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人物品评的功用

2016-09-18 06:08孙董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品评晋国公子

孙董霞

(1.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春秋时代人物品评的功用

孙董霞1,2

(1.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左传》 《国语》等文献资料记载了春秋时代大量的人物品评活动,可见人物品评已成为春秋时代的一种文化风潮。这一时期品评人物的主体是贵族君子,他们处于当时思想界的前沿,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圈,其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交流活动中常常品评人物。他们除了通过人物品评阐发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还通过人物品评了解各国政治状况,分析战争形势,预测各国政治走向,并做出相应的政治外交决策。他们虽然存在国家利益上的斗争,但作为个人却惺惺相惜。在一些激烈的外交斗争中,一些人由于崇高的人格魅力为他国政治权势人物激赏而得以免去杀身之祸。

春秋时代;人物品评;功用

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的推进,思想界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思想界正处于“从宗教到历史”的价值转变和“哲学突破”的过渡时期[1],天人二元模式并存于人的思维模式中,新旧思想碰撞激烈,人物品评活动非常活跃。人物品评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春秋人物品评的主体来看,有“时人评”“君子曰”和“孔子曰”等形式。贵族君子是这一时期人物品评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常常品评人物、褒贬是非、阐发新的思想观念,这种人物品评活动跟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生成形成互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思想文化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所依据的价值准则也很丰富,从而形成了众多的人物品评之品目。《左传》 《国语》等文献资料记载了春秋时代大量的人物品评活动,可见人物品评已成为春秋时代的一种文化风潮。春秋时期的贵族君子除了通过人物品评阐发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还通过人物品评了解各国政治状况,分析战争形势,预测各国政治走向,并做出相应的政治外交决策。各国贵族君子之间虽然存在国家利益上的斗争,但作为个人却惺惺相惜,相互激赏,被对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一些激烈的外交斗争中,一些人由于崇高的人格魅力为他国权势人物激赏而得以免去杀身之祸。下面试详论之。

一、知人以观政

通过品评一个国家统治者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判断其内政状况是春秋时期人物品评的主要功能。如《左传》昭公元年,早已有篡逆之心的楚公子围弑郏敖而立,是为楚灵王。灵王早在虢之会因为运用君王的仪仗队和服饰而受到各国讥评。弑君而立之后,更是蠢蠢欲动,有合诸侯之志,要与长期的中原盟主晋国一决高下。郑国的游吉到楚国去参加郏敖的葬礼,并恭贺灵王新立。游吉通过对灵王的观察,发现其骄傲自大,好大喜功,断定其必合诸侯。这是通过观人进行政治预测的典型事例。

襄公三十年,鲁国的季武子分析品评了晋国的执政人物之后得出“晋未可媮也”的结论[2]1172。因为当时晋国有赵武主晋国之政,有鲁使者在晋,归以语诸大夫,季武子曰,晋未可媮也,有赵孟以为大夫,有士文伯为辅佐,有史赵、师旷出谋划策,有叔向、女齐以师保辅其君,其朝多君子,晋国不可不敬事之。当时鲁国日渐衰弱,在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之间疲于周旋,各大国的力量变幻无常,晋国作中原盟主多年,但楚国、齐国皆有争夺盟主之心,所以鲁国要随时分析各国政治的变化,根据分析做出正确的外交决策。

襄公三十年,郑国的子产到陈国参加结盟。回来之后,根据他对陈国执政者的观察认为陈国有亡国之兆,郑国不能与之亲附。因为陈国本来弱小,却不恤民力,不安抚百姓。国君根基不巩固,公子奢侈,太子卑微,大夫骄傲,政治人物各行其是。陈国又夹在大国中间,不超过十年就会灭亡。子产是在对陈国执政者素质及其执政状况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以上预测的。

