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获奖案例-9 绽放残缺的美

2016-10-11 07:22黄子航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实验小学221127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间操小溪体育课

黄子航(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实验小学,221127)

2016获奖案例-9 绽放残缺的美

黄子航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实验小学,221127)

一、案例背景

随着教育的不断完善,对于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然而对于农村家庭而言,让残障学生上特殊学校教育无疑是天方夜谭。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家长不得不把学生送到就近的学校上学。这些学生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稀奇”的,这些看似特殊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接受教育,大多会养成自卑、胆怯、孤独的性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教师也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体条件的要求比其他科目要高,长期不参与体育活动,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对体育活动产生恐惧,更谈不上自主锻炼强健身体了。今年笔者所教的班级就有一位特殊的女学生小溪(化名),不爱参加体育活动,课堂表现不积极,从不参加早操和课间操。对待这样特殊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及时注意并加以关注,他们的心灵得不到关怀,对学生今后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案例描述

一节游戏课上,在学生们做完准备活动以后,组织学生做“叫数成团”的游戏,学生们都很兴奋。笔者将学生分成两组围成大圈,小溪很无助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干什么,笔者想大概又是个内向的学生。笔者走过去拉起她的手,将她分在左边一组,她站在那里不肯和别人牵手,笔者示意旁边的女学生主动拉起她,可是还是被拒绝了。低着头,倔强地站着。全班学生齐刷刷地看着她,笔者显得有些不耐烦,心想,再内向的学生也不至于让全班学生一起等你。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玩游戏,笔者把她叫到队伍的一旁,很想知道她无助的原因。“你不喜欢这个游戏吗?”笔者试探着问,她摇摇头没有吱声。“你不想在左边吗?那我们去右边好不好?”笔者拉起他的手,可惊讶地是她很用力的挣开,“我不想玩,我跟不上,我听不清!”她可怜地看着笔者,笔者被学生的话镇住了,刚刚参加工作的笔者没遇到过这种事情,顿时觉得手足无措。这时班长走到笔者跟前,轻轻说:“老师,她耳朵不好,她带助听器了。”笔者突然对她刚刚所有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此刻也觉得自己在课前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于是,笔者选出两个机灵的学生分别站着两个圈的中间,把她安排在左边的圈。“同学们,我们一边报数一边伸手表示好不好?报数的同学声音小,听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手势。”“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到,说完学生们带着小溪一起游戏。

三、问题剖析

下课后,小溪的那个眼神一直在笔者脑海里漂浮,一想到她在课堂上的无助,笔者就特别自责,这么小的学生究竟发生过什么?像这样孤独无助的课堂在她身上发生过多少次?为什么她如此的胆怯?经过和小溪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交流,以及对小溪一段时间的观察,总结以下几点情况:

1.学生的成绩一般,没有引起注意。在学习上,语数成绩均属一般,平时老实内向,不爱讲话,不爱发言。相对成绩较好或后进生来说,没有吸引教师更多的目光。平时上课、下课总低着头坐在座位上,显得很孤单。

2.学生性格孤僻、内向。由于身体上的小缺陷,跟教师和学生很少交流,即使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害怕被提问,更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的性格,身边的朋友也很少。

3.学生家里经济条件很差,由于学生要带助听器,家长计划给孩子装人工耳蜗,要花去很多钱。父母都是农民,家庭负担重,两人将经历放在挣钱上,对孩子关心不够。

4.通过几次上课观察,笔者发现由于听力的障碍,小溪上课的反应比较迟钝,对课堂游戏的积极性不高,体育课基本是自己玩。因为跟不上节奏,早操、课间操都不参加。

四、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问题的剖析,可以肯定地说小溪由于没有正确看待自身的残疾,对自己有不恰当的评估、自卑而使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再加上家庭条件的贫困,父母精力不足造成自身学习习惯不好。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总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自己不是健全的学生,参加活动还不如不参加。针对小溪的这种特殊情况,笔者认为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有着很大的责任。对于特殊的学生而言,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对改变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其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小溪的情况,我说一说具体看法和行动:

1.教师的目光停留的“久一点”

