当地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家人中不乏汉语流利者,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不足,汉语的学习也更多侧重于基础的语音语法,仅仅依靠短期的来华培训,并不能使他们真正了解中华文化。

3.本土培训模式

该模式是指孔子学院在其所在地进行本土化的汉语教师培养,报名者多为当地有兴趣、有意愿进行汉语学习和教授并且已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人,校方从中国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之后选拔上岗[8]。这部分教师多为外籍人员,生长在孔子学院所在地区。他们虽然对汉语有着极大的学习热情,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基础,但是汉语水平有限,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语言文字。而且,对他们进行汉语及文化培训的多为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这使得他们对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闻层面上,缺少直观感受,难以体会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孔子学院设立以来,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在职汉语教师基本都来源于这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解决孔子学院的师资短缺问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培养出来的师资数量和质量经实践检验无法满足孔子学院现阶段的需要,更无法满足未来对外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扩大的需要。因此,孔子学院亟待开辟新的师资培养模式和来源渠道。

(二)选拔条件及教师教学能力制约师资质量

学界对于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早有认定:具有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和熟练规范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运用能力,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一定的中华文化素养。传统培养模式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时长在1个月左右。教师在短期内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很难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

1.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选拔要求较低,教学效果不佳

我国面向孔子学院派遣的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基本符合要求,但其整体质量堪忧,选拔要求较低、教学实效不佳。一方面,国内高校教师文化水平高,是比较合适的派遣对象,但他们接受派遣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与国内的教师评价体制有关,国内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主要依照个人的教学、科研成果,外派到孔子学院必然会限制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标准较低。目前,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分为国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两种。国内汉语教师志愿者面向全国招募,主要对象为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和在职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和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对海外志愿者的条件要求是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志愿者提交申请后,通过综合能力面试(含教学能力、应变能力、中华才艺等)、外语面试、心理测试三部分的选拔考试后,即成为志愿者候选人,参加由国家汉办组织的行前培训,时长为300~600课时,海外志愿服务满两年以上即为服务期满考核合格。

选拔的标准导致了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爱尔兰孔子学院工作的一名新任教师反映,“有的学生虽已学过3年汉语,但使用汉语完整表达的能力仍很差,学生普遍对写汉字有较严重的畏惧心理”;印尼孔子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学生在学习“孔融让梨”“愚公移山”这样的成语时,面临很大的理解问题”。[9]

2.孔子学院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本身的专业多以语言为主,主攻汉语和英语,甚至还有很多非语言学科背景,如艺术、戏剧等,他们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技能薄弱,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外派的院长、专家虽然具有专业权威,但毕竟已经脱离教学一线,接受和适应能力不强,常常忽视对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培训。

课堂教学能力缺乏不仅表现为教师本身教学技能的不足,还体现为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所导致的教学习惯、教学模式的差异,使得派遣汉语教师难以适应本土学生的习惯和思维。从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来看,我国多为大课堂型的班级授课,以单向传授为主,缺少师生互动,学生缺乏参与感,派遣汉语教师深受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而欧美等国多为小课堂分小组讨论授课,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意见,难以适应中国汉语教师的灌输式讲授方式。

三、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培养建议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推动孔子学院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解决当前汉语教师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清除对外交流的障碍,使更多国家、民族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开辟新的师资来源途径,保证教师数量

就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来源讲,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模式都无法真正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关键还要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开辟新的师资来源途径。

1.发扬传统培养模式优势,扩大汉语教师队伍

第一,进一步发挥“走出去”模式的优势,立足高校,培养更多对外汉语教师。各高校及师范院校适度扩大对外汉语专业的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过硬的对外汉语教师,为孔子学院储备师资。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对国外文化的教授力度,不只是语言教学,还要进行文化熏陶。鼓励其他专业学生,特别是英语、中文、教育等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对外汉语第二学位研习,帮助其成长为符合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标准的新生力量。

第二,延长“请进来”培训时间,将1个月的培训时间延长为半年。“请进来”师资模式最为明显的缺点就是培训时间过短,导致受训师资队伍无法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当进一步延长培训时间,如果无法一次性利用半年时间参加培训,可改为短时间且多次的培训,每次培训内容不同、各有侧重。各省市应当指定高校成为长期的孔子学院师资培训机构,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除了进行课堂知识传授之外,更要让学员走出课堂,到公共场所、企业或文化组织参观,感受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华文化。

第三,加强孔子学院在本土的培训作用,储备优质师资。孔子学院师资力量不能只依靠国内派遣和培训,还要立足本土化培训,发挥孔子学院自身造血功能,在国外高校或孔子学院内部附设专门的汉语师范科,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做好师资储备。