二、外交策略的决策依据

春秋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外交斗争十分复杂。各国都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各国的强弱变化和意图动态,以便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争取主动权。在制定各种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分析品评各国的执政人物常常有助于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如在春秋后期,晋国虽然一直为中原盟主,但楚国虎视眈眈,一直与晋国争夺盟主地位。襄公二十七年,晋国和楚国因为主持会盟和歃血的次序问题发生争执,最后,晋国做出让步,让楚国先歃。两国的大夫隔阂加深,暗中较量。后来,宋公及诸侯之大夫在蒙门外结盟。楚国的子木想试探晋国执政大臣的实力,于是就问赵孟说:“范武子之德何如?”赵孟回答:“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无隐情,其祝史陈信于鬼神,无愧辞。”赵孟通过对范武子的一句评价让子木大为敬佩,子木回去将此事告诉了楚王。楚王感叹说:“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辅五君,以为盟主也。”子木又对楚王说:“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2]1133楚国君臣从晋国赵孟对范武子的评价中看到了晋国君臣一心,以德服人的良好政治氛围。于是打消了与晋国争霸的念头,从心底里承认了晋国的盟主地位。

正因为人们通过外交使臣的言谈举止观察其国政得失,所以各国在挑选外交使臣上也要对人物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外交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语·晋语》记载晋国因骊姬之祸,诸公子逃亡各国,晋国政局一直混乱不宁。秦穆公打算在重耳和夷吾之间做出选择,立为新的晋君。需要对二位公子进行考察。于是,秦穆公召大夫子明及公孙枝,询问派谁去考察。大夫子明曰:“君使絷也。絷敏且知礼,敬以知微。敏能窜谋,知礼可使;敬不坠命,微知可否。君其使之。”[3]294子明认为只有公子絷才能肩负起这个重任。因为这一番考察关乎秦晋两国关系,能否准确地评价两位晋国公子,事关重大,这对品评者本身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子明先分析了公子絷的知人才能,认为其可担当大任。于是秦国派公子絷前去考察夷吾和重耳。公子絷果然明察秋毫,对二位晋公子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及时将重耳和夷吾的品行汇报给了穆公。在选择到底立谁为晋君的政治权衡中,公子絷的建议更是略高一筹。《国语·晋语》:

公子絷反,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臣闻之曰‘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是故先置公子夷吾,实为惠公。[3]297

秦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制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外交决策,放弃仁而有德的重耳,立急功近利的夷吾,以观其变。这样秦国就通过立君这件事抓住了其与晋国外交关系的主动权。这些都是以对当事人的准确分析和评价为前提的。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楚灵王骄奢而好大喜功,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而合诸侯于申。此会楚子的汰侈之态毕露。于是郑国的子产和宋国的合左师对楚王和楚国的政治做出判断:

子产见左师曰:“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谏,不过十年。”左师曰:“然。不十年侈,其恶不远,远恶而后弃。善亦如之,德远而后兴。”[2]1252

子产针对楚王的行为得出“吾不患楚矣”的结论,显然只是一种外交姿态。郑国作为小国,夹在大国之间,惟盟主马首是瞻,与各个大国周旋,生存实属不易。晋国已经作中原霸主多年,郑国也一直以晋国为盟主。但日渐强大的楚国咄咄逼人,要与晋国一决高下。申之会,楚强为之,加上楚王恃强凌弱,欲合诸侯却不以政德,诸侯表面来会盟,内心却并不承认其“霸主”地位。郑国的子产通过对楚王“汰而愎谏”的判断,已得出郑国未来将要执行的外交策略。何去何从,是亲晋还是亲楚,子产已经做出了外交政策上的选择。这些都是通过人物品评决定外交政策的典型案例。

三、借以分析战争形势

春秋时期,人们不但由人观政、决定外交策略,而且通过观人分析战争形势。昭公二十三年,吴国攻打州来,楚国的薳越率领楚国及其诸侯的军队来救援州来。吴人在钟离抵御楚军。这时楚国的令尹子瑕刚死,楚军士气涣散。吴国的公子光对楚国率领的各诸侯国君及其大夫进行品评,借以分析战争形势,他说:

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齧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而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2]1445-1446

