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绩效工资“加法”发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10-08 08:30于勇宫玉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9期
关键词:加法工资考核

于勇 宫玉龙

绩效工资考核发放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之一,是激活教师群体活力、提升内部动力的有效源泉。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对学校管理的负面影响、对教师带来的消极因素也不可回避。在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抱怨声、唠叨声不绝于耳,教师抱团组成小群体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与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为此,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带领学校工作团队通过调研、座谈、试行、完善等一系列过程,对绩效工资“加法”发放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并趋于成熟。

一、绩效工资发多少:保底基数+绩效基数

绩效工资发放的主要参考依据是教师在量化考核过程中的绩效得分,这一赋有竞争性、引导性的评价机制,旨在打破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传统分配模式,充分考虑并将教师工作量的多少、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工作中的核心因素与教师绩效工资直接挂钩,进而激发教师主动干工作、乐意做事业的内在动力。

基于这种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可把教师每月绩效工资总额分为保底基数与绩效基数两部分,其中保底基数占月绩效工资额的70%,绩效基数占月绩效工资额的30%。只要教师能够遵照学校管理章程,保质保量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就可获得70%的保底绩效工资。“70%”作为诸多正向激励理论中的精准临界值,给予教师的只是“七成饱”,使他们始终处于饥饿状态,要想让自己吃饱、吃好,就必须在做好必要性工作的基础上拼尽全力,多下硬功夫,狠出苦功夫。月绩效工资额的30%,作为奖励性工资按照教师量化考核绩效积分发放,其发放周期视情况而定,可每季度发放一次,也可半年发放一次。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计算办法是:教师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教师量化考核绩效积分总和×教师个人量化考核绩效得分。“30%”的比例看起来不是很大,可其发放周期相对较长,奖励性绩效累计总额也不是小数,可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教师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让流血、流汗工作的教师不再流泪,让伤神、伤身工作的教师不再伤心。

二、考核细则为哪般:基本指标+专项指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细则是做好绩效工资发放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绩效工资发放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高低、年龄有大小、精力亦有差异,学校很难制定出让每位教师都满意的考核赋分办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探索出了“基本指标+专项指标”的考核赋分模式,其中“基本指标”主要是指对每一位教师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专项指标”主要是由教师个人针对自身的工作或专业特长自主选择申报的考核项目。

一是“德”。即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基本考核内容,主要通过教师互评、领导小组评议相结合的民主评议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给予教师道德修养、育人水平、教育情怀与追求等方面整体上的定性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要突出教师间的互评赋分比例,基本计算办法是:教师考核最后得分=教师互评得分×80%+领导小组评议得分×20%。另外,为严格规范、纵深引领教师教书育人、师生交往等行为,可设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一票否决项,凡具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工作日中午饮酒、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等行为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不予赋分。

二是“能”。即教师基本专业技术能力考核,主要以教学常规工作落实、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为基本考核内容。其中,教学常规工作落实重在考核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做好考核与指导。课堂教学能力考核可与学校组织的集中听评课活动同步进行,每学期集体听评课一般不少于2次,兼顾平时推门听课及学校领导巡课情况。

三是“勤”。即教师工作出勤情况的考核,此项工作相对复杂,具有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旷课等多种情形,学校可紧紧依托考核工具,做到非人为操作与人为汇总相结合,关键是考核要细心、不遗漏、扣分有理有据,让教师口服心也服。

四是“绩”。即教师教学质量与成绩的考核,是整个量化考核的重点和核心,分值所占比例应设定在考核总分的60%以上,用以引导教师明确工作职责和努力方向,真正促使他们将心思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学校要根据教师任课实际情况,区分出监测学科及非监测学科,对任教语文、数学、英语等监测学科的教师通过纸笔监测给予赋分考核,对任教音乐、体育、美术等非监测学科的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技能考查的形式给予赋分考核。

