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忽洞坝辽代墓葬

2016-09-12 02:51乌兰察布市博物馆
草原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铜带铜质素面

赵 杰(乌兰察布市博物馆)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忽洞坝辽代墓葬

赵 杰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

卓资县 忽洞坝 墓葬 辽代早期

一、墓葬概况及地理位置

1980年春,卓资县碌碡坪乡忽洞坝村一位农民在采集盖房基石时,于村南部的冲沟内发现了大量的铜器和少量的金器、银器及铁器等物品。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原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闻讯后,随即派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确认该处为一座古代墓葬。该墓葬位于卓资县碌碡坪乡忽洞坝村南端,西北距旗下营镇7公里,东南距卓资县城管镇约31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2°2′032″,北纬40°57′22″,海拔1345.6米(图一)。

图一 忽洞坝墓葬位置示意图

墓地地处大黑河南岸的台地上,四周为浅山丘陵所环绕。地表呈南高北低之势,大黑河及京—包铁路由其北部并行而过。因多年的水土流失,在盆地的西南部形成一条蜿蜒北伸大冲沟,北向接入大黑河。忽洞坝墓葬即为此冲沟所毁,只余极少部分残墓底部挂于沟壁之上,后又被当地村民盗挖,故墓葬的形制结构及葬式葬具均已被毁,墓中的随葬品被洪水全部冲入沟底,埋于泥土之中。现将收集到的部分遗物简述如下。

图二 出土铜带扣、带銙

二、遗 物

此次收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及陶器等共记167件(套)。

1.铜器占绝大多数,共计86件,多为蹀躞带或马具构件或饰件。

带扣17件。根据形制可分为5型。

A型:1件。ZHM1:6,扣环呈扁圆形,上下各有一圆角长方形穿孔,扣柄呈“S”状,梯形,素面。长3.2、宽3.2、厚0.4厘米(图二,1)。

B型:2件。ZHM1:7,大小、形制相同。桃形扣环,上下分别为椭圆形和圆角长方形穿孔,扣柄呈“S”状,梯形,素面。长3.6、宽3.8厘米(图二,7)。

C型:1件。ZHM1:8,椭圆形扣环,长条形扣针与圭形扣把相套结。环部和扣把部饰卷草纹。扣环长径5.3厘米,带扣通长4.5厘米(图二,3)。

D形:椭圆形扣环,分大、小两种。

大铜带扣 6件。ZHM1:9,大小、形制相同。椭圆形扣环,圭形扣把。扣把背面置两枚柱状铆钉,将带扣与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扣环长径3.0厘米,带扣通长2.9厘米(图二,4)。

小铜带扣 2件。ZHM1:10,大小、形制相同,椭圆形扣环,圭形扣把。扣把背面置一枚柱状铆钉,将带扣与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扣环长径1.7厘米,带扣通长2.1厘米(图二,2)。

E型:方形扣环,分大、小两种。

大方形铜带扣 2件。ZHM1:11,大小、形制相同,方形扣环,圭形扣把。扣把背面置两枚柱状铆钉,将带扣与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扣针残,扣环长径2.6厘米,带扣通长3.6厘米(图二,6)。

小方形铜带扣3件。ZHM1:12,大小、形制相同,方形扣环,圭形扣把。扣把背面置两枚柱状铆钉,将带扣与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扣针残,扣环长径1.9厘米,带扣通长3.1厘米(图二,5)

带銙19件。皆为铜质,模铸。根据形制可分为7型。

A型:3件。ZHM1:13,大小、形制相同,呈长方形,四边皆呈波状,凹背,背部古眼上端置2枚柱状铆钉。正面饰对称卷草纹。高2.2、宽2.5厘米(图二,8)。

B型:2件。ZHM1:14,大小、形制相同,呈圆角方形,边部呈波状,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上端置2枚柱状铆钉。正面饰对称卷草纹。高2.0、宽2.4厘米(图二,9)。

C1型:2件。ZHM1:15,大小、形制相同,呈椭圆形,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古眼中部上、下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端各置1枚柱状铆钉。正面饰对称卷草纹。高1.9、宽3.0厘米(图三,1)。

