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弥漫 楚韵缭绕
——论白河县张家大院的文化意蕴

2016-09-18 06:08侯红艳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白河县大院张家

侯红艳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秦风弥漫楚韵缭绕
——论白河县张家大院的文化意蕴

侯红艳

(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陕西省白河县的张家大院是一座现今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由于地缘因素和移民文化的影响,该建筑风格秦楚共聚。本文主要通过对张家大院建筑细部的分析,论述当地民众以“礼制”为准则的伦理观和刚柔相济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阐释白河县张家大院的文化意蕴,体悟陕南地区的人文风情和文化特质。

张家大院;建筑风格;文化意蕴;秦风楚韵

张家大院,位于陕西省白河县卡子镇的界岭脚下,是一座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古民宅,目前已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重点的古民居保护对象。该宅院规模较大,外观气势恢宏,共分上、下两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两院之间相距半里之遥,均坐东朝西,南北呼应,上院损毁严重,下院保存相对完好,但从遗存的建筑主体来看,两院风格完全相同,修建时间一致,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蕴。从建筑类型上讲,张家大院属于民宅,与官式建筑相比,它更具生活化、地域化和民俗味。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的建筑学未来中写到:“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的形式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1]民宅具有这种本质,它不仅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地方文化,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化价值。所以,一直以来古民居成为外界了解一个地方人文风情、地域文化的窗口。张家大院作为陕西省白河县古民居的典型,它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本文通过对张家大院建筑风格的分析,阐释其文化意蕴,从而领略白河县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特征。

白河县地处陕西东南部,大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是进鄂入川的必经之地、陕西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所以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2],是典型的“秦头楚尾”之地。但现在多用“秦头楚尾”一词来代指安康,其实从区位上讲,白河县才是“秦头楚尾”的确切指代地。关于这个问题,白河县纪委孙传泽先生曾经请教过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并从白河县的历史沿革、战乱记录等方面发表文章进行论证。独样的位置使白河形成了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的区位特色,这一区位特色同样也体现在当地的建筑风格上。

除地理因素外,明清时期的川陕大移民历史对于张家大院文化意蕴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移民史专家葛剑雄先生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要研究中国历史就离不开移民史的研究。”[3]陕西民间文化研究员陈学良先生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就是一部移民史。”[4]移民,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汉水流域,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移民不断涌入的地方。清前期,由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这是我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大移动。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我国湖南、江西等东南部人口大量涌入陕南,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同时也促成了文化的大交融。据编修于同治甲子年的《张氏续修宗谱》 (残本)记载,白河县张家大院的宅主原籍湖北武昌,应该就是在本次移民运动中迁入白河的,所以在张家大院中不仅兼容了南方荆楚文化的特点,而且并蓄了中原秦文化的所有特征,使得秦风弥漫、楚韵缭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礼制”为准则的伦理观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郭黛姮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质》一文中说:“当代历史学界把世界各国的文化分成三个类型:伦理型、宗教型、科学型。中国便是伦理型文化的代表。在伦理型文化中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它与宗法制度相结合,便形成一种礼制秩序,这种礼制秩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社会处事准则。传统建筑也随之被要求体现这样的准则。”[5]郭教授所言的这种“礼制”准则,是中国古代儒家正统思想的内核,是中原大地秦文化的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儒家的“礼制”思想不断得到继承发扬,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个人的言行举止,而且还有饮食起居。在白河县的张家大院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传统的“礼制”思想对建筑群体的影响。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这种以“礼制”为准则的伦理观的精神体现应该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为宗法与等级制度,在建筑中则要求建筑空间、规模寄寓伦理,体现等级制度和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均衡有序、主从有别。张家大院的上下两院各自都是由南北相邻的两栋三进式院落组成,上院(2014年维修规划已经上报安康市文化局)由于损毁缘故,只能看到建筑主体。下院相对保存完整,其中下院的南院(下文简称南院)在文物保护部门和专业古建筑修复团的共同协助下,于2011年得以修缮,基本复原,成为目前观赏的主体。北院目前正处于修复中。下院的北院与南院整个院子都是以院落和天井为中心,将大门、前厅、中堂、后室和厢房组合在一起,使宅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立而完整的一种庭院式建筑格局,这体现了强烈的儒家“合中”意识,具有和谐的文化意蕴。在宅院功能中起主要作用的中堂和正堂分布在庄重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在整个建筑群中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客房、厅房及厢房则相互对称位于其两边,这样的布局差别可以说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产物。儒家经典之作《礼记》中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吕氏春秋·慎势》中更进一步指出了建筑与“中”的关系:“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6]可见,居中者则尊,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心”追求的审美心理。

