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星星与王家庄
——《地球上的王家庄》课堂实录

2016-09-21 10:33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王家庄毕飞宇鸭子

鸭子、星星与王家庄
——《地球上的王家庄》课堂实录

笔名麦子,中学高级教师,“生命语文”首倡者。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得主。系《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世界》等多家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的封面人物、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专著《生命语文》、《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语文不过如此》《高考微作文》等

时间:40分钟

执教:熊芳芳

学生:南京一中高一(5)班

师:我的一个学生让我很生气啊,他期中考试的时候写作文,要求是记叙文,结果他一入手就写成了议论文,作文分数全年级最低,20分。我想我要怎样罚他呢?但是后来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我想,我应该原谅他。这篇文章是这个人写的(点击幻灯片:毕飞宇照片),这个人认识吗?

生(齐):毕飞宇!

师:对,毕飞宇,你们南京的一颗星。他说他写一篇文章的时候(点击幻灯片),一开始,他想写议论文,结果写着写着,写成了一篇小说——

我最终也没有把《 ××× 》写出来。其实也算是写出来了,是一个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写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

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这个问题先留在这儿。回头读完小说了再来解决它。

一 :“我”为什么更喜欢鸭子

这篇文章挺长的,虽然它是短篇小说,但是它对我们的一节课来说,挺长。那么之前大家是否已经读过了?我想知道,你们读懂了吗?

生(笑):没读懂。

师:没读懂?好,检查一下,就知道大家有没有读懂了!来看填空题——

1.和______________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鸭子”。

(生茫然,不知该如何作答)

师:我们常常说,我更喜欢吃苹果,往往是在跟什么作比较?同学A和同学B在一起聊天,一个说我喜欢吃苹果,另一个说我更喜欢吃梨,“更喜欢”很显然是说自己喜欢的跟别人喜欢的不一样,对不对?那么这篇文章里面有什么人所喜欢的什么东西跟“我”不一样呢?

生:父亲,他喜欢星星。

师:哦,和父亲所喜欢的星星相比,“我”更喜欢鸭子。我想请问同学们,“我”为什么更喜欢鸭子而不喜欢星星?“我”在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第6段最后,他说:“即使有少数的几颗稍微偏红,可我坚持它们百无一用。”

师:哦,他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啊?

生(齐):百无一用。

师:对,百无一用,没有实际用途。是不是?所以他不喜欢星星。它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来当衣服穿,它远比不上生产队交给我的鸭子,我把鸭子养好了,就可以得到工分,得到钱,对不对?而星星百无一用,所以“我”不喜欢星星。还有没有?还有什么地方在表述“我”不喜欢星星,星星还比不上鸭子呢?

生:第16段中说:“北斗星再亮也只是夜空的一块疤,它永远不可能变成集体的财产,永远不可能变成第八十七只或第一百零三只鸭子。甚至不可能变成第八十七只或第一百零三粒芝麻。”

师:也就是说,星星连一粒芝麻都比不上,更不用说鸭子了,因为它不能变成集体财产。找得非常棒!好,同学们请看,现在,“我”喜欢鸭子的原因是它是集体财产,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我对鸭子的喜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跟父亲相比,我更喜欢鸭子。跟同龄人相比呢?他们更喜欢什么?“我”的同龄人都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种生活,真的是令“我”很羡慕吗?

生:他们在上学。

师:哦,在上学,“我”羡慕他们吗?

生:羡慕。

师:真的羡慕吗?从哪儿看出来羡慕?找句子。

生:“按理说我不应当在这个时候放鸭子。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

师:而实际上呢?“我”为什么没上学?

生:“我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师:学制很短是吧?短期内就把我们培养成一个劳动力,这样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生:是为了提供劳动力。

师:对,是为了培养劳动力,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孩子们接触到的故事,不是《海的女儿》,不是《丑小鸭》,而是刘胡兰、雷锋。你们很爱刘胡兰的故事和雷锋的故事吗?

生(笑着摇头)

师:为什么不爱听?

生:它带给我们的是革命的思想,是牺牲的精神,让我们以刘胡兰和雷锋为榜样。

师: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干什么?

生:献身。

师:为什么而献身?

生:为集体,为别人。

师:对,集体主义至上。为了集体,我们可以牺牲生命;为了集体财产,我们也可以牺牲生命,一心只利他,不利己,对不对?忽略自己,集体至上。这样的故事,没有办法跟《海的女儿》《丑小鸭》相提并论。所以,“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同龄人,可以上学,听这样的故事吗?真的很羡慕在短期内就被加工成一个劳动力,被送到社会的链条上去吗?

