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策略

2016-09-27 19:51鲁文娟张若碧
黑河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翻译语篇

鲁文娟+张若碧

[摘要]衔接是产生语篇的重要条件。1962年,系统功能语法创始人韩礼德首次提出了“衔接”(cohesion)概念。1967年,他和哈森合著《英语中的衔接》, 使这一概念趋于完善。根据韩礼德和哈森关于衔接理论中的词汇衔接框架,通过分析对比英汉语篇衔接的异同,探讨翻译中词汇衔接的实现手段,指出在翻译过程中既可以保留原文词汇衔接,又可依语言习惯作出各种改变。

[关键词]词汇衔接;英汉对比;语篇;翻译

韩礼德和哈森在其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并将其划分为五类,即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其中,前四类通过语法手段体现,最后一类靠词汇手段体现。本文就英汉互译中的词汇衔接处理策略作了具体分析。

一、词汇衔接概述

按照韩礼德和哈森的观点,词汇衔接是一种词汇语义关系,可分为再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

再现是指利用词汇手段再现前文出现的某些内容,其中包括重复、同义/反义及上下义衔接。其中,重复(repetition)是词汇衔接最直接的方式,指某个或某几个词项在同一话语或语段中重复出现,从而起到了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衔接作用。它不仅限于词语本身,还可以是词根重复。如:

[1]The syllogism consists of propositions, propositions consists of words, words are symbols of notions.(Bacon: The New Organon)

[2]She met a dog.Dogs are ugly.

同义包含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不同词项之间的衔接关系,即我们常说的同义和近义。反义指的是两个词项之间有一种区别性意义的对比关系。

[3]We all cheered.The spokesman acknowledged the applause.

[4] Those new comes are not used to the life in the suburbs which was so different from that inside the city.

上下义关系类似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体现了词语间的分类。如body 是head, hand, leg 的上义词;apple, banana, pear 是fruit 的下义词。

[5] He is excellent at musical instruments. At the concert, he played piano, cello, as well as saxophone.

上例中,piano, cello, saxophone用于musical instruments的下义词,准确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整个话语的主题意思。

搭配(collocation)是指在语篇中使用相关的词语,使其在文中前呼后应。只有它们相互搭配使用和习惯性共现,才能达到整个语篇的衔接。

二、翻译中词汇衔接的实现手段

语篇衔接不仅体现在语法衔接上,还体现在词汇衔接上。前者是一种自动化的结构选择,译者只要成功解读原文语法关系,也就容易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后者不一样,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在不损害原文语义的前提下,以目的语所接受的表达方式成功实现词汇衔接,从而达到整个语篇的衔接。因此,分析英汉语篇衔接的异同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前提。

1.保留原文词汇衔接

汉语和英语所属语系不同,但这并不能否认两者之间组词造句的相似性。就重复而言,中英文都会用此来达到语篇衔接,有时候也用于表达强调。这时,就可以在翻译时根据情况保留原文的重复衔接。如:

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本句可译为:It is an aspiring tree with a straight trunk and straight branches.显然,这里“笔直的”出现两次,作者是有意要进行强调,说明白杨的刚毅品质,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译文相应地重复straight, 有效地表达了原文情感。

一般情况下,英汉语篇都喜欢用同义衔接来表达完整精确的意思,虽然大致内容上相似,却各有所重,这样就把一个事物或事情的细微方面表述到位了。此时,如果目的语中有相对应的表达,翻译时保留原文的衔接更好。如:

They began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the enemy.

本句中,study和analyze都含有努力研究之意,但侧重点不同,而且汉语中又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语,所以分别译出更切合原文。

反义衔接一般意义明确,对比性强,又具有修辞作用,英译汉时基本上保留原文衔接方式。然而,汉译英时却要仔细分析原文内涵意义,如果不是用于对立并举的修辞,而是用来说明事物或过程等的对立面,翻译时最好保留原文反义衔接。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 《匆匆》)

[译]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 fade, they will bloom again. ( 许渊冲 译)

“去”和“来”,“枯”和“青”,“谢”和“开”这三对反义词有效地展示了几个自然现象的动态发展过程,让人感觉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许渊冲先生选择合适的英文表达,将这些反义衔接逐一翻出,无论形势和意义上使整个话语都和原文一样连贯自然。

上下义衔接的功能在中英文中是相似的。下义词用于解释一种特定概念或特定物质的性质,同时,上义词又会总结语篇中出现的下义词。通过这种方式,整个语篇才能连贯有意义,所以翻译时务必保留原文衔接。如:

The victims were in airplanes or in their offices -- secretaries, businessmen and women, military and federal workers.Moms and dads.Friends and neighbours.

