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9-21 02:18王依贵陶春花胡娅琴杨贵军高明华
重庆医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循证科室护士

王依贵,方 利,龚 敏,陶春花,李 帆,胡娅琴,杨贵军,高明华,夏 莘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过敏反应科 400014)



·临床护理·

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依贵1,方利1,龚敏1,陶春花1,李帆1,胡娅琴1,杨贵军1,高明华1,夏莘2△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过敏反应科400014)

疼痛已被护理人员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外的“第五个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1]。然而目前的医学教育中,护士在校学习阶段对疼痛知识的学习几乎为零,在职期间疼痛管理知识相关培训又少之又少[2-4]。手术相关科室护士是否采取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ain management practice,EBPMP)关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疼痛管理整体质量[5-6]。本次研究将探讨手术相关科室护士对EBPMP的现状,并研究其影响因素,为手术相关科室护士进行更为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提高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引用的中文版卡尔森循证式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the Chinese version-Carlson′s EBPMP prior conditions instrument,C-CPCIs)共有30个条目,根据国际问卷设计原则,样本数量应为调查条目的5~10倍。结合考虑到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无效问卷问题,故本研究取条目总数的10倍计算,最后确定样本例数为300例。本研究在重庆市选择两所三甲医院,根据相关科室实际人数及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在每个医院随机抽调150名手术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共300名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本研究采用C-CPCIs[7]及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份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通过电话或QQ征得相应科室护士长同意后,并由护士长现场协助发放调查表,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后当场统一回收。研究者采用数字标号的无记名方式对问卷进行标注,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保密。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7.33%。研究对象在8个不同手术相关科室产生,其中麻醉科44人、眼耳鼻喉科50人、普外科40人、泌尿外科40人、心胸外科35人、颅脑外科36人、骨伤外科42人、过敏反应科5人,以21~30岁者为主(105人,35.96%),其次为31~40岁(92人,31.51%),工作年限以11~15年(90人,30.82%)和16~20年(88人,30.14%)为主;拥有本科学历者133人(45.55%),大专学历者105人(35.96%),中专学历者47人(16.09%),硕士及以上学历者7人(2.40%)。研究对象中女性258人(88.36%),男性34人(11.64%);正式编制护士168人(57.53%)及合同护士124人(42.47%),其中,护士长13人(4.45%),护士279人(95.55%);中级及以下职称者264人(90.41%),高级职称者28人(9.59%)。工作后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小于1年1次者108人(36.99%),1~2年1次者101人(34.59%),其余为2年以上1次者及没有接受过疼痛知识继续教育者,人数分别为49人(16.78%)及34人(11.64%);其中,接受过疼痛知识继续教育者的258人中,以参加医院的继续教育者最多,有163人(63.18%),其次为从学术期刊上学习获得者68人(26.36%),只有少部分(27人,10.46%)参加专门的学习班培训。

表1  影响EBPMP水平的因素及赋值

2.2C-CPCIs得分情况本次研究中C-CPCIs总分为(3.22±0.33)分,4个分量表既往实践分量表、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创新精神分量表、工作规范分量表得分分别为(3.42±0.75)分、(2.83±0.48)分、(2.75±0.33)分、(3.28±0.60)分。其中,条目21“如果有研究证明某一新做法有效时,我会尝试去做”、条目6“在完成疼痛评估后,我会询问患者是否需要釆取镇痛措施”、条目14“我的同事会低估患者疼痛的严重性”、条目18“除了在我工作的科室,我还跟其他护士交流或者合作”、条目13“疼痛不能充分、适当的缓解很常见”是得分最低的前5项,分别为(1.98±1.00)分、(2.29±1.14)分、(2.57±0.97)分、(2.56±0.84)分、(2.60±0.71)分。

