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戏曲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2016-09-28 18:30高一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德育渗透

高一

【摘 要】普通高中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格初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高中阶段,将九澧渔鼓艺术中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融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实现艺术传播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德育的内涵,对践行教育使命、传承传统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九澧渔鼓艺术;音乐课堂;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15-02

地方传统戏曲的德育内容对促进高中阶段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教育发展的不可能自我封闭或选择封闭的当下,当代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够、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因此,普通高中学校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并挖掘地方传统戏曲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常德九澧渔鼓艺术,以其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几千年来已持续对传播地域民众产生深远影响。据笔者考证,20世纪中后期,澧水流域的九澧渔鼓艺人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编演的曲目《扫盲运动到了乡》《生产责任制好》《计划生育好》《普法歌》;歌颂英雄人物、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生活的曲目《雷锋赞》《林海雪原》《四个媳妇笑爹爹》《四个老汉夸媳妇》等曾在当地风靡一时。2006年在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上演出的反映新一代农民精神风貌的作品《新农村》,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我劝儿子离网吧》等作品,近年来也已走入千家万户。九澧渔鼓艺术在为民众解读政府的政策方针、倡导传统道德风尚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笔者在九澧渔鼓主要流传地——常德市临澧县,对本县三所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高中学生对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的抽样调查。问卷对象以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为主体,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43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49份。据统计:

问卷选项“你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的结果,愿意、想了解的学生人数比重大,共计5911人,占有效人数的95.67%。

选项“你认为是何因素阻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除15.53%的学生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外,其他学生则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地方传统文化本身流传的局限性以及国家政策层面方面予以关注,均占55%以上的比率。特别是“民间流传的局限性”一栏,比例高达71.98%,值得我们关注。

选项“你认为有必要在年轻人中宣传地方戏曲吗”的态度,下表中给出了答案:

选项内容“你对自己家乡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发扬有何看法”,持“应当传承并发扬”态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80.46%。

选项“您认为高中生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地方传统戏曲”的结果,92.71%的学生持积极态度。

尽管考察的对象是针对常德市临澧县高级中学的部分学生群体,问卷设计的侧重点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学生们在了解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知识,特别是家乡的传统戏曲文化是否传承与发扬的问题上,表现出对它们的肯定却不容置疑,为音乐课堂中融入地方传统戏曲内容,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提供了保证。

二、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一)戏曲的德育内容。现阶段,“应试教育等的持续给力,削弱了传统文化应有的本土地位”[1]。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自主性渐强,个性发展明显。因此,选取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地方戏曲内容题材,使他们能在学习高压下,通过参演地方戏曲得到解压、放松。达到既获得艺术表现机会,又能提升德育内涵,享受艺术表演带给他们快乐与满足的目的,对地方戏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京剧《红娘》、越剧《五女拜寿》等优秀戏曲作品聚集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地方戏曲内容题材的选择提供了参照。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对贪赃枉法不良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对嫌贫爱富等不良现象进行批评的九澧渔鼓传统作品《乌金记》《雕龙宝扇》,讲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为人子者必须恪尽孝道的作品《清风亭》《安安送米》等的关注,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二)师德的垂范作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作为音乐教师,面对高中阶段的、独立意识迫切、反叛意识渐浓的学生群体,在课堂上应以身作则,在师与生的沟通、教与学的互动中,把做人的道理等关乎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与地方戏曲中的德育内容相融合,使之成为课堂常态。行动上的典范,如1959年荀慧生为弟子孙毓敏传授《荀灌娘》一戏,亲自扮作马童,为她牵马坠镫,还让孙毓敏一只脚踩在自己右腿上;为了给弟子留出发展空间,此后荀慧生再也不演《荀灌娘》[2],这样的大家风范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体悟。

(三)名家的课堂效应。“台上演戏,台下做人”、“艺高功非盖,德至即服人”、“歪人唱不了正戏”等[3]。不定期聘请地方戏曲名家进入课堂,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于紧张的学习之余,在参与中提高,参与中成长。如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越剧艺术的越剧“尹派”小生创始人尹桂芳,她在生前就曾说过:“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者。”从而成就了如今越剧尹派弟子的桃李满天下。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健康个性形成的高中阶段,将地方传统戏曲中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融入音乐课堂,能起到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践行教育使命、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振华.普通高校施行公共音乐课程转型的必要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25.

[2]孙毓敏.孙毓敏谈艺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109.

[3]杨冰.戏曲教育中的师德境界[J].教育旬刊,2008,(10):48-52.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德育渗透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