[译]许多乘客和办公人员都不幸遇难,他们可能是:秘书、商人、妇女、军人或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已为人父母的,还有你们的亲朋好友和邻居。

这是布什在911事件后发表的演讲。victims是上义词,接着连出现9个代表身份性别角色的下义词,可谓将受害者一览而尽,有力地控诉了恐怖分子的罪行。翻译时应将所有下义词译出,达到和victims 的完整衔接。

与前几种词汇衔接方式相比,搭配衔接呈隐性,灵活多用,特点突出,且多通过语义链来达到。这些词汇链有利于读者确定具体语义,充分把握语篇信息。如:

…great grey hills heaved up round the horizon;as twilight deepened , we descended a valley, dark with wood… (E. Bronte, Jane Eyre)

[译] …一座座灰色的大山耸立在地平线上。暮色渐浓,车子驶进一个山谷,那里长着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Wood一词在英文中意思很多,但在本句中,根据整个语篇的衔接,这是描写傍晚驱车驶入山谷,而那里长的应该是一片黑乎乎的森林而非一棵树。

2.改变原文词汇衔接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词汇衔接的差异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往往会让译者不知所措。虽然有作为语言的相似性,但基于不同的文化渊源,每种语言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只有遵循了该特征,翻译才会顺利进行。

首先,说英汉两种语言的人思维模式不一样,前者重视个体思维,后者重视整体思维。体现在语言上,汉语喜欢用周遍性的重复来表达整体式衔接,英语中则较少。遇此情况,就可以通过增加和省略等策略翻译。如“镇子坐落在一个峡谷里,东面是山,西面是山,南面是山,北面也是山。”“是山”重复4次,这在汉语句子中既有音韵美又有结构美。译为英文,则大不必再现重复衔接,只需“The small town lies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就可以。另外,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对立和并举,如认为生死相连,天地并举,以至于诸如此类的成语比比皆是,语篇中则常出现近义堆砌。成语“大大小小”“表里如一”可分别意译为“in different sizes” “think and act in the same way”.

其次,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有时态曲折变化,呈显性衔接。汉语侧相反,属意合,语篇中很少甚至不用形式连接,基本无时态曲折变化,侧重隐性意义连贯,即只要意思明白,什么都可以省去。所以在翻译中,应根据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增添、删除或转换原文的词汇衔接。如:

They drifted across America and gathered in the big cities when winter came, hungry, defeated, empty, hopeless ,restless, driven by they knew not what, always on the move, looking everywhere for work, for the bare crumbs to support their miserable lives, and finding neither work nor crumbs.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译]他们漂遍美国,冬天来临时,才聚集到各大城市,忍饥挨饿,到处碰壁,一无所有,前途渺茫,焦躁不安,心烦意乱,辗转奔波,到处找活干,到处找仅能糊口的面包,以维持他们悲惨的生活,却一样也没找到。

在搭配衔接方面,英语常显得简略些,而中文为了意思的完整明白,常会增加一些东西。上例中hungry, defeated, empty等形容词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窘况。如直接对应再现,就是“饥饿的,挫败的,空虚的…”,显然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而且意义模糊不清,导致整个语篇衔接失败,所以应按照中文搭配衔接习惯添加其相应的成分。

最后,英语和汉语都有一词多义现象,但在程度和表现形式上却很有差异。总体来讲,汉语词义严谨,涵义窄,不大依赖上下文;相比之下,英语却词义灵活,涵义广,变化多,同一个词在语篇中的多次重现,可依赖上下文确定词义。因此翻译时要先理清原文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再适当作改变。如: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 … ( W. M. Thackeray, Vanity Fair)

[译]…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 (杨必译)

上例中,单从表面来看,可能会把几个good理解为重复衔接,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作者只是利用了该词不同的语义方面而已,所以翻译为汉语,我们将其处理为近义衔接。

词汇衔接在英汉语篇衔接中非常重要。无论是何种词汇衔接方式,在两种语言语篇中都有相似性,可以在译文中相应地再现原文的衔接方式。然而,还有一些来自于文化渊源的特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在翻译时仔细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改变原文词汇衔接方式,以达到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宓庆.新编汉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3]满莉.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研究和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翻译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