2.3影响手术相关科室护士EBPM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将一般情况中的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C-CPCIs为因变量并进行赋值(表1)。经过回归分析对自变量逐步剔除,有5项因素入选,表明这些因素对手术相关科室护士EBPMP水平有显著性影响。这5项因素是科室、工作年限、学历、工作后是否有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疼痛知识获取情况,最终进入逐步回归方程,该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表2  影响因素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以证据为基础,将科研证据与某一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作出临床决策的过程[8]。EBN是遵循证据进行的护理,是在循证医学基础上产生的护理观念[9]。对于手术相关科室护士,患者术后疼痛的循证护理与实践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来自国内外的研究[10-11]均表明,对于术后疼痛管理的有效策略的应用效果普遍存在不完善的现象,且患者术后镇痛的方法和措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术后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疼痛。所以对于手术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来说,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医院的疼痛管理模式已从单独以麻醉医生为主体、医护合作的模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护士被视作疼痛管理的基石[12]。在我国,护士只是被动的执行医生的医嘱,向医生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患者的疼痛状况[2]。但也有研究表明,护士是疼痛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是其他专业人员的协助者,同时也是患者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13]。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的反应,疼痛的评估不仅包括患者的术前疼痛病史,还包括患者一般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以及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等。所以,护士在患者疼痛管理中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次研究中C-CPCIs总分为(3.22±0.33)分,依照Likert 5级评分法,位于2.50~3.49之间,说明该前提条件“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EBPMP的发展。其中,条目21、6、14、18、13是得分最低的前5项。由此可推出,有针对性地开展疼痛管理培训是提高护士疼痛管理的有效手段。增加询证护理及疼痛知识的相关理论培训,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及疼痛的认识,开展科室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将为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带来更大的推进作用。

本研究中,科室、工作年限、学历、工作后是否有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疼痛知识获取情况是影响EBPMP的5个主要因素。这与国内外的很多研究[14-16]结果有相似之处:工作后是否接受过疼痛管理知识教育是影响护士术后疼痛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科室理念及科室文化,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长短,学历的高低,工作环境中是否有学习氛围和平台,必将影响护士的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影响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及生活质量。

本资料显示,年龄、性别、工作编制、职称、职务5种因素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中被逐步剔除,显示其对EBPMP无影响作用。由此推论出:无论男、女,年龄大小,职称、职务高低,在编非编人员对EBPMP均无多大影响。

综上所述,本市护理人员的EBPMP水平还有待加强,科室、工作年限、学历、工作后是否有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疼痛知识获取情况是影响EBPMP的5个主要因素。建立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和团队,搭建专业的学习平台,组织护理专家团队,依据EBN及疼痛知识的系统理论知识,加强相关培训,才能为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手术相关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促进医院疼痛管理的稳步快速发展。

[1]Mccaffery M,Pasero CL.Pain ratings:the fifth vital sign[J].Am J Nurs,1997,97(2):15-16.

[2]赵继军.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88-188.

[3]周玲君,崔静,刘梦婕,等.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0,25(16):75-76.

[4]陈素娟,冯金娥.本科实习护生疼痛管理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12):12-14.

[5]Carlson CL.Use of three evidence-based post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practices by registered nurses[J].Pain Manag Nurs,2009,10(4):174-187.

[6]曹爱芝.循证护理模式对改善外科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6):9-10.

[7]叶赟,张兰凤.护士实施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先决条件问卷中文版修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55-57.

[8]侯秀珍.循证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24-25.

[9]Bonell C.Evidence-based nursing:a stereotyped view of quantitative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could work against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authority[J].J Adv Nurs,1999,30(1):18-23.

[10]魏健,张娇花,周玉娇.新型疼痛管理模式对PPH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4-2745.

[11]Hajj A,Peoc′h K,Laplanche JL,et al.Genotyping test with clinical factors:better manage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J].Int J Mol Sci,2015,16(3):6298-6311.

[12]Mccaffery M,Robinson E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7.

[13]张惠萍.护士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09,7(15):1377-1378.

[14]Lui LY,So WK,Fong DY.Knowledge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pain management among nurses in Hong Kong medical units[J].J Clin Nurs,2008,17(15):2014-2021.

[15]Alqahtani M,Jones LK.Quantitative study of oncology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pain management in Saudi Arabian hospitals[J].Eur J Oncol Nurs,2015,19(1):44-49.

[16]李漓,刘要伟.ICU护士对危重患者疼痛护理相关知识与实践现状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22-324.

10.3969/j.issn.1671-8348.2016.12.050

重庆市卫生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2-225);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育苗基金项目(2014-12)。作者简介:王依贵(1976-),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

,E-mail:345680836@qq.com。

R473 [文献标识码]C

1671-8348(2016)12-1724-03

2015-12-02

2016-01-22)

猜你喜欢
循证科室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