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生活化 生活道德化

2016-09-24 23:11洪美珍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道德化行为认知

洪美珍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以社会生活为土壤,在品德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实效性、针对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品德。

关键词: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生活化;道德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29-01

一、链接生活——构建品德认知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们是学生亲历的现实世界,从这样的世界中走出来的教育,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做时间的主人》一课时,我针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做做玩玩这一现象,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全班同学抄写一篇课文,10分钟后,我让学生汇报自己抄写的情况,快的同学已经把整篇课文抄完了,而慢的同学却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于是我让他们交流自己在10分钟的时间里是如何做的。当请那几个速度慢的同学起来汇报时,他们的同桌也纷纷举手汇报:“老师,他写了几个字就咬起了手指头。”“老师,他隔一会儿就要来和我讲讲话。或者把头凑过来看看我写了多少了。”“老师,他一会儿装铅芯,一会儿问我借橡皮。”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做作业时的真实再现。于是,我让大家继续思考:差距产生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活动不但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通过教师的引领,孩子们都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有效地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并为他们以后更好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小事,帮助学生构建品德认知。

二、链接生活——提升品德情感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最基础的、最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思想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品德体验。

在教学《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这一课时,由于教科书中的事例多发生在城市中,不适宜农村的生活。如果只凭教材难达到目的。在教学前可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周边的环境,调查发生在身边的不爱护环境的不文明事例;以及发生这些事情时,周边的人们是怎样处理的,并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到班级交流。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亲眼目睹了周边家居环境,在课堂中有感而发。有的同学说:“我不喜欢隔壁的叔叔,每天晚上11点下班都按喇叭,吵得我不能安心睡觉。”有的说:“我的邻居不讲卫生,每天烧的煤渣、用的垃圾都往河里扔。”……而根据学生的观察进行模拟活动的表演则水到渠成。我们不难相信,儿童在这种丰富生活的洗礼下,小小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和强烈的震憾,产生懂文明讲美德,保护家居环境的情感,进而加深了为保护家庭周围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链接生活——锤练品德意志

我们知道,以往品德教材大都是以故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品德观念的。尽管这些故事大都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些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学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静态地分析别人,知道了应该如何,获得的只是理性认识。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是复杂多变的,良好的品德意志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在教学《我是班集体的一员》一课,就通过把学生置于班级这个小集体中,进行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岗位、自主选择岗位、自主创设岗位,主动的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品味角色的成功,从而内化为健康向上的品德,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学的习惯,锤炼顽强的品德意志。“体育小教练、好书推荐员、课间保洁员、队报小记者、难题小医生、财产管理员、谈心小天使、谜语会长、历史小博士、家校联络员、班级小百灵、劳动评价员……”一个个新名词、新岗位在学生的共商共议中闪亮登场。虽然这些岗位很小,但它们贴近孩子的生活,使得儿童在活动中能重新构建自己的角色,从而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在相处和交往中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坚持不懈中锤练了意志。

四、链接生活——深化品德行为

如果说感知是一种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那么实践则是一次再学习、再感知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要解决知行脱节的矛盾,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独立地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品德行为,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品德行为不可。”于是,我们把深化品德行为的触角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体验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深化品德行为。

如教学《爷爷、奶奶,你们快乐吗》一课,教师课前布置让学生调查各自爷爷、奶奶的特点,整理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和需要,并提出各自合理化的建议。课则跟村老人协会协商,直接放到老年人活动中心去上,与老人们进行直接接触、交流、沟通。在这些活的情境中,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有语可写,并现场指导力所能及地帮助老人。课后,讨论孝敬老人,尊老爱老的活动方案。这样的实践体验,知行统一,远比空洞的说教明理、启发导引要强得多。它抛弃了传统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有兴趣、有激情、有实践、有感悟,使品德知识更深化。这样的教学,对于儿童的品德生命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品德的内化和情感的提升。

猜你喜欢
道德化行为认知
论我国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的重建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论和谐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