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中的风景

2016-10-10 11:32赵黎
阳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画集荷花艺术

赵黎

夏天的夜晚,天气炎热,人员流动少,城市的夏夜增添了几分安谧,沿街树上偶尔有几声夜鸟的叫声传来,也没有人去理会它。喜欢读书的我,打开了北京美术出版社给画家刘德功新出版的《铁荷画派》画集,细细浏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画集中的作品。

倒一杯清茶,倚窗夜读画集,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闲闲地一幅幅作品观赏,恰似品读一首首田园荷塘诗,清新雅逸直抵心间。刘德功画的《绿荷》系列作品风雅摇曳,满纸弥香,那含苞欲放的新荷,叫人不由想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脉脉温情谁与之?《残荷》系列作品清骨铮铮,落落大气。看到了刘德功强烈的反差构图、沉笔重墨、浓色艳彩,以及画面中各种块面交错、重叠后形成的扩张力和升腾感。如壮丽诗词,奔腾如交响乐曲,从画中延伸到画外,都充满着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度。

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刘德功心无旁骛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生动的笔墨语言在说话,清雅的色彩符号在漫舞,多元的文化内涵在缓缓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陶渊明、王维的情思意境隐逸其间,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及平和恬淡的心致,亦波澜不惊地沉潜于画中。顿感,这要有多少青灯黄卷、跋山涉水、日积月累的文化和生活功底铺垫着,才能有这般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各个朝代的文化名人笔下的荷花,文化情韵与亭亭玉立交相辉映,曼妙无限。荷花的种种美态,极应宁静之心,极富清雅之味,令人流连,“满池碧叶铺水面,白红粉莲次第开”。宋代诗人杨万里曾陶醉于杭州西湖莲花一隅,吟出千古妙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句色调虽尽情泼洒,对仗却优雅似梦,一向被人誉为“诗海珍品”,百读不厌,久诵成仙。清代书法家铁宝书,游济南大明湖,见满湖绿影、万点荷红,书写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楹联,置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园门左右。银勾铁画的书法艺术,由高及低的数字对偶,为赏荷胜地平添了无穷魅力。国人言语中咏荷,笔墨下更画荷,荷花是古往今来无数画家笔下的物象。

边喝茶边静静地翻动着刘德功的画集,刘德功创造出的是一个既体现物象生成变化法则又能使主体精神逍遥其间的艺术世界。这种融于笔墨结构的心理结构,是一种有准绳又可随机发挥的自由精神,也是一种“以一治万,以万治一”的辩证精神,更是一种体现万物生生不息且抒发个体随感的写意精神。画集页页情志漫漶、意趣可掬,满纸清雅盈荡。这种清雅穿过有形的画面,悠闲地走向一个无形的想象空间,一个个更大的图像世界飘然而至:雨后的空山幽塘“小荷才露尖尖角”,暖阳下的“香风十里移春过”,浸着山岚的东篱栖息着朵朵闲花,竹喧莲动枝闹携手浣女渔舟鸣鸟……恍惚间,荷花的气息、泥土的芬芳丝丝拂面,鸟语鸡鸣、丝竹古筝盈盈于耳。

夜静品读,这种清雅便无端渗透到风声夜色里,时空静得出奇,谧而清幽,诗词里的味道于画面一点点渗出来,空灵渺远,耐人咀嚼。荷花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我想,它满藏在我们心里!荷花不事张扬,它走进人心的方法绵长而细润,因宁静而悠远的心灵内质,给人自成境界的美妙。荷花美的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它是优雅德行的历历呈现,它是知音遍地的岁岁彰显……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儿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读画集,和读其它的书籍一样,读一份喜欢,读一份感觉。读刘德功的《铁荷画派》画集,画如诗,诗逸于画,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叫人遐思感怀。

忽而感悟,生活着是美丽的,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有了品质和滋味。时光轻悠滑过,人和日子都需清净脱俗。“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福楼拜的这句话,也让我觉得画家同样能将大自然诗意的感染传递给读者,且更加直观形象。所以身心需时时浸润着美,因为那份美中流动着人生静水流深的底蕴和素朴温暖的情怀。这样,风景才有心性,生活才有魅惑……

猜你喜欢
画集荷花艺术
丰子恺《护生画集》不仅是祝寿作品
纸的艺术
我的一本画集丢了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荷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