C2 型:2件。ZHM1:16,形制相同,呈椭圆形,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古眼呈椭圆形,凹背,背部古眼左、右端各置1枚柱状铆钉。素面。高1.9、宽3.0厘米(图二,10)。

D形:3件。ZHM1:17,铜质鎏金。大小、形制相同,呈五角状,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状铆钉。素面。高2.2、宽2.4厘米(图三,2)。

E型:1件。ZHM1:18,大小、形制相同,呈扁圆状,上部稍圆,下部稍平。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状铆钉。素面。高2.0、宽2.5厘米(图二,11)。

F形:3件。ZHM1:19, 形制相同,呈桃状,上部圆凸,下部稍平。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状铆钉。素面。高2.0、宽2.5厘米(图三,4)。

G型:3件。ZHM1:20,形制相同,呈半圆状,上部稍圆,其余三面稍平。下部置横向长条状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状铆钉。素面。高2.4、宽2.4厘米(图二,12)。

铜箍 7件。铜质,模铸。根据形制可分为3型。

A型:3件。ZHM1:21,形制相同,呈长方形。素面。长1.5、宽1.1厘米(图三,11)。

B型:1件。ZHM1:22,鎏金。呈椭圆形。素面。长径1.9、短径1.1厘米(图三,16)。

C型: 3件。ZHM1:23,呈扁圆形。外壁饰瓦棱纹。长径1.5、短径0.9厘米(图三,17)。

图三 出土铜带饰

桃形带銙 2件。ZHM1:24。铜质,模制。呈桃形。中部镂空桃形孔。正面饰对称卷草纹。凹背,背部穿孔,左右各置一柱状铆钉。高1.7、宽径1.7厘米(图三,18)。

尾3件。铜质,模铸,根据形制可分2型。

A型:1件。ZHM1:25,圭形,凹背,背面置2枚柱状铆钉,正面饰对称卷草纹。长2.6、宽1.5厘米(图三,9)。

B型:2件。ZHM1:26,半圆形,凹背。正面饰对称卷草纹。长1.5、宽1.7厘米(图三,12)。

图四 出土随葬品

节约 8件。铜质,模制。根据形制可分为2型。

A型:4件。ZHM1:27,鎏金。大小、形制相同,平面呈圆形。正面中心凸起,上饰三角形纹。中部三条交叉的带将整个圆形分成三个相等的区域,每区各为一镂空弧状穿孔。凹背,缘部等距置三枚柱状铆钉。直径3.3、厚0.8厘米(图四,1)。

B型:4件。ZHM1:29,铜质,大小、形制相同。平面呈“T”形。凸面,凹背。正面饰对称卷草纹。背面置三枚柱状铆钉。高3.7、宽5.5厘米(图四,2)。

带饰 58件。铜质,模制。

葫芦形铜吊扣2件。大小、形制相同。ZHM1:30,上部为一方形穿钮。中部接桃形环,环为一桃形大穿孔。下部伸出“舌”形直铤。凸面,凹背。正面饰对称的卷草形花纹。长8.9、最宽3.5厘米(图四,3)。

豆荚形铜带饰 1件。ZHM1:31,呈三角形,上部为一条状横穿。凹背,背部置2枚对称的柱状铆钉。穿部因长期使用磨损而断。素面。残高1.5、宽5.5厘米(图三,5)。

束腰形铜带饰1件。ZHM1:32。铜质,模铸。两端圆凸,中部有一长方形穿孔,穿孔上部铆接一拱形钮,背部置两枚柱状铆钉。凹背,正面及钮部皆饰卷草纹。长3.4、最宽2.5厘米(图三,8)。

拱形铜钮1件。ZHM1:33。铜质,片状,两端稍圆,上部饰卷草纹。长3.0、宽1.1厘米(图三,14)。

平尾圭形铜带饰8件。ZHM1:34。大小、形制相同。铜质,模铸。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状铆钉。正面饰对称卷草形纹饰。长3.3、宽1.6厘米(图三,3)。

