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

2016-09-24 08:44芦千文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业化融合农业

芦千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

芦千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导向。梳理国内学者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渊源、内涵、类型、机制、效应、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研究,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总体处于初兴阶段,多是总结归纳、实证调研、案例分析、经验引介等描述性研究,对农村产业融合内在机制及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联系与区别研究较少,存在机械照搬国际经验现象。为此,要在甄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质性、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审慎引介国外成功经验、辨明政策导向的阶段性等方面加以改进或深化,以推动该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研究综述;评论;遗留问题;展望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吸引学界广泛关注,有必要梳理归纳已有研究,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理论渊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本质上属于产业融合。据国内学者综述,1978年Negre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提出数字技术导致产业交叉。此后,国外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展开产业融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国内,成为国内学者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融合的重要依据,涉及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问题。此外,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至少有两条追溯路径,即国内农村经济探索实践中的自我演化路径和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或“六次产业化”经验。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起步。部分学者意识到农村工业与农业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农业相对萎缩问题,强调农村第一二三产业间应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农业集约化内在更高层次的结合(顾益康,1985)。随后,研究乡镇企业、农村工业与农业关系的学者开始注重农工一体化和产业间利益协调,发展统一经营的经济实体(杨犹龙,1990),让农户分享第二三产业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农业产业化实践深入,有学者意识到农业加快同第二三产业渗透融合的趋势,同期研究中提出纵向(横向)一体化、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要素组合集团化、产业(链)集群集聚等蕴含产业融合思想的对策建议。江登斌(1994)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一二三产业间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基础、互为依托的多元经济融合,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突破点,已接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先被学者注意到的农村产业融合业态是农业与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融合,随实践深入视角逐步拓展到农村其他产业。

部分学者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或“六次产业化”的实践。概念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提出,指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链条,让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加(1+2+3)或相乘(1×2×3)均等于6,所以称为“第六产业”。日本“六次产业化”已取得显著成效,吸引更多企业、资金、人才加入。日本实施六次产业化背景与我国农村有较大程度相似性,所以中央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很多专家学者引介日本做法,部分学者将其等同于“六次产业化”。

二、内涵与特点

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或“农业产业融合”内涵的认识,侧重点不同,描述亦不同,综合看有结果论、过程论、目的论、性质论(见表1)。随研究和实践深入,有不同理解或解读,但对其“内核”基本形成共识。如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其以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表1 不同学者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的界定

科学辨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尤其是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和区别至关重要。何立胜(2005)、李世新(2006)认为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结果,将其与农业产业化区别开。王昕坤(2007)、梁伟军(2010)认为农业产业化是纵向农业产业融合形成路径。段海波(2014)认为农业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宽,形成多重产业属性的新型产业,而单一和线性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并未形成新业态,二者联系在纵向长度与横向宽度的乘积构成一种块状农业产业链。可见,农村产业融合在发展实践上呈现出纵向与横向并存的两维融合路径,也有研究将农村产业融合简单地理解为同一经营主体跨界经营或观光、休闲农业等。

中央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是强调其“特色”或“亮点”。如多数学者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核心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将农业流到非农领域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将增值收益留给农民,能否形成合理利益联结机制是与过去发展乡镇企业的最大区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和载体是农民家庭、农民合作社(叶兴庆,2015;党国英,2015),农民合作社是最突出的实践样本(林建华,2015)。因此,目前经营主体内部产业融合强调以合作社方式连接农户、家庭农场。产业融合实质是新经济技术条件下旧产业的聚变与新生,无论以何种方式或呈现何种业态,必须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否则不能称之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姜长云,2015)。

三、类型或路径

观察视角与划分标准不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或路径则不同。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单一标准划分的不同类型(见表2)。部分学者从多角度划分,将其分为分散合作、垂直一体化企业、现代电商平台、农协链接等模式;部分学者基于调研总结出地产地销、农社对接、互联网托管型农业、农业科技园区、绿色低碳农业等模式。

表2 不同标准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类型

可见,单一视角、标准、样本考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能以偏概全;多视角、多标准划分易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复杂化,难以厘清脉络。可尝试从系统论内在联系的多维视角考查。如姜长云(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一是单一涉农经营主体内部或不同涉农经营主体间,通过深化分工协作或组建产业联盟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或农业循环经济;二是涉农一二三产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三是空间上分离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链接;四是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科普农业、体验农业、特色景观村镇等,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或乡村功能;五是用本地化、可持续生产方式开发食品短链,减少中间环节、公开生产信息、改善消费体验。其中实际上包含厘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五个维度(见图1)。