中国古人讲究藏礼于器、器以载道、寓教于物。所以,中国建筑很讲究运用文化小品之类的装点来寄予思想,并将建筑的装饰与家族的行为、思想观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一点上,张家大院也不例外。来过张家大院的人,都会对张家大院中这些承载着思想文化的匾额、楹联以及建筑上雕刻的吉祥纹饰、图案等产生深刻印象。由于长期受中原秦文化的影响,自先秦时期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教化思想成为人们勉励自己,劝勉族人的基本内容。因此,阐释儒家的“善”“施”“孝”“义”,宣扬人伦、孝梯、进学的礼制观念也成为了张家宅院中匾额、楹联等建筑装饰元素的基本功能。例如张家大院南院的大门,为木质板材,石材门仪,匾额上写着“树德务滋”四个大字。在士大夫阶层大概重视的是儒学哲理,而世俗社会则倾向于儒教伦理,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树德务滋”则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大仁大爱,勉励族人一要有仁德,二要发扬仁德,广济百姓。宅院主人希望通过这些天长日久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导族人积德行善,为人处世。在儒家的理论观念中,孝悌观念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重要标志,在张家大院中,处处有孝道。例如南院中堂门额上刻有“孝友世家”。除字样外,还有各种具体化、人情化和故事化的生活图样。例如在大院天井中央有一口特别夺目的水缸,这口水缸大约有80cm高,四面刻有各种纹样,雕刻很见功底,线条自然流畅,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人物、祥物几欲活现,其中一副孩童献桃图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上院的“八字门”的照面上刻有“目连救母”图,这些都具有浓重的道德伦理教化色彩,使宅院居住者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通过这些无声的建筑装饰物,不仅表现了张氏族人的志向与情怀,也完成了儒家“成教化,劝人伦”的教育目的。

二、刚柔相济的建造审美观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人感受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7]王振复认为梁思成先生所说的这种“建筑意”是包括伦理规范与美学追求等因素在内的文化意蕴,并且这种文化意蕴既是文化的,也是审美的。张家大院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体现出大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着大院主人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追求。由于深受中原秦文化的影响,张家大院总体规模宏大,外型巍峨,空间布局完整匀称,突显出一种雄浑之气,阳刚之美。但从大院内部的建筑局部看,却有一种幽邃之境,阴柔之美。正是由于张家大院局部的阴柔美,所以张家大院被当地民众称为“花屋”,同时,这也成为张家大院与当地众建筑相异的主要点,使它具有江南建筑的典型特征。

《周易》中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相互作用而变化生成,并且阴阳各具特色。阳具有刚的性质,而阴则有柔的特点,阳趋于静,阴趋于动。后来,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中原秦地广物博,文化具有粗犷、雄浑、厚重等阳刚之美的特征,而发祥于江南的荆楚文化则带有柔和、流动等阴柔之美的特征。中国道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都成长于楚地,他所创立的哲学思想体系以自然无为之道来贯通天、地、人,高度重视大自然和生命的运动之美,以圆浑酣畅、行云流水般的曲线表现自然的动势和主体的情感。所以在楚文化中,曲线美、动态美表现得至为突出。张家大院内部院落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圆形拱门(又称“骡马门”,据说是为了方便托运东西的骡马进出),这在北方民居中是很少见的。前厅两侧的厢房也是由青石琢制的圆型门洞,并且门楹、窗棂均为圆形纹样镂雕,突显出一种曲线的流动美。

在张家大院中较为注目的还有门厅两侧那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马头墙又称封火墙,它主要存在于江南民居建筑中。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在居住比较密集的村落中,易发生火灾。为了隔断火源防止火灾发生,所以设计了“封火墙”。顾名思义,封火,防火也!张氏宅主由于深受故乡文化的感染,因此在宅院建设计中局部保留了家乡建筑的特点。张家大院的马头墙主要有两叠式和三叠式,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呈现出阶梯状,脊檐长短随房屋的进深设计。从高处看,这些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形成了一派“万马奔腾”的景象。这既使原本静止、呆板的墙体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动感,又显示出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态势。虽然马头墙建筑的直接目的是防火的实用功能,但也折射出宅院主人对动态的阴柔之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追求不能不说的是受故乡荆楚文化的影响。张家大院总体外显的雄浑阳刚之美使观赏者的情感积极振奋,昂扬向上,显示出大秦文化的厚重。但含之于内的阴柔、和悦之美又使我们如坐春风。试想如果大院的风格过于阳刚,那难免就会陷于僵硬粗暴;但若是柔弱无刚,则会萎靡无力。刚柔相济,外刚内柔,则恰到好处。

三、结语

张家大院无论是从建筑整体,还是建筑细部上都为家族营造了一个有序、合理、文气、祥瑞的环境,

使子孙后代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大秦文化的淳厚、荆楚文化的深邃。它作为白河县明清古民居的典型,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洗涤,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待风雨”“避群害”的仅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宅院,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向世人不断诠释着白河县秦楚交融的文化特色。行走在张家大院中,就如同行走在文化的艺术殿堂,时时感到一阵阵古朴淳厚的文化气息徐徐拂过身边,被其感染、陶醉。如果说课本教育是一种显性的教育,那么这将是一种隐性的文化教育,期待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保护它,体味它绚丽多彩的文化内蕴。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5.

[2]安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康地区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79.

[3]葛剑雄.碎石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79.

[4]陈学良.明清川陕大移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3.

[5]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建筑史研究论文集(1946-1996)[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16.

[6]刘美江.地域文化视野下安康民居的建筑特征[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7]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0.

【责任编校龙 霞】

G127

A

1674-0092(2016)04-0013-03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4.003

2016-03-21

侯红艳,女,陕西白水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白河县大院张家
“霸王”不在家
搞产业,缺钱怎么办?——白河县“乡村金融超市”注“活水”
全国气排球邀请赛在白河县隆重举行
张家塬村村歌
“幸福大院”可以有
四川蚕桑专家大院现状与对策
张家贵 藏石欣赏
秀秀台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