记得曾经读过一本书《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爱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走向人心里的大道。爱是教师不可缺失的,教师的关爱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小溪这类学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首先要换位思考的去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一些特殊行为。然后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们,包容他们。将自己的目光在他们身上停留的“久一点”。只有给了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才能融化他们内心的冰块。自从知道了小溪的状况,每次上课笔者都会特别关注她的活动:发现她对待活动不积极时,笔者就会轻轻拍拍她的头,给一个肯定的眼神,温柔地说:“相信自己!老师给你加油!”她会和同学们一起,但明显有些不情愿,当天遇到困难时,笔者会请同学主动帮助她。开始的几节课她显得很害怕,很拘束放不开,渐渐地她开始主动参与游戏,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只要她有一些好的表现,笔者就请全班学生给她鼓掌,给她鼓励。课后有机会也会找她聊天,给她讲一些名人的故事,不触及到她的痛楚,又有效的帮她正确的面对自己的缺陷。笔者发现她的眼神不再是害怕无助,反而多了一些信心。

2.教师的要求“特殊”一点

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的素质和各方面的协调性要求比其他科目要高,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习惯直接面对全班同学讲要求,很少会想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对小溪来说,一般的体育活动她还可以勉强参加,但对于“叫数抱团”的游戏来说,对于学生的听力和反应要求都很高。小溪会比较困难,原本的积极性也会被打击到,又不好意思告诉教师。教师除了要理解她意外更要学会合理的“偏心”。如“叫数抱团”游戏,可以为了小溪找一位学生在圈里一边报数一边做手势。课间操协调班主任让小溪站在最后,跟着学生一起做,这样即使动作不协调,跟不上节奏,也没有人看见她,笑话她。时间久了,对课间操的节奏和音乐熟悉了,就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参与做操了。就这样,一次次,一天天,班主任说小溪改变特别大,一到做操时间,显得那么兴奋,她的动作也比以前更标准。

3.学会“扬长避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点。有句话说的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们不要过多的纠结如何去解决特殊学生身体的缺陷,要尝试发现她们身上的过人之处,发现她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恰当地进行表扬,从而增加她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自从小溪参与到体育活动以后,就总能发现她的身影。小溪虽然听力不好,但肢体动作特别协调。一次课间操,笔者照例在队伍中巡视,看到后排一位学生动作特别好看,定神一看,原来是小溪。笔者朝她竖了竖大拇指,她回了一个微笑。课后笔者找到小溪问:“今天老师看见你做操了,动作比以前好看多了。”她害羞的低下了头:“老师,你不知道,我每天都很努力的学,很用心的记,现在我不用音乐,也不用看着别人,自己就能跟上节奏了!”她脸上有着不曾看到的自信。

4.课堂要求“照顾一点”

残疾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教育法》、《残疾人保护法》中都有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要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对于像小溪这样随班就读的学生来说,应该承认她们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在课堂要求上“照顾一点”。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一个活动的难度可以因人而异,对于特殊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如,一次跑步比赛中,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标准。小溪带有助听器,动作不能太大,可以在固定时间内比别人少跑一个来回。可是笔者发现到她跑步时,仍然有些不好意思。这时班上学生不自觉地对她说:“小溪,加油,相信自己!”小溪偷偷看了一下笔者,笔者微笑着点了点头。在上课集队时,笔者也特意将小溪放在离笔者最近的地方,这样她可以清楚的听到每一句话。就这样,一点点地将这个原本被体育课抛弃的孩子找了回来。

五、总结反思

一学期结束了,笔者看到了这个学生身上的变化。从原来的自卑、胆怯、害羞变得信心、胆大、活泼。课间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每次遇见她脸上都挂个天真的笑脸。小溪说感谢笔者的鼓励,我想说,我不敢把她的改变全都归结于我的努力。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来说,来自教师的鼓励无疑是她们努力的很大动力。对于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设计符合她们特点的教学要求,努力把她们带回课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只要教育者用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帮助她们绽放自己的美!

猜你喜欢
课间操小溪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爱干净的小溪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体育课上的“意外”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体育课
光明正大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关于课间操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