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旅游视角下武汉旅游景区转型研究

2016-09-29 05:32静,胡
当代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景区绿色资源

彭 静,胡 芬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绿色旅游视角下武汉旅游景区转型研究

彭静,胡芬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从全球视角考察,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产业。然而在传统工业文明理念下,旅游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并已经威胁到旅游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其绿色转型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阐述了绿色旅游研究的意义、界定了绿色旅游的概念、说明了绿色旅游与转型之间的关系,对武汉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绿色旅游;武汉市;旅游景区;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建设美丽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全面指导下,生态旅游观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绿色旅游作为现代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十三五”规划期间是拓展旅游产业格局、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经历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过程,进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大变化。同时武汉市旅游局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武汉旅游景区健康发展,武汉市旅游景区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时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现阶段,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但在理论认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一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绿色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研究主要侧重于绿色旅游的概念辨析、发展绿色旅游的意义以及绿色旅游的发展对策等。另一方面,针对于旅游业中景区的旅游转型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绿色旅游的视角,加强旅游景区旅游转型的研究对推进旅游业绿色旅游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

(1)响应生态文明改革政策的现实选择。2015年9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绿色旅游的发展目标与生态文明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从当前生态文明改革建设以及经济转型要求出发,加强旅游转型研究则是响应生态文明改革政策的最佳现实选择。

(2)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旅游资源的日益短缺呼唤绿色的到来,这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为我国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所重视。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有限的旅游资源正面临着旅游者剧增的压力。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退化成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今,新兴的绿色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而转型研究则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绿色旅游与转型的关系

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初是由法国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繁闹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悠闲,释放快节奏工作的压力,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文化间交流[1]。王彩妮认为,绿色旅游即生态旅游,其内涵就是让游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旅行、休憩、疗养,同时在此过程中增强环境意识[2]。而施惟仑与张维瑛学者则认为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3]。学术界对于绿色旅游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而本文则认为绿色旅游需要同当今的绿色潮流相契合,即绿色旅游的概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保护好旅游资源,即旅游者与旅游资源和谐统一;二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即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和谐统一;三是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即旅游企业与旅游资源和谐统一。

2、绿色旅游与景区转型发展的关系

本质上来说,绿色旅游就是妥善解决旅游者的活动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绿色旅游要求现有的传统旅游业进行绿色改革,从当前对旅游资源浪费破坏的发展态势向可持续的、绿色的方向转变。而旅游业转型就是要改变发展现状,向更生态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可以通过景区绿色转型这一有效途径来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大部分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绿色旅游与景区转型发展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即绿色旅游是方向,景区转型是实现这一方向的具体措施。

三、武汉市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表1 武汉市旅游A级景区一览表

表2 旅游区数量分布

1、武汉市旅游景区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武汉市各大远城区基本上分布有旅游景区(点),并且每个地区发展各有重点。

(1)黄陂区。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主打资源旅游。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清凉寨等都是天然的旅游景区,如诗如画的大自然风光,秀丽壮美的山河景色,使黄陂成为绝佳的旅游胜地。早在2002年,黄陂区就已经开始发展旅游了。2006年,集木兰山、木兰湖、古门山、云雾山等八大景点在内的木兰生态旅游区全面开发建成,黄陂区旅游的发展也从此步入正轨。近年来,黄陂以木兰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以天池模式为导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正式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到2014年底,黄陂区已拥有旅游景区16家。其中,4A旅游景区数达8家,3A景区3家。木兰乡被授予全省旅游名镇称号,大余湾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

(2)东西湖区。东西湖区旅游主打休闲农业游,现有旅游经营单位112家,其中休闲农舍48家、休闲山庄30家、生态酒店14家、农业旅游点12家、赏花游8家。旅游产品以现代都市农业体验休闲为特色,以各种农家乐、农业园、农庄为载体发展旅游。

(3)蔡甸区。蔡甸区主题形象宣传口号为“知音故里、莲花水乡”,莲藕、西瓜、甜瓜种植成为蔡甸区旅游的特色产业。现有旅游经营单位95家,其中休闲农舍61家、休闲山庄17家、农业旅游点6家、森林生态旅游点4家,赏花游7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

(4)江夏区。江夏区的主题宣传口号为“山水江夏、人文江夏”。目前,拥有旅游经营单位89家,其中森林生态旅游点3家、农业旅游点7家、休闲山庄21家、休闲农舍47家、赏花游8家,其他类型3家,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此外,还有梁子湖风景区、金口镇、龙泉山风景区、宁港万亩柑橘采摘园等。

(5)新洲区。新洲区的主题宣传口号为“佛儒灵动、港城水都”,旅游特色为佛教禅宗文化和儒家文化。现有景区有两家,分别是道观河风景区和花果山生态旅游区。主要的旅游景区(点)有道观河风景区、石寨村旅游特色街、花果山生态农业园。

(6)汉南区。汉南区相对于武汉其他远城区,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主要的旅游景区(点)有五湖湿地保护区及湘口螃蟹养殖基地、卓尔农庄等。

2、武汉市旅游景区数量分布

武汉市总共拥有26家3A级以上景区,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9个。按照武汉A级景区所在区域(见表1),将武汉市旅游景区点按照六个(黄陂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汉南区)行政区划分进行归纳,得到各区旅游景区数量分布表(见表2)。

四、绿色旅游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绿色旅游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均是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运用门票经济,收回投资成本,获得回报。如今,旅游景区的发展大部分已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资金回报途径。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绿色旅游理念的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旅游形式、开发模式等多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旅游资源看。一方面旅游景区仍旧依托于旅游公司开发原生态的旅游资源,但另一方面绿色旅游的理念使得旅游公司因地制宜进行旅游开发规划,在开发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保护当地完善的生态体系。