菱形铜带饰12件。ZHM1:35。大小、形制相同。铜质,模铸。平面呈菱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状铆钉。正面饰对称卷草形纹饰。长3.3、宽1.6厘米(图三,6)。

平尾圭形铜带饰9件。ZHM1:36。大小、形制相同。铜质,鎏金,模铸。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3枚柱状铆钉,正面呈三竹节状。长2.8、宽1.4、厚0.5厘米(图三,7)。

平尾圭形铜带饰19件。ZHM1:37,大小、形制相同。铜质,鎏金,模铸。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3枚柱状铆钉,正面呈二竹节状。长2.8、宽1.4、厚0.5厘米(图三,10)。

平尾圭形铜带饰ZHM1:38。大小、形制相同。铜质,鎏金,模铸。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状铆钉。长2.0、宽1.4、厚0.3厘米(图三,13)。

长方形铜饰件2件。ZHM1:39,大小、形制相同。铜质,鎏金,模铸。平面呈长方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状铆钉。长1.6、宽0.8、厚0.3厘米(图三,15)。

铜杖 1件(套)。ZHM1:40,铜质,鎏金。由杖首、杖身和杖托三部分组成。杖首呈“T”形,铜质,鎏金。模制、錾刻、焊接成型。上部由三个半圆组成,中部为北天王,身着铠甲,头戴王冠,右手托塔,左右两部各为半椭圆形,上均饰龟鹤仙人图,顶部有铁锈残迹。下部接管状长銎,銎部外壁饰错落有序的仰莲纹。通高15.4、宽12厘米(图五,4)。杖托(镦) 铜质,管状銎。口部及近末端处各置一铜箍。长11、銎口径2.4厘米(图五,5)。杖首及杖托銎口内留有朽木残留物,估计杖身应为木质。

2.金器仅见耳环2件。

ZHM1:1、2,圆环状,截面呈圆形,环直径3.0、截面直径0.3厘米。重12.45克(图四,4、5)。

3.银器 数量较少,以生活器具为主。

盏托1件。ZHM1:5,以银片锤鍱、錾刻、模压、焊接成型。由托碗、托盘和圈足组成,托碗托盘连一体。托碗为敞口,圜底,底部模压双鱼纹,内壁饰卷草纹。托盘为平折沿,内侧凹折,外缘部起凸棱,沿面錾刻5组牡丹纹,以鱼子纹为地。沿内侧凹部饰以卷草纹,且等距錾刻3条游动的鱼。圈足呈喇叭状。通高3.6、口径15.0、圈足高2.2厘米(图五,1)。

杯2件。ZHM1:4,大小、形制相同,锤鍱成型。器形呈五瓣花形,花式敞口,弧腹较深,平底,底部留有圈足焊接痕迹。素面。高3.0厘米,口径7.2 、底径3.6厘米(图五,2)。

图五 出土随葬品

笸箩 1件。ZHM1:3,以银片锤鍱、錾刻、焊接成型,直口微侈,弧腹,圜底,腹部及底部压印柳斗形纹,压印之纹透内。仿木口沿外侧饰四组对称竖向线纹。高7.0厘米,口径13.5、口沿厚0.1厘米(图五,3)。

4. 铁器 以马具和工具为主,也见武器类。大多残破不全。

马镫 5件。ZHM1:42。铸造而成,大小、形制相同。上部为方形高鼻,鼻中有长方形带孔。下接胆状蹬环,踏板呈弧形。吊钮高1.5、钮宽5.4、踏板宽5.4、通高15.2厘米(图五,6)。

锁 1件。ZHM1:41,锻制而成。为横式锁,锁深筒形,外接曲尺状长柄。插簧为三叉式。通长17.2、宽5厘米(图五,9)。

5.骨器 在遗物中数量较少。

算筹 20件。ZHM1:43,骨质,磨制。为四棱长条柱状。截面呈方形。长12.2~12.9厘米(图五,8)。

6.陶器 仅一件。

罐ZHM1:44,体型较小。泥质灰陶,侈口,圆唇,矮弧颈,肩部微折,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底部饰横向细弦纹数周。口径4.8、底径3.4、高6.8厘米。(图五,7)。