《地球上的王家庄》作者毕飞宇

生:不一定。

师:所以我们会发现,跟父亲所喜欢的星星相比,“我”更喜欢鸭子。跟同龄人上学听刘胡兰雷锋的故事相比,“我”也更喜欢鸭子。其实“我”对鸭子和放鸭生活的喜欢,是可以从文字当中感受到的。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三段文字,一人读一段吧,给你们来点配乐!

(三位同学配乐朗读)

师:好,太感谢了!掌声给他们!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到了意境当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这个八岁的孩子,他是多么热爱这个鸭子的天堂——乌金荡。在这个天堂里面,他和鸭子一同享受。大家发现了吗?“我”爱鸭子,这个时候,“我”爱的到底是生产队的鸭子呢,还是乌金荡的鸭子?

生:乌金荡的鸭子。

师:为什么?只有在乌金荡里,鸭子才显示出它的什么?

生:自由自在。

师:很好。自由、快乐和它的生命力,是吧?所以这个时候,鸭子的存在不是一个社会属性的、生产队的财产,它是一个生命。在大自然中,它是一个自由快乐的、有活力的生命。这是“我”爱它的原因,真正的“我”爱鸭子的原因,这才是本质的原因。而之前,“我”是怎么说呢?鸭子是集体财产,星星有什么用呢?百无一用!之前的这种观念是出于“我”自己的本能吗?

生:不是。

师:是从哪儿来的?

生:环境。

生:大人。

生:教育。

师:公社、队长、社会、时代,对不对?是外面赋予的,是外面强加的,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孩子,那么小他就懂得,什么东西是有用的,有实用价值的,星星没有用,所以没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其实他真正喜欢鸭子的原因,是它的自由,是它的生命力。而那些“有实用价值”的观念,是外界附加给他的。“我”,这个孩子的价值观,已经被社会异化了: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才值得我们喜欢。我们再来看父亲所喜欢的星星,父亲对星星的痴迷,有哪些细节是值得注意的?他有哪些表现?

生:“整个晚上父亲都要仰着他的脖子,独自面对那些星空”,还有,“父亲在夜里把眼睛睁得很大,一到了白天,父亲全蔫了。除了吃饭,他的嘴巴永远紧闭着”。从这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对星星的喜爱。

生:还有“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书,那本《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他前些日子从县城里带回来的”,在黑夜中父亲拿着手电,还是要看书,这里也可以看出,父亲很爱读书,对宇宙里的星星很好奇。

师:父亲是个很爱学习的好学生?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研究宇宙?父亲是这样的吗?他是一个科学爱好者?

(生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师:为什么父亲在夜里把眼睛睁得很大,一到白天就全蔫了?他研究星星,却不研究人,不研究大队支书有什么爱好,然后拍马溜须去迎合?研究星星有什么用啊?连一个八岁的孩子都知道星星百无一用,父亲为什么还要研究星星?

生:他持守着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被这个社会异化。

师:哦,他的价值观没有被这个社会异化,但是,有没有什么是被这个社会异化了的?从文中来看,父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地道的农民吗?

生:不是,应该是个知青。

师:何以见得?

生:他能够去县城,并且带回《宇宙里有些什么》和《世界地图》,这种能力和见识,就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能够具备的。

师:那么一个有知识的人,在农村里面,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吗?他可以引导人们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吗?

生:不大可能。

师:为什么?

生:文革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会遭批斗。

师:所以他们只能做老老实实听话的顺民,一句反对的话都不可以说。只有研究星星,才是最安全的。所以,父亲整天在研究百无一用的星星,像个不懂事的孩子;而“我”看起来反而更懂事:鸭子多好啊,它是集体财产啊——“我”看起来更像个理智的成年人。

我们会发现,“我”的价值观被异化了,而父亲呢,他该做的事不能做,他想做的事不能做,他的才能、学问,都得不到施展,跟人打交道太危险了,他只能去研究宇宙,一到白天全蔫了,一到晚上就特别精神。父亲的什么被异化了?

生:行为。

师:对,行为、生存方式。父亲是被压抑的,被逼到黑暗的墙角,只有无人的夜晚,才能拥有一点自由。“我”的价值观被异化了,好在,“我”还有追求自由与自然的欲望在。父亲的生存方式被异化了,好在,父亲还有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灵魂在。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

二:父亲为什么痴迷星星

师: 好,我要考查你们的第二个问题——

到底有多少只鸭子?为什么反复说“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鸭子”?

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数字无法做到准确?