(2)从旅游形式看。以农业休闲以及生态健康为主的绿色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不仅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庞大的财政收入,也能满足游客休闲放松的需求。

(3)从开发模式看。绿色旅游推崇的理念在于物质的循环利用。按照传统旅游景区开发模式产品的建造,废弃产品的回收是一项重大支出,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旅游景区开发过程模式

而基于绿色旅游理念的景区开发由规划、建设、管理、监测四个环节组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旅游线路和供给旅游产品,整个开发过程克服了直线型开发的弊端,呈现循环反馈开发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绿色旅游理念景区建设开发模式

2、武汉市绿色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1)旅游景区对绿色旅游认识不足。实践表明,在参与绿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非绿色”行为,其原因除了利益因素外,还主要表现在对绿色旅游的认识不足。根据武汉景区内的发展现状,一提到绿色旅游,均与生态旅游混为一谈,仅停留在生态旅游层面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认识绿色旅游的重要性。

(2)旅游景区绿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现有绿色旅游管理体制政策的不完善,且由于对绿色旅游认识不足,景区并未大力生产绿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武汉市大部分景区仍以利用资源为主要的产品开发方式,观光旅游产品占据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主导地位,并未融合绿色理念。旅游产品结构未融入绿色理念,形成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

(3)旅游景区地居民参与性不强。现有的武汉绿色旅游景区一般都由旅游公司进行开发与建设,将旅游地居民隔绝在旅游景区之外,因此使得当地居民对于景区开发建设并不关心。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一系列问题的决策仅限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和决策者,当地居民很少有机会能真正参与到决策中去,从而使制定的规划、计划缺少民众基础,实际操作中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政策只是上传下达,当地居民只是盲目执行,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与己无关,是政府与企业的事情。这种片面化会直接导致整个旅游业规划的空洞,不切实际,进而影响该地旅游景区未来长久发展,甚至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行业乃至这个城市的经济。

(4)旅游景区管理的体制落后。绿色旅游景区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利益相关主体,包括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相关行业、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武汉旅游景区首先未对景区内的主体功能区进行规划,其次也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缺乏绿色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景区内也未设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来监控绿色旅游发展中的每个环节和过程。实际上,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高素质的人员配备,制定绿色旅游管理计划等,这些完善的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可以使旅游景区发展既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又能满足游客的绿色需求。

(5)旅游景区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绿色旅游理念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利用与循环利用。但在景区内体现在:一是景区资源利用率不高,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并没有全部纳入各大旅行社销售范围,实际利用率只在7%左右。二是景区内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垃圾分类的做法并未普及,应当回收可再利用资源,拒绝过分包装。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闲置和过分消耗,协调资源的利用率均是当下进行绿色转型的基础措施。

五、武汉市旅游景区绿色转型对策与建议

尽管我国绿色旅游的需求潜力较大,但在发展中仍客观存在着上述一系列问题。根据以上分析的问题,解决绿色旅游的发展瓶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完善绿色旅游管理政策

首先,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以保障绿色旅游相关主体者的经济利益,并且有利于保护稀有资源。对绿色旅游服务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优惠价格,引导旅游企业大规模生产绿色旅游服务与产品,激励旅游者消费绿色旅游服务与产品。其次,制定合理税收政策,对旅游活动中浪费性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课以重税,而对绿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最后,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开发绿色旅游服务与产品的景区及相关产业给予特定的财政补贴与优惠贷款,而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开发项目,则提高财政费用、银行贷款门槛等。

2、提升旅游者绿色旅游价值观,以绿色理念推动消费模式变革

以价值观的普及作为绿色旅游发展战略实施的先导。绿色旅游活动中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要明确绿色旅游的真正涵义与价值理念,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旅游者形成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旅游价值观,引导他们真正从行为上、思想上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普及绿色旅游价值观、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的旅游企业。实现消费模式向节约勤俭、低碳绿色、健康文明的方式转变。

3、用绿色消费模式倒逼旅游景区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消费模式的变革将带动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旅游景区绿色化改造,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重新整合资源,推进景区向绿色管理、清洁服务、绿色消费转变。如旅游资源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构建现代景区绿色发展体系。

4、调动旅游景区地居民的参与性

调动旅游景区地居民参与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如手机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广泛深入宣传有关绿色发展的知识及价值取向,逐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与责任意识,使绿色理念成为景区居民的主流价值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百姓的自觉行为。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使每一位居民都努力成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和实践者。采取用公益广告或个人示范带动的方式,以自身主动参与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崇尚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成为大众化的主流选择,营造全民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而真正的绿色景区应该将景区与原有居民巧妙融合在一起,由居民自己建设与维护。促进景区内形成良好的内循环系统,真正达到绿色生态景区标准。

六、结语

我国处在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目前绿色旅游业政策不完善、景区设计不合理、各区域发展不衔接等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多方参与:政府应制定绿色旅游管理政策、强化管理机制;媒体应加大宣传,提升公众绿色旅游价值观;旅游地居民也需要适当参与景区建设等,才能保障中国绿色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1]张瑞德、蔡承智: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

[2]王彩妮:国内外绿色旅游研究进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3]施惟仑、张维瑛: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

[4]沈克:基于绿色旅游视角下的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2).

[5]王彩妮:国内外绿色旅游研究进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6]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

[7]张树民、程爵浩: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6).

[8]梁滨: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开发一体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6).

[9]马悦: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交通可达性空间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刘艳丽:绿色旅游饭店标准及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1]张金山、曾博伟、孙梦阳: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16,31(2).

[12]袁俊、余瑞林、刘承良等:武汉城市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10,30(2).

[13]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中日韩三国“绿色旅游”的理念与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辑:熊亚)

猜你喜欢
景区绿色资源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给资源分分类
『摘牌』
“摘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某景区留念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