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于细微处见精彩

2016-09-30 10:04王燕锋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细微处科学教学生本课堂

王燕锋

[摘 要]科学教学也提倡生本课堂。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学时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体现在教材处理上;以生为本,体现在材料准备上;以生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生本课堂 科学教学 细微处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67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以生为本,需要切实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

下面就以《空气有重量吗》为例,谈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一、 以生为本,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空气有重量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七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内容“空气有重量吗”和“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其中,第一个内容包括三个活动:(1)空气有重量吗?制作简易小天平并测量空气的重量。(2)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3)用天平测量皮球的重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活动多,内容杂,信息量大,难度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教学时可以进行如下处理。

1.移,减少内容

第二个内容“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与第一个内容联系不紧密,因而可以将它移到下节课的单元总结中,减少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使得学习重心转移到第一个内容当中,学习效果将更好。

2.改,简化思维

教材中的实验是这样的,小天平的一端挂笔套,另一端挂气球,调好平衡。之后将气球充气,挂上去,小天平倾斜。这里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的思维形式是:

由第一步可知,左边瘪气球的重量=右边笔套的重量,

由第二步可知,左边充气气球的重量﹥右边笔套的重量。

因为,充气气球的重量=瘪气球的重量+空气的重量,

又因为,瘪气球的重量=笔套的重量,

所以,笔套的重量+空气的重量﹥笔套的重量

所以,空气有重量。

这个逻辑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也容易推理出来。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并不适合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因此,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适当进行改动,将笔套改成气球。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改动,但在学生的思维中含义就不一样了。两个式子也发生了改变:

第一步,左边瘪气球重量=右边瘪气球重量,

第二步,左边充气气球重量﹥右边瘪气球重量,

因为,瘪气球重量+空气的重量﹥瘪气球重量

所以,空气有重量。

这样的实验装置一目了然,减少了笔套跟瘪气球的等量代换,学生的思维形式就简洁多了。

3.减,降低要求

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小天平,定三点,调平衡。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学生制作小天平花时长,打结绑线的水平差,效率低下。因为小天平的制作并不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可以对小天平的制作要求进行简化。教师准备好带挂钩的托架、定好三点的木条,学生只需将木条挂到托架上,一两秒就可以安装完毕,简单方便。而调平衡环节对学生来说操作也很复杂,一个小天平的调节可能要用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橡皮泥,让学生在比较轻的一端用橡皮泥来调节,使调平衡的过程更为快捷。

4.加,突破难点

让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实验并会用小天平来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这是非常有难度的,需要教师的指引。为此,教师需要增设多个问题,一步一步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从“平时我们想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怎么做”让学生在回忆电子秤、弹簧秤等称量工具中引出小天平;从“你知道小天平的用法吗”来指导学生了解平衡的意义,并学会用橡皮泥来调节平衡;从“怎么称空气的重量”引出气球,让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从“你发现什么现象,可以说空气有(没有)重量”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微的实验现象等。

5.换,巩固概念

将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换为“再次用小天平验证空气是否有重量”。按照教材内容,是先要对活动一“空气是否有重量”中各小组结果不一的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再进行改进。但活动一的实验本身就是探究性实验,因为结果不一,使得学生对于空气是否有重量的认识不能明确,这又何谈改进呢?在不确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是否会使学生的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构呢?

如果将活动一的实验材料进行改进(后文有具体介绍),使得活动一的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果统一,那么学生的概念建构就会清晰简洁。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明确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概念后,再将活动二换为验证实验:你还可以怎样利用现在的实验装置,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对着桌面上倾斜的小天平,几个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

方案一,将刚才充的气放掉,看天平还会不会平衡?

方案二,将另一边的气球也充气,看看小天平的平衡会不会改变?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了降低坡度、巩固知识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个科学概念。

二、以生为本,体现在材料准备上

科学课离不开材料,材料准备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课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试做实验,这样就会有很多发现。

1.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材料准备中,教材有几个不足之处

(1)小天平的实验中有三个需要绑的地方,一是定好三点后绑三条细线,二是气球充气后要绑紧,三是将气球绑到天平上。这看着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不断。原因是如今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还不太会打结,打一个结往往需要几十秒甚至一分钟。再者,绑的要求也不低,第二次绑要求绑严实,不能让气球漏气,第三次绑要求绑对位置,刚才是哪里,现在绑上去还是哪里。高要求、高标准遇到学生的低操作能力,实验效率自然不高。

(2)木条的中点用图钉固定,使木条前后重量不一,容易后倾,影响测量。

(3)气球充气时用嘴吹不够科学严谨,这样的实验做出来是不科学的。因为呼出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成分较高,本身就比周围的空气重。这个知识点学生现在虽然不知道,但我们教师要代为考虑。

2.从生本角度出发,可以对材料进行改动

(1)巧用材料,节约时间。为了让学生轻松解决“绑线”这个问题,可以做如下改动。第一次绑,教师事先绑好。将木条中点的图钉去掉,直接用细线绑,为了使它不易移动,教师事先可用小刀在中点刻一圈凹槽。这样一来,这个木条就不会前倾或后倾了。两边直接用图钉,既固定了位置,又方便后面的挂气球托的操作。第二次绑改为缠,出示塑料制的小小气球托,演示使用方法。因为非常简单,学生一看就会,三两下就能搞定,时间不到五秒。第三次绑改为挂,气球托事先打好结,学生往图钉上一挂就行,用时一秒。

(2)改吹为充。教材中是让学生用口吹气球,其实是不够严谨的。为此,教师可以给每一小组准备一个脚踩式充气筒,操作简便,充气快速,节约时间。

(3)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结果统一,可以选用又轻又细的木条,将木条的长度增长至50厘米;事先将每一个小天平的平衡调节好;实验时要求学生将气球充到约为足球大小。

三、以生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课堂中随时关注学生,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比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小组小天平两端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高低现象,而且充气的气球飘了起来。仔细观察一下,原来是这个小组的组员比较兴奋,肢体动作幅度较大,还在气球附近走动。于是,教师提醒学生小声说话,不要做大幅度动作,更不要随意走动影响实验效果。

又比如“用天平测量皮球重量”这一环节,教师通过两次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减的方式,得出了压缩在皮球内的空气的重量是2克。可是压缩在皮球内的空气到底有多少呢?2克又是多少呢?三年级的学生头脑中还无法对两者建立起很好的联系,于是教师出示一个足够大的密封袋,将刚才充进去的空气放进密封袋中,又出示了一小团2克重的橡皮泥,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的空气才跟这么小的一团橡皮泥一样重啊!

总之,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还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收获、困惑和疑问,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能动作用,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教学愉悦而高效。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细微处科学教学生本课堂
爱在点滴细微处
Tujia Masons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