此外,还有一些保存状况较差的铁器,如马嚼、锛、斧、剑、镞及骨鸣镝等。

图六 出土铜器

图七 出土金、银、铜器

三、 结 语

忽洞坝墓葬曾在《乌兰察布文物》1982年第2期(内部刊物)发表过。现依据原报告及遗物重新整理成文。

首先,从忽洞坝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来看,砺石、骨板、算筹、马镫等物,多为辽代墓葬中常见出土之物,其中鸣镝的形制与凉城县忻州窑子辽代墓葬出土的B型鸣镝相似①,陶罐与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出土的小陶罐相近②,盏托和银杯分别与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的银茶托、银茶杯制作风格相同③,银笸箩与巴林左旗白音汉公社发现的辽代银器窖藏的柳斗形银杯相同④。

其次,从墓葬出土的带具及马具饰品来看,忽洞坝A型节约与赤峰县大营子辽墓M1(辽驸马郑卫国王墓)⑤中圆盘形节约相近,B型节约与赤峰大营子辽墓M1(辽驸马郑卫国王墓)中凸形节约形制相近⑥,而忽洞坝墓葬中出土的葫芦形吊扣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扎拉嘎1号契丹墓出土的鎏金铜吊扣形制相近。铁锁又与赤峰县大营子辽墓M1(辽驸马郑卫国王墓)出土的铁锁相似⑦。以往已发现辽墓中出土比较少见的豆荚形带饰(ZHM1:31 )在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⑧和内蒙古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⑨均有出现(M27:145)且形制相同。哑铃形带饰也与内蒙古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中出土的(M27:123)形制相似。A型铜带扣与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中出土的方形铜带扣(M27:63)相同。

从忽洞坝出土的生活用具来看,金银器器形及纹饰极具晚唐制作风格。从带饰来看,也具有契丹早期的特征。如葫芦形吊扣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扎拉嘎1号契丹墓出土的鎏金铜吊扣形制相近,此器物体形修长中间镂空较大,按照孙机先生的说法此种吊扣似乎更早,而且又具有一定的突厥文化色彩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忽洞坝墓葬中出土有一件鎏金铜杖,杖首中部为北天王身着铠甲,头戴王冠,右手托塔,左右两部各为半椭圆形,上饰龟鹤仙人图,下接管状长銎,銎部饰错落有序的仰莲纹,可见其受唐文化影响之深。

忽洞坝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辽代早期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绘 图:郝晓菲 栗媛君

摄 影:刘艳农

翻 译:谢 芳

注 释

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县忻州窑子辽代墓葬清理简报》,《草原文物》2012年第2期。

②张柏忠:《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文物》1983年第9期。

③刘相群、朱捷元:《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一批唐代银器》,《文物》1966年第1 期。

④巴右文、成顺:《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银器窖藏》,《文物》1980年第5期。

⑤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⑥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⑦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⑧张柏忠:《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文物》1983年第9期。

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考古》2011年第8期。

⑩孙机:《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文物》1993年第8期。

责任编辑:党 郁

Zhuozi County; Hu Dong Ba; Tombs; Early Stage of Liao Dynasty

In the spring of 1980, a farmer who lived in Ping Xiang Hu Dong Ba, Zhuozi County found a tomb burial in the south of the village. The burial destroyed by the natural gullies, and only a few graveyard bricks hung on the trench wall. Most objects in the tomb were flushed out into the ditch. And we found a large number of bronze pieces and a small amount of gold, silver, iron pieces and other items. Such as gold earrings, silver shallow dish and silver lamp holder, gold Die Xie belt harness, calculation device and some daily life appliances, etc.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unearthed relics, we infer that the tomb belongs to the early stage of Liao Dynasty.

猜你喜欢
铜带铜质素面
磨煤机润滑油站管壳式换热器泄漏分析
李蕾作品
天降大福喜成双
中压交联电缆铜带变色现象的分析和解决
寄秋声
楚江新材600mm铜带强力粗轧机组新技术
铜带边部精整处理装备和技术的开发
战国 铜带钩
素面
你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