生:鸭子是活的,是运动的。

师:所以“我”数不清它,对不对?只是几十只或者一百多只鸭子而已,我就已经分不清了。这个世界的迷惑性,又该是多么大呢!世界是不可知的,就眼前这些鸭子我就数来数去数不清,何况是世界呢,何况是人性呢,何况是地球上的王家庄呢!好,我们来看,当父亲带来的《世界地图》进入王家庄的时候,在王家庄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颠覆了我们的常识。那么,王家庄人因着这个地图,对地球、世界和王家庄的认识,有哪些地方是特别荒谬特别可笑的?

生:“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

师:他们认为王家庄就是世界的中心,这是天经地义绝对正确的,是吧?好,还有哪些地方特别荒谬特别可笑的?

生:“世界究竟有多大?到底有几个王家庄大?”

师:不知天高地厚的比较,是吧?还有吗?

生:“如果我们像挖井那样不停地往下挖,不停地挖,我们会挖到什么地方去呢?”他们以为可以挖穿地球。

师:所以,无知造成了愚昧,愚昧又让人觉得可笑,是吧?还有吗?

生:“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白天还好,万一是夜里,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那个深渊无疑是一个无底洞,这就是说,我们掉下去之后,既不会被摔死,也不会被淹死,我们只能不停地坠落,一直坠落,永远坠落。”他们对自己的猜想坚信不疑。

师:盲目自信,对不对?无知造成的自信,进一步地导致愚昧。当“我”在这场讨论之中感到疑惑,然后去问父亲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的时候,父亲跟“我”有一场在全文中说话最多的对话,我把它改成了一个剧本的形式,括号里面是舞台提示,但是我留了一个空,在这个地方,我就不知该怎么写舞台提示了——

我[喘着气]:“爸爸。”

父亲[仰头望着星空,半晌才出声]:“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依次是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北斗七星就是它们。儿子,我们现在沿着天璇和天枢五倍远的距离,喏,这个,最亮的一颗。”

父亲[打开手电,照向夜空]:“看见了吗?这就是北斗。”

我[疑惑而不耐烦地]:“王家庄到底在哪儿?”

父亲[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

我[急迫,有些生气,夺过手电到处照]:“地球在哪里?”

父亲[ ]:“回去睡吧。”

我[语气坚定,表情严正]:“地球在哪里?”

父亲[缓缓转过头来,定睛望着我]:“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

父亲[看了看漆黑的四周,用手掸了掸身边的萤火虫,半晌]:“我们不说地球上的事。”

我[将手电使劲塞到父亲手上,扭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回头朝着父亲的方向大声骂]:“都说你是神经病!”

师:如果有一个演员来演父亲,他在这里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来表现父亲的心情呢?我们来看原文,17自然段,我空出来的地方原文是这样的:“父亲笑了。父亲的笑声里有难得的幸福,像星星的光芒。有一点柔弱,有一点勉强。”为什么父亲会笑啊?这个地方演员好难把握啊,我该怎么表演呢?

(学生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师:父亲在王家庄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他选择了被人遗忘,他像杨绛在文革期间渴望穿上一件“隐身衣”一样,隐身,才能被忽略,被忽略,才能安全。父亲是一个被遗忘的人,就好像地球被我们遗忘。我们就踩在地球上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结果“我”居然问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为什么笑啊?

生:他应该是对孩子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感到无奈吧。

师:问题是,他的笑声里有幸福哦,“难得的幸福”。

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都被异化了,但父亲在“我”身上看到一种求知的渴望,“我”非常想得到答案,父亲感到很欣慰,所以有“难得的幸福”。他说“有一点勉强”,是因为,地球在哪儿本来应该是一个常识,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但“我”却不知道。

师:嗯,很好,我想也许还有这样的因素:父亲通过“我”不知道地球在哪儿,领悟到人类缺乏常识和认知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我们站在地球上,都不知道地球在哪里,何况是人呢?地球都可以被我们忽略,一个人被一个时代忽略,或许也不必介怀了吧。他被压抑的不平,被生生埋没的痛苦,在这种时候大概稍感释然了吧。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父亲的表情,应该是释然,又有一些落寞。我们会发现,父亲为什么痴迷于星星呢——

父亲痴迷“宇宙的黑夜”:美,浩瀚,自由,宁静,祥和。

父亲逃避“时代的黑夜”:丑,闭塞,压抑,喧嚣,危险。

宇宙的黑夜是美的、浩瀚的、自由的、宁静的、祥和的。他痴迷于“宇宙的黑夜”,是因为他想要逃避“时代的黑夜”,那个时代是丑的、闭塞的、压抑的、喧嚣的、危险的。所以,父亲从白天逃回了黑夜。并且,我们所认为的鸭子的不可数,我们所认为的王家庄的不可知,都只是在我们眼里;在父亲眼里,连星星都是可数的,而且如数家珍。这让我想起毕飞宇的一句话:“名词和名词之间是有落差的,落差越大,世界越大,世界内部的张力越大。”他选择了鸭子和星星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这部小说就有了寓言的性质,非常有意味。

三:“不可知”的王家庄

师:好,继续下一题——

当“我”只关心鸭子的时候,“父亲”只关心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开始关心远方并付诸行动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关心_________。

请填空!第一个空可以填什么?

