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意义

2016-09-26 09:39周雪林
中欧商业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巨石盈余网红

卷首语

稀缺的意义

这一期杂志的封面,我们本想就着如今企业家“网红化”的现象做一些观察,却无意中扯出了另一些话题,枝枝蔓蔓,与当下火爆的另一些议题交缠起来。隐约之间,我感觉到了这些现象的某种内在联系。

在谈企业家“网红化”的时候,作者郝亚洲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一种网红是制造“意义”的,比如卖小米的雷军,卖神奇拖把的乔伊。还有一种网红是制造“无意义”的,比如papi酱。他敏锐地观察到,在渠道高度融合、技术组合的摩擦成本几乎为零的时代,网红横空出世的成本大大降低,必然助长着“红”的随意性和无意义感,也就是说,制造“无意义”的网红会越来越多。

“无意义”感的日益弥散,确是当下各种热潮的一种共性——直播为什么这么火?每天24小时盯着屏幕里的人行走坐卧有什么意义?弹幕为什么这么火?满屏的吐槽和逗闷子,为什么会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

分享经济火了。于是,互联网思想家克莱·舍基多年前的那本《认知盈余》经常被人拿出来说道。舍基有一个观点: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为2 000亿个小时,如果大家都不再无聊地用电视打发时间,就意味着每年可以完成2 000个维基百科项目。多么惊人的创造啊!分享经济的拥趸们为此欢呼,如此积累下去,平庸终将变为优秀,无意义终将转化为有意义!

基于这种逻辑,几款分享经济的新产品横空出世了。知乎推出的值乎、在行推出的分答,想法都很接近:在平台上聚集许多有“认知盈余”的意见领袖,你付费,他回答,在“认知盈余”完美变现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和意义。

真的吗?这种模式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意义”,还是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批量生产“无意义”?带着这个疑问我登录分答,找到了目前收益最多的编剧鹦鹉史航回答的问题,最受欢迎的是这样的问题:“如果非要二选一做你女朋友,你选范湉湉还是马薇薇?因为啥(不能选择死)”。这个问题价值38元,并获得了1 370人每人一元的“偷偷听”,以及26人“呵呵”。

所以,或许可以说:无意义永远供应充分,有意义永远稀缺。分享经济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好,但可能也并非更糟。因为这就是人类的宿命。技术进步催生商业模式的变异,脱离不开的一条隐线,就是人性的吊诡。我们不停地构建意义,又不停地消减意义,正如西西弗斯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又眼睁睁看着巨石滚回山下。

但还是有好消息。正是因为“无意义”盛行,“意义”的稀缺,人们会更加渴望意义。一个很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华为的任正非和顺丰的王卫,这两个最为低调、从不接受采访的企业家,却成为社交网络上数一数二的“网红”,任何动静都会引发极大关注。大概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人们日益稀缺的意义感吧。

猜你喜欢
巨石盈余网红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巨石人像也成堆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Easter Island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我要当网红
«ВаНхУН»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Monica"s Gang巨石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