图1 观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五个维度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效应

一般理论认为,产业融合是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导致产业间边界收缩或消失。据此,部分学者分析农业产业融合机制。王昕坤(2007)认为农业多功能性和联合生产、外部经济、公共产品等的特殊性使农业产业化实体从单一企业拓展到整个产业。梁伟军(2010)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融合机制。纵向融合机制使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利益联结关系,将工业技术、管理模式、服务内容向农业领域渗透延伸,使农业成为跨产业经营部门。横向融合机制分为拓宽型、整合型两种:拓宽型融合即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扁平化、柔性化合作方式,提高专用资产通用性水平,改变农业产出方式和结果,产生范围经济效益;整合型融合即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种养加融为一体,实现农业物质循环。段海波(2014)基于梁伟军的分析提出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降低又促进、诱发更深层次融合。综合分析,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具有内生性,是技术进步、需求变化、供给推力、发展压力、效益驱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论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均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研究已意识到农业产业融合能塑造新型横向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革新农业经营理念,形成农业发展新动力。梁伟军(2011)将此种经济效应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在于实现产业创新、技术进步,节约经济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微观层面在于改变单一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马晓河,2015)。

五、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中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很多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如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对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的调研。从实证研究可知全国各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已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态势。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处于“幼树期”或“初果期”(姜长云,2015),存在较多问题。

1.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

产业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同质竞争、恶性竞争较多;工商企业与农民间无长期合同、缺乏忠诚和信任,农户难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产业融合和专业化间“打架”,融合效益不高(党国英,2015)。

2.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

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发展不平衡、发育不充分,带动力不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规模偏小,参与融合能力不够。融合主体对资源禀赋、财政项目支持依附性强。

3.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

表现在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科研投入较少,产学研对接不畅,创新主体模糊,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熟化推广不足;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理念消费导向不足,缺乏创新驱动意识,先进技术要素应用水平不高。

4.融合发展外部环境尚待改善

产业融合政策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相对落后。如农业补贴政策重生产轻销售、加工销售和功能开发领域补贴不足、新型业态扶持不够等(卞靖,2015);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供给不足、服务体系不匹配;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市场体系等融合基础建设滞后;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监管主体分散,管理部门分割严重;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确立基本思路原则

如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基本思路(宗锦耀,2015);坚持因地制宜、区域优势、市场与政策调节相结合、产业关联、综合效益、整体性等原则(王强,2015)。

2.明确融合发展策略

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关联产业培育和扶持,带动促进种养业和餐饮住宿业、休闲旅游业发展(郑风田,2015);与我国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基于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丰富区、农业优势主产区、沿海与都市区的划分实行不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王健,2015);合理确定一二三产业优先序,选择适合融合的重点、亮点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和县以下,关键在创新,用创新思路打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消费导向、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试验示范和完善相关政策等几张牌(姜长云,2015);核心是通过对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集成和优化组合,增强创新能力,解决产品和服务供给同质性问题,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更多可实现的技术条件。

4.大力培育融合主体

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发展各类股份合作组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培育家庭农场、职业农民、服务组织等。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关系、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系,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增强普通农户参与能力。

5.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融合主体间联合与合作的资源配置体系,保证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的优序体系,创业创新的激励体系,国家支持的投入体系,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纠正行政干预的自律体系等六方面(李文学,2015)。

6.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部门着力解决全局性问题,同时通过强化政策监管、制订行业规范和工艺技术标准,为市场主体行为提供有效指引和强制性约束,引导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或产业充分发挥作用。应厘清职能边界,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推动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治理结构转变;健全服务体系,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此外,还包括规划引领、市场导向、资源依托、试验示范、借鉴国际经验等方面。

六、评论与展望

可大致将国内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分三个阶段。一是国外产业融合理论引入前,国内学者基于农村产业发展实践总结产业融合现象阶段。二是随着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农村产业发展阶段。三是中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解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阶段。

总体上看,当前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尚处于初兴阶段,方法以实地调研、个案描述、定性分析、经验总结、比较研究为主,焦点集中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类型、成效、问题、对策和国内外经验介绍。已有研究的不足或亟待解决问题如下。