第四,创新培养模式,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的先进技术,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由国家汉办出面邀请语言或文化领域专家录制课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远程课程不仅针对教师,也可以面向学生,内容尽量深入浅出,注重趣味性。远程教育的时间相对自由,且高效经济,能够成为三种传统培养模式的补充和辅助。

2.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实行定向培养

进一步探索新型的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可以选择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的模式来满足孔子学院师资需求。国内设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应当加强与海外孔子学院的对接合作,由双方共同培养汉语教师,入学前签订毕业协议解决就业,吸引更多人学习对外汉语专业。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与国内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要求不同,在培养计划上也应该有所区分。在课程设置上,要进行多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开设与两国文化有关的一系列课程,采取双方联合培养的方式,如前两年在国内高校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后两年到孔子学院所在地高校进行深造,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熟悉当地教育教学模式。最后,到孔子学院进行实地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或技能的不足。

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一方面,雄厚的财力物质基础能够为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提供设备、教材、教具、海外实习经费等保障;另一方面,政府的鼓励和政策支持有利于深化高校和孔子学院的合作,吸引社会民间机构、团体和组织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孔子学院师资的培养和发展。

3.利用高校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政策补充师资

孔子学院师资来源的另一个新渠道是利用在外留学、访学的高校青年教师,改善孔子学院师资缺乏的现状,提高孔子学院师资质量。目前,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访学项目,越来越多高校将教师职称评定与出国经历相挂钩,推动了各级各类高校教师积极出国留学、访学,为孔子学校的师资补充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将孔子学院的任教列为高校青年教师出国访学、研修的正式经历;或是将课余时间的教育实践列入出国高校教师研修计划,以鼓励教师在深造高校所在地的孔子学院进行实地教学。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高教师质量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0]。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11]。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提升这三方面的过程,是长期的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有意识地进行的过程,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要提高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素质,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提升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整体水平。

1.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其教育教学职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海外孔子学院进行教学活动,更应该注重师德培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尊师重道”美德,传递正能量。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在与其他国家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其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的教师形象,因此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适应当地的课堂环境,然后是以自身行为影响他人,要学会见贤思齐,不断反思自省,提升自我,完善自身。加强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加强有中国特色的师德建设,重要的是增加职业道德认同感,而非盲目的、强制的遵守和执行,并在面对异域文化、价值观冲突时,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

2.掌握专业知识,学习中华文化

教师专业知识包含本体性的学科基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实践性知识,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条件性知识,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教师把已具有的学科知识与具体的课堂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12]。不同于一般教师群体,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是双语型教师,甚至是多语型教师。这就要求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既要懂得汉语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方法,还要拥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优秀的汉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不断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此外,应组织汉语教师观察当地课堂的教育教学情况,并与当地教师进行学术讨论和座谈,就教育教学和工作生活进行交流。国内派遣或选拔的汉语教师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的学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掌握当地语言;本土的汉语教师应当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3.提升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艺

教师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13]。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需要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习惯,其在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海外实习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高校应该和海外孔子学院建立协同保障教师海外实习的机制,在学习期间至少安排一学期的时间赴国外进行实地实习,深入了解并学会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与此同时,课程学习还应包括一定的中国特色技能和才艺。孔子学院的教师不妨学习毛笔字、国画、包饺子、古典舞蹈、中国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在讲授枯燥语言知识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穿插其间,无疑会使教授效果加分,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引起外国学生的兴趣,使其心生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4.提高专业情意,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情感领域的专业发展,如基本价值观、理想信念、人格情操及其心理健康方面。作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担负着传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明确自身的任务后更要时刻谨记伟大的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教授汉语,在生活工作中向身边人员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对课程教学独有的见解,都会为个人和国家的形象加分添彩。

海外孔子学院所在地的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与国内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孔子学院汉语教师认同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海外工作生活易受资本主义价值观消极方面的影响和同化,远离“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接受爱国爱党教育尤为重要。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在海外代表着中国形象,在传播中国文化、学习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保护国家安全,警惕文化殖民的侵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对祖国和人民蔑视、嘲讽等不利的言行,学会不卑不亢,并用自己的行动说话,增强文化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人和国家形象。

注释:

①中方派出数指的是在“走出去”模式下,中方派出的院长、教师和志愿者总和;教师总数,即专兼职教师数,不包含中方派出的志愿者数量。

参考文献:

[1][2][3][4][5]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014)[R].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4:4-20.

[6][7]周健.浅议东南亚华文教师的培训[J].暨南学报,1998(4):65-69.

[8]王瑛.法国本土化汉语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32-35.

[9]周楠,夏日光.高素质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2(4):74-76.

[10][11][12][13]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7-12.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高校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