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春翰墨书法是我的精神家园

2016-10-10 04:14张红春
阳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兰亭序阁楼王羲之

张红春

问:您的展览和作品集都以“语言的阁楼”作为主题,在您的艺术语境里,“语言”和“阁楼”各有怎样的情感寄寓?

答:这个美丽的名字本不是我的创意。2005年我准备在省美博办个展的时候,张谕(著名美术评论家)脱口起的,他说这个名字来自一个美术展览,觉得给我挺合适。“语言的阁楼”有一种阴性美,很喜欢,就拿来了。

书法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存在的语言方式和与外部理性世界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每个人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不同的语言方式,告诉人们不同的生命意义,具有很强的理性意味。字典里阁楼的定义是指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在传统文化中指一种女性被社会定性的性别空间,比如“闺阁”,有生命感性的隐喻。从阁楼到语言是一种超越,又是一种兼具感性的理性表达。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间有这些功能的阁楼,在这里供养自己。苏轼有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尤其在忙碌浮躁的时代里忙碌着的人,需要思考,需要淡定和沉潜,无事静坐为“无为”,以诚实和持久的文化心态面对自觉的心灵。静,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静以修身。静,不是枯坐,静观才能自得,唯静,才能观照万物,非静,无以致远。我用书法搭建一座“语言的阁楼”,把这个名字镌刻在自己精神家园的门楣上,在这里读书写字品茗静坐,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顺乎自然。

问:我读到过您的许多诗作和随笔,有写景,有状物,有寄情,更有师友间的唱和,诗文间的那种温润清和与您的书法气质是一统的,您如何看待诗文和书法之间的关联?

答:见笑了。我的诗文真是难登大雅。诗文其实就是开在作者内心的花儿。无论色香如何,它都是作者爱的诉说和对美的追求。“字为心画”,书法的意义就是抒发。作者“蓄意象于笔底,发美情于毫端”,把这开在自己或别人心里的花儿,“从心所欲不逾矩”地写出来。

中国书法本就和诗文是一体的。翰墨双畅的书法作品什么时候都会打动人心。所有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诗文的载体,这个不用举例,全都是。但在当代,大部分人将诗文和书法离析了,不是说书法作品表现的不是诗文了,而是作品的诗文和书法的作者不同一了,书法和诗文的气质不统一了。这种离析的肇事者难以确定,但的确是个不小的事故!尽管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有很多人将美术成分糅入书法,使书法意象化,只以墨色线条作为语言单位,也会传达给人某种美的感受,但总是觉得少了些可以让人回味品咂的东西,这东西便是韵味和境界。一种难以描摹却又在审美理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种“无意于佳”的“无意”,一种“随心所欲”的“随心”。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书卷气”的不足。书卷气来自书卷,来自读书和修养。实际上,书卷气主要是指所蕴涵的文学修养。一个人文学修养的深浅,往往决定着其书画作品艺术效果的高下。如果把文化文学修养叫做“内美”,书法素质称作“修能”,那么古代书法大家都是“内美”和“修能”兼具。比如苏轼,其为诗为文,雄视百代,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工诗词,开豪放一派,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工花鸟画,擎起“文人画”大旗,为文人画的开拓者之一;书法负盛名,隐密深厚,姿态横生,自创一体,位列“宋四家”之首,深谙书法妙道,用“墨戏”来表达诗、文、画和表情语言等所不能尽言的生命感悟和心灵悲欢。苏轼谈及学识修养和书法的对应关系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能使“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我不才,但在努力,努力让自己的书法作品与文字内容格调一致,味道纯正。

问:您的书法以“二王”一脉为宗,并以妍美、流丽的书风现而享誉书坛,这种专注除了技术层面的,还有精神向度的,这种守望的意义何在?

答:在于对“魏晋风度”的观照。王羲之是书法史上永远的旗帜与丰碑。我对《兰亭序》的解读和倾慕,除了人们普遍领略的精湛技法,是因了它存在的主要精神境界——一种“无我之境”的优美情怀。

汉末至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政治上最混乱、社会生活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思想上最自由、精神上最解放、艺术上最富有热情、智慧和创造性的时代。此间几百年,由于思想、人格的大解放,人的个性得到尊重,从而使艺术解除所有羁绊,得到空前的创作自由。其中晋人崇尚的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是这个时代美的高峰。对这种美学最为准确的阐释、最为具体的体现是晋人的书法,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父子,又以王羲之书法成就为最高。王羲之说:“骋目游怀,信可乐也。”这是他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判断:置身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真切温暖的怀抱中,才有心灵的宁静和舒畅。

往往人们提及《兰亭序》时,对其中“之”字的不同写法、所有的精点细画、提按牵丝,每一丝墨迹、每一处转折等尽其所能的描摹。自唐以降,所有以书成名的大家几乎没有不临《兰亭序》的。点画字构章法固然是《兰亭序》中的精华,是书者赖以表情达意的基本语言。但就《兰亭序》意义更深的层面而言,其美在整体的“意韵”之境,其点画虽然妍美于表面,而实际上这种美在意韵的涵盖下已经退到作者所表达的主要的意境之美——“无我之美”的幕后了,即从“永和”到“斯文”,从头到尾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沾不脱的王羲之的风度也即所谓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及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澈的诗境。它真正的价值在于——一种含弘于笔墨点线之后的无我境界:充溢整幅的天然情趣和活泼生机以及王羲之超脱的个性的光辉和那种“放浪形骸”的旷达气质。“遒媚”的“情”“境”交融的境界呼之欲出。这才是“天下第一行书”永远熠熠生辉的能量源泉。

猜你喜欢
兰亭序阁楼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阁楼里的简爱
书法作品
怪事阁楼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阁楼公寓P155
《王羲之 丧乱贴》
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