吴公子光认为,胡和沈的君主年幼而狂躁,陈国的大夫齧顽固而不通权变,顿、许、蔡三国对楚政不满,楚令尹刚死,楚军士气低落,再加上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一旦交战,楚师必败。这里,吴公子光通过品评各国人物来分析战场形势,制定应对策略,最后吴国果然打败了楚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又如,昭公二十三年至昭公二十五年,楚沈尹戌三次预言郢亡,皆是在对关键人物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评判的基础上做出的战争预测。

如昭公二十三年:

楚囊瓦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场,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2]1447-1448

昭公二十四年:

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抚民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踵楚,而疆埸无备,邑,能无亡乎?”

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王,王及圉阳而还。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沈尹戌曰:“亡郢之始于此在矣。王一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不及郢?《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王之谓乎?”[2]1452-1453

沈尹戌根据楚令尹囊瓦城郢而不修政德,楚王好战、劳师动众而不抚慰人民的做法预测其行为必然带来战争的失利,甚至造成亡郢之后果。三次预料皆与对人物的品评结合在一起。预料皆以政德为依据。这是以人的政治行为和人的行事特点来分析战争形势和战争成败的典型事例。

四、个人魅力的崇尚

春秋时期的人物品评几乎成为一种风潮,人物品评在政治外交中已经常态化,各国政治精英一方面为各自的国家利益激烈斗争,另一方面又惺惺相惜,为对手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而倾倒。政治精英人物之间除了国家利益的竞争还有人格道德的竞争。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一个以人物品评为纽带的文化群体。这个群体既是政治性的也是文化的、文学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受到圈内政治权势人物的激赏而得以免去杀身之祸。

《左传》昭公元年,在虢之会上,鲁国的使臣叔孙豹正在与各诸侯国的大夫会盟,在国内主持政事的季武子不顾叔孙豹的安危攻伐莒国,亵渎了盟会的宗旨,而致力于争当盟主的楚国于是“请戮其使”[2]1204,叔孙豹命悬一线。但是叔孙豹因为出众的政治才能和个人魅力早已闻名遐迩,在当时的政治精英圈内很有影响。在这危难时刻,他得到赵文子的帮助,赵文子力排众议,极力赞美叔孙豹难能可贵的品质,最终说服楚国释放了叔孙豹。叔孙豹就是因为个人魅力受到各国政治精英的赏识而保全了性命,同时也使鲁国逃过了暂时的讨伐。

又如《国语·晋语六》记载:因为晋厉公暴虐,晋国的栾武子,中行献子囚禁了晋厉公,并且想弑杀他。事前,他们召韩献子加入,遭到拒绝。中行偃欲攻伐韩献子,栾武子在对韩献子的言行举止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劝说中行献子放弃攻伐的打算。他说:“不可。其身果而辞顺。顺无不行,果无不彻,犯顺不祥,伐果不克,夫以果戾顺行,民不犯也,吾虽欲攻之,其能乎!”[3]399韩献子义正辞严的态度和坚决果断的做事风格让栾武子和中行献子望而却步,最终不敢贸然行动,放弃了攻伐韩献子的念头。

总之,人物品评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活动和外交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在贵族阶层和各国的政治精英圈里,人物品评是一种常态化的活动。人们通过人物品评来官人、观政、预测各国政治走向、制定外交政策、分析战争形势,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政治文化圈。他们的人物品评中蕴含着当时最前沿的思想火花,他们在人物品评中酝酿着剧烈的思想变革,他们的人物品评为孔子的崛起做好了准备,为战国诸子的思想爆发积蓄着力量,所以春秋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1]郑开.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9:417-41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校杨明贵】

I206.2

A

1674-0092(2016)04-0016-03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4.004

2016-03-27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春秋人物品评及其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借鉴意义研究”(2014B-1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先秦人物品评研究”(15XJC751007)

孙董霞,女,甘肃秦安人,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品评晋国公子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师旷劝学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翳桑之报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五公子抢位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
陌上公子人如玉,一眼万年情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