五是“专项考核”。这种考核实质上是把每位教师的个人特长作为考核因素的个性考核,是适合于每位教师的量身定做式考核。学校在设定分值比例和罗列相应考核项目的基础上,放手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申报参与考核项目,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提交年度内发表的论文、课题研究等成果,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提交在教学竞赛中取得的获奖证书,年龄偏大的教师若没有成果、获奖证书则可提交年度内的家访图片、记录等材料。这种针对性的专项考核,就是想让教师有形或无形的劳动都列入考核范围,让他们的辛苦与付出转化成看得见的考核结果,摸得着的奖励绩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专项考核引导教师将自身专业特长向纵深发展,持续发力并逐步做强、做大,逐步将之打造成自身的专业名片。

三、考核结果必求真:阶段考核+过程考核+制度保障

如果考核结果缺少应有的真实性、可信度,与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相关的工作都将成为徒劳,学校管理制度也会被教师视为一纸空文、门面摆设,学校管理团队的威信也将大打折扣,甚至是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水平遭遇质疑,“会不会管理?”“懂不懂业务?”由此可见,考核结果准确无误、客观可信是减少绩效工资发放杂音、构建良好团队关系的决定性要素。我们采取定期阶段性考核与不定时的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双考核机制,让其互为犄角,用阶段性考核检验过程性考核的效果,用过程性考核来改善、解决阶段性考核中发现的问题。

阶段性考核一般是指由学校考核工作小组,于学期中、期末时分两次进行的考核。这种考核主要是依据考核赋分标准,对考核细则中德、能、勤、绩、专项考核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赋分,为每一位教师计算出个人考核最后得分。这种考核结果的客观、真实性主要来自于学校考核工作小组。学校可通过民主推荐的方式推选出工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棒、群众威信高的领导、教师入选考核小组,学校可与小组成员签订考核工作责任状,让其明确考核过程中的义务、职责及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并由考核小组个人处理考核赋分时产生的异议或问题,尽最大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如果仅仅依靠阶段性考核,则会产生教师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的工作弊端,对于平时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稳扎稳打的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教师难免会滋生怨气。

而过程性考核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在考核细则中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更适宜采用过程性考核机制。在阶段性考核前后两个时段内,考核小组可采取抽查、随查的方式对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等进行考核,对教师常规性工作管理做到持续动态跟进,通过推门听常态课、窗外观课等不同途径,对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予以考核。另外,学校考核小组可通过随堂监测、单元监测等过程性手段,获得质量考核结果。过程性考核重在持之以恒,重在考核后第一时间反馈,反馈后第一时间整改。

为真正发挥这种考核机制的功效并获得真实的考核结果,同样离不开相应管理制度的支撑。在考核过程中,无论是有失公允、违规违纪的考核小组成员,还是试图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打招呼、跑路子而获得较高绩效得分的教师个人,只要胆敢触犯,就必须严肃问责。让每一位教师从内心认识到,学校制定的文件或制度不是做样子,不是吓唬人,而是要真正贯彻落实;让每一位教师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要想评先树优,要想获得较高的绩效工资待遇,除了过硬的考核成绩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出路。

四、考核细节要斟酌:细化标准+分层考核+公示与诉求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与绩效工资发放考核相关的诸多细节往往会影响绩效工资发放的全盘。在对考核发放细则执行与操作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会随之而来,这就需要学校考核小组针对考核指标细化考核标准,充分预设考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考核细则和标准要提交学校教代会、全体教职工大会酝酿、讨论、形成定稿,否则“欲速则不达”。

学校中的工作人员关系与类别相对复杂,如果放在一个圈子内考核,负面影响、矛盾冲突也会随之增加。分层考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也就是将学校内身份地位、工作内容相近的人员放在一起考核。一般情况下,学校考核可划分为学校领导、任教监测科目的教师、任教考查科目的教师、没有教学任务的教辅人员等几个层次。再就是,对考核赋分结果,学校绝不能掖着、藏着,一定要在校内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允许教师在公示期内对自己的考核成绩提出质疑与诉求,由学校考核小组做出针对性回应与合理性解释。

绩效工资发放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为之伤透了心,有人为之磨破了嘴。我们只有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考核细则,并严格遵照执行,获得真实可靠、让人信服的考核数据,绩效工资发放工作也会彰显其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田黄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加法工资考核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例谈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做“加法”
苏州西部生态城:创新思维做好生态“加法”
结构调整的“加法”与“减法”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FLY ME TO THE SKY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生意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