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CD26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进展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2016-09-23 06:27通讯作者丁旭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趋化单核细胞颈动脉

韩 悦 宋 彦(通讯作者) 丁旭萌 李 旭

河南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 473012



血小板CD26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进展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韩悦宋彦(通讯作者)丁旭萌李旭

河南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南阳 473012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探讨血小板CD26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进展组58例和非进展组62例,58例同期进展性脑梗死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分析各组所占得比率;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组血小板CD26p的水平和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比较各组血小板CD26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结果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率、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率、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中不稳定斑块患者血小板CD62p、MCP-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脑梗死进展有关;血小板CD62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高低与斑块性质有关。

血小板CD26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易损斑块

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占急性脑梗死的10%~20%,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PC-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黏附聚集是血栓形成始动环节[1]。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血小板CD62p和(MPC-1)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4-09—2016-03发病24h内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2014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头CT和MRI影像确诊。排除心源性脑栓塞、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体内有金属物质(如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重要器官旁有金属异物残留)。进展性脑梗死:发病后6h~7d,经积极治疗后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NIHSS评分比基线水平≥2分。120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进展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36~82(64.6±10.3)岁。非进展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28~86(68±10.9)岁。另选同期体检者58例为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38~86(69±11.9)岁。3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标准:入院24h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7~11MHz。患者取平卧头仰位,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和颅外段颈内动脉,测量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和斑块性质。IMT≥1.2mm为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斑块表面凸凹不平,呈低回声或回声强弱不等;稳定斑块:斑块表面光滑,呈强回声伴声影。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将脑梗死(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

1.2.2血小板CD62p和血清MPC-1检测:抽取3组血清标本0.1mL加入PE标记的CD62p单克隆抗体(试剂购自苏州生物基因有限公司),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antoⅡ检测血小板CD62p,计数CD62p阳性血小板的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PC-1。

2 结果

2.13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脑梗死患者检出斑块共88例,检出率73.3%;对照组检出斑块26例,检出率为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50.0%,稳定组为30.6%,2组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非进展组比较,&P<0.05

2.2各组血小板CD62p、MCP-1水平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血小板CD62p、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非进展组比较,进展组CD62p、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见表2。

表2 3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非进展组比较,&P<0.05

2.3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不同IMT患者血小板CD62p、MCP-1比较与无斑块患者比较,有斑块患者血小板CD62p、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稳定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斑块患者血小板CD62p、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不同IMT的血小板CD62p、MCP-1比较

注:与无斑块比较,*P<0.05;与稳定斑块比较,&P<0.05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致残率高,发病机制复杂[2]。报道指出脑梗死的发生、进展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密切相关[3]。不稳定斑块病理特征[4]:有一个相对偏心较大的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薄的纤维帽,内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斑块底部有较多新生血管。不稳定斑块易于脱落,通过动脉到动脉栓塞或者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发生。本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展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50.0%,与非进展组(30.6%)比较差异显著,进一步证明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易损斑块与脑梗死进展有关。

MCP-1是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5]。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6]。MPC-1在斑块的形成与破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中,循环中MCP-1与CCR2发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细胞膜上G蛋白耦联的磷脂酰肌醇途径,将信号转入细胞内,促进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使单核细胞向受损的内皮细胞处聚集、黏附,进而迁入内皮下,活化成巨噬细胞,不断吞噬低密度脂蛋白(LDLs)而形成泡沫细胞,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8]。本研究结果提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血清MPC-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进展组血清MPC-1水平又高于稳定组,提示血清MPC-1水平与脑梗死的类型有关。粥样硬化斑块易破裂机制之一炎症反应和炎性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参与[9]。进展组和稳定组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和无斑块血清MPC-1水平明显不同,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李运刚等[10]研究结果一致。

血小板CD62p成为晚期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目前有关血小板CD62p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进展组血小板CD62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脑梗死(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不稳定斑块血小板CD62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和无斑块患者,提示血小板的活化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相关,血小板CD62p水平的高可能预示脑梗死进展。其机制[11]为:不稳定斑块中含有多种炎性细胞,斑块的破裂、斑块部位的炎性反应通过多种组织因子的表达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机制使血栓扩大,使血小板CD62p表达增高;组织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进一步造成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CD62p表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脑梗死发展。

总之,明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血小板活化CD26p和MPC-1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高度相关。本实验样本量较少,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并且从基因水平的实验数据支持或印证本实验结果。

[1]李世英,李峥,张晋霞,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水平与脑梗死进展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87-89.

[2]ArakiY,KumakuraH,KanaiH,etal.Prevalenceandriskfactorsforcerebralinfactionandcaroticarterystenosisinperipheralarterialdiseas[J].Atherosclerosis,2012,223(2):473-477.

[3]FishbienMC.Thevulnerableandunstableatheroscleroticplaque[J].CardiovascPathol,2010,19(1):6-11

[4]OhiraT,ShaharE,IsoH,etal.Caroticarterywallthicknessandriskofstrokesustupes:theatherosclerosisriskincommunitiesstudy[J].Stroke,2011,42(2):397-402.

[5]LeeSH,KangHY,KimKS,etal.The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1(MPC-1)/CCR2systemisinvolvedinperitonealdialysis-related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of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J].LabInvest,2012,92(12):1 698-1 711.

[6]MaurielloA,ServadeiF,SangiorgiG,etal.Asymptomaticcarotidplaquerupturewithunexpectedthrombosisoveranoncanonicalvulnerablelesion[J].Atherosclerosis,2011,218:356-364.

[7]李世英,李峥,张晋霞,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水平与脑梗死进展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87-88.

[8]IraTabas.Macrophagedeathanddefectiveinflammationresolutioninatherosclerosis[J].NatRevImmunol,2010,10(1):36-46.

[9]李娟,刘宏斌,戴艳丽,等.易损斑块的生理学特征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76-778.

[10]李运刚,贾汇刚,夏英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4):333-334.

[11]刘运涌,蔡菁,贺峰,等.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分析及血小板CD62p表达[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4):396-399.

(收稿2015-08-12)

R743.33

A

1673-5110(2016)16-0068-02

猜你喜欢
趋化单核细胞颈动脉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三维趋化流体耦合系统整体解的最优衰减估计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三七根系分泌物中几种成分对根腐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恶臭假单胞菌UW4中趋化受体蛋白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假单胞菌趋化性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