1.甄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质性

已有研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质性关注不够,存在混淆其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关系的倾向。应承认三者间有“重叠”,充分吸收重叠区域的经验教训非常重要,应强调“特色”或“亮点”。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村重要政策导向,是要解决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无法解决或遗留的难题。所以,应甄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对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的特质性。

2.深入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应及时将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描述性研究转入融合机制、机理的深化研究。目前研究存在泛泛而谈、理论分析不深,重对策、轻机制倾向,尤其对融合机制、机理缺乏有效研究。如促进农民增收机制尚不清楚,分不清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的贡献程度;产业融合过程中契约关系、利益联结方式选择及产业融合与专业化间内在联系等亟待厘清。

3.审慎引介国外农村产业融合经验

日本“六次产业化”值得借鉴和参考,但应看到二者间差异,应以客观、谨慎的态度看待经验的介绍和借鉴(姜长云,2015)。实际上,对二者间差异考查相当少。在梳理文献中发现,被当作农业产业化成功经验而引介的欧美国家做法,转眼间变为农村产业融合的成功经验。国外专门探讨与实践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极少(刘明国,2015),应防止机械照搬国际经验。

4.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阶段性

破解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是“占优策略”。但随实践发展,会衍生或诱发新问题,占优策略可能变成“劣势策略”。应意识到政策导向和实践探索的阶段性,避免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作解决农村各产业所有问题的唯一办法。研究中务必留好“接口”,充分考虑化解旧问题同时可能衍生的新问题。

[1]卞靖.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优化农业补贴体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6):14-18.

[2]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3]陈艳清,魏登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政府有效作为[J].农村工作通讯,2015(18):37.

[4]段海波.刍议农业产业融合机制和农业产业化[J].改革与战略,2014(5):75-78.

[5]顾益康.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8):7-10.

[6]韩俊.二三产业和农民之间应建立协作式的供应链[J].农村工作通讯,2015(11):38.

[7]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1):37-40.

[8]江登斌.试论农村多元经济融合[J].经济问题,1994(8):10-12.

[9]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10]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

[11]姜长云.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5(7):48-49+58.

[12]金光春,单忠纪,翟绪军,等.韩日两国农业第六产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5(4):57-60.

[13]李碧珍.产业融合:林业产业化转换的路径选择[J].林业经济,2007(11):59-62.

[14]李文学.产业融合需要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J].农业工程技术,2015(29):24-25.

[15]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16]李欣广.农村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的合理化是第二步改革的目标[J].农业经济问题,1987(1):12.

[17]梁伟军.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0):87-90.

[18]梁伟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4):12-24.

[19]刘明国.务实求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18):18-21.

[20]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3):219-222.

[21]罗晓.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创新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6183-6187.

[22]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2):43-44.

[23]潘利兵.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积极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15(29):21-23.

[24]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152-160.

[25]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经济经纬,2005(4):37-39.

[26]王国利.打造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鲁商集团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纪实[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32-36.

[27]王厚全,李飞.北京科技促进涉农产业融合相关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91-94.

[28]王健,张正河.空间布局应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J].农业工程技术,2015(29):27.

[29]王强.产业融合结构布局要抓优势、分环节[J].农业工程技术,2015(29):26-27.

[30]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303-306+321.

[31]杨犹龙.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0(1):86-88+107.

[32]张丽娜.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农业改革发展[J].奋斗,2015(12):21-22.

[33]张晴,陈学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滁州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5):1-4.

[34]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26-29.

[35]郑风田,崔海兴,程郁.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J].农业工程技术,2015(26):39.

[3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37]祝金水.农业“六次产业化”模式探索[J].农村工作通讯,2010(23):32-34.

[38]宗锦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13):19-22.

Research Review on Convergence Among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

LU Qian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Promoting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 convergence has become major policy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The domestic research was sorted out and systemized on ideological origins,connotations,types,mechanism,influence,current situations,problems,proposals of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It was believed that"convergence among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was still a new concept,and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was descriptive work,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investigation,case analysis and so on.Also,far less effort had been mad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 convergence,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Meanwhile,it was not absolutely avoided the phenomenon of copying directly or moving the wrong experience.So,it c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was still in initial stage.The study would been improved or deepened on distinguishing traits and mechanisms of the convergence,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paying attention to the key task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future.

rural area;industrial convergence;research review;comment;untouched problem;prospect

F321

A

1674-9189(2016)04-0027-08

*项目来源: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201601-1)。

芦千文(1989-),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制度史。

猜你喜欢
产业化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