生:星星。

师:第二个空呢?

生:鸭子。

师:咦?颠倒过来了呀!当“我”被远方的危险和未知世界的诱惑激发而去探险的时候,“我”从只关心鸭子变成了关心远方;而父亲呢,在我关心远方的时候,他反而开始关心鸭子了。他在队长和大队支书面前骂我,打我,说我把生产队的鸭子弄丢了,父亲开始关心鸭子了,这个时候看起来,父亲做回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而“我”呢,终于做回了一个纯粹的孩子,因着好奇心而去探索这个世界。但是,结局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结局。

当“我”率领一群鸭子去探索世界,结果丢了鸭子也丢了那个小舢板。父亲在大队支书和队长面前掴了“我”一个大嘴巴,还在“我”身上踢了一脚,并且呢,告诉大家“我”是什么?

生:神经病。

师:父亲的表现好像有点奇怪啊?再做个选择题吧——

父亲是一个( )的人。

A.冥顽不化 B.随机应变

生:随机应变!

师:为什么呀?此刻他表现得关心鸭子,关心生产队的财产,其实是为了什么啊?

生:保护自己的孩子。

师:对!在文革时期,你把生产队的鸭子——集体财产弄丢了,这是一个政治事件啊!要承担政治后果。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父亲此刻是随机应变的。那么如果选A,是不是就不对呢?

生:也对!父亲本来一直是非常喜欢星星的,这是他灵魂里面的坚持,这种喜欢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人。

师:很好,在他的灵魂上冥顽不化,在他的价值观上冥顽不化!所以无论选A还是选B,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而已。但是这个事情到最后成了什么样子的结局呢?我们再来做一道填空题——

除了队长和大队支书以外,王家庄的普通社员只有两个人有名字:________、__________,主角“我”和“父亲”的名字叫“______________”。

师:王家庄的普通社员只有两个人有名字,大家发现了吗?

生:王爱国、王爱贫。

师:对,你只能爱国,或者爱贫,如果你爱星星,爱鸭子,你的名字就叫什么啊?

生:神经病。

师:所以小说最后,“我”说:“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我们都成了“神经病”。映衬式的双重叙事,复调式的悲歌,两代人的悲剧,不同的人生轨迹,双线并进,最后合拢,都被那个社会定义成了“神经病”。价值观扭曲的时代,追求真理和光明的正常人反而被定义为“神经病”。这是清醒者的孤独,也是探索者的悲剧。到最后,星空消失了,鸭子消失了,好奇消失了,想象消失了,冲动消失了,怀疑消失了,争论消失了,世界消失了,地球消失了,王家庄还是那个妄自尊大、“世界中心”的王家庄,还是那个铜墙铁壁、永远也走不出去的王家庄。那么,这样一个王家庄,它究竟是不可知呢,还是在那个时代你不可求知呢?是它根本无法认知呢,还是那个时代不让你去认知呢?

生:不让你去认知。

师:对,不让你去认知,不让你去探索。那么你们觉得“不可知”和“不可求知”这二者,孰更可悲?孰更可怕?

生:后者。

师:对,它压抑你认知的本能和欲望,约束你的空间,窒息你的呼吸,所以这样的王家庄,其实是一个什么呢——

【“王家庄”其实是一个_____。】

生:王家庄其实一个社会,是当时的中国社会。

师:非常好!王家庄已经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所以这篇小说就像一个寓言,在文革年代,王家庄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而毕飞宇一开始要写的究竟是一篇什么话题的议论文呢?

——我最终也没有把《论中国之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写出来。其实也算是写出来了,是一个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写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

原来,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毕飞宇就写了这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这篇小说里面,有思,也有诗,就像洪治纲所说——

“毕飞宇不仅将历史强权、生存苦难和心灵贫乏等一系列沉重的历史记忆推到了叙事的背后,而且用一种梦态般轻盈的话语,对人的诗性愿望和自由灵魂进行了一次夸饰性的扩张。”

这就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所提倡的“轻逸之美”:文字要轻,不可以太沉重。如果以父亲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能太沉重了。但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就有一种轻逸之美,但是它表达的却是一种沉重之思。

猜你喜欢
王家庄毕飞宇鸭子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鸭子
一头鸭子
毕飞宇:
谁是谁的眼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阅读花瓣雨
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玉米缺塘巧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