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016-10-14 09:08董微微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京津产业结构京津冀

董微微

(天津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董微微

(天津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机载体,通过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合作力度不大,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明显、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尚未显现等问题,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在充分发挥区域内成员各自的产业优势基础上,探究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促进策略,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协同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京津冀;产业协同;策略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协同地发展。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正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取胜法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问题尤为突出,成为限制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一大因素。在产业间关系方面,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同与合作有限,上下游相关产业联系较少,大多数产业发展规划被限制在行政区划范围内,缺乏从区域整体角度的研究与统筹,资源竞争关系显著,企业自主合作意愿不强,这就导致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是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载体。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并发挥区域内成员各自的产业优势,找出促进区域内产业间分工与合作的有效路径,探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协同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对比

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已初步完成,但三地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担负着全国的服务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32.7∶64.8变化为2013年的0.8∶22.3∶76.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已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3∶50.8∶44.9变化为2013年的1.3∶50.6∶48.1,形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河北定位为京津两地的发展腹地,以原材料重化工、现代化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6.35∶49.86∶33.79变化为2013年的12.37∶52.16∶35.47,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但仍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北京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同时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京津冀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林立,人才密集,为了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目前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汽车等三大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表12000年—2013年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地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北京天津河北第一产业2.502.201.901.701.401.301.101.001.001.000.900.800.800.80第二产业32.7030.8029.0029.7030.8029.1027.0025.5023.6023.5024.0023.1022.7022.30第三产业64.8067.0069.1068.6067.8069.6071.9073.5075.4075.5075.1076.1076.5076.90第一产业4.304.103.903.503.402.902.302.101.801.701.601.401.301.30第二产业50.8050.0049.7051.9054.2054.6055.1055.1055.2053.0052.4052.4051.7050.60第三产业44.9045.9046.4044.6042.4042.5042.6042.8043.0045.3046.0046.2047.0048.10第一产业16.3516.5615.9015.3715.7313.9812.7513.2612.7112.8112.5711.8511.9912.37第二产业49.8648.8848.3849.3850.7452.6653.2852.9354.3451.9852.5053.5452.6952.16第三产业33.7934.5635.7235.2533.5333.3633.9733.8132.9535.2134.9334.6135.3235.47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4)》《天津统计年鉴(2014)》《河北统计年鉴(2014)》。

天津在充分利用加工制造业和港口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其中先进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等。目前天津市已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先进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的“3+2”板块的主导产业格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业为代表,临港工业板块以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为代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板块以汽车、造船业为代表,先进服务业板块以物流、社会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为代表,传统服务业板块以传统商贸业为代表。在工业行业方面,天津市重点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河北省的工业经济结构属于资源加工结合型,主体产业包括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10个。作为京津冀区域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河北第一产业主要发展农业和牧业。河北工业门类齐全,在整个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下游,与京津可以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能够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转移。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三地共同发展富强的机遇,有利于推动京津一体化进程的快速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新规划将有利于发展产业、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交通网络体系、提高环境治理能力,通过京津冀优势互补,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定位,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谋划产业布局,理顺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对接,[1]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努力寻求三地利益切合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合作早已出现,但力度不大,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对接。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趋同明显

由于历史的原因,京津冀三地具有类似的城市发展目标,采取大而全的产业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为了获得更多资源、项目和投资使得他们之间存在这大量的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产业结构趋同[2],具体表现在:

第一,京津两地的产业结构趋同。在过去产业发展过程中,京津两地主导产业高度一致,均分布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等领域,两地之间的趋同化程度高达90%以上。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是京津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所在,汇集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六大科技园区,他们的产品类别和品种均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几个方向上,使得京津两地在发展过程中“囚徒困境”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产业很难做大做强,不仅影响了双边的经济关系,而且制约着两地的经济发展。

第二,河北省内部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一直以来,河北省内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均具有浓厚的重工化色彩,产业趋同现象比较明显,据统计,承德、秦皇岛、唐山、张家口、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石家庄等11个城市的核心区,将化工、机械和建材作为支柱产业的比例分别为72.7%、54.5%和63.6%。为了节约资源,降低同业间的内耗,体现各个城市间的特色,近年来河北省不断调整各地的产业结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趋同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3]。

(二)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

目前由于京津冀地区产业趋同明显,充分合理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链条的关联度低,联系不够紧密,配套能力相对较差。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京津两地对于汽车零部件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但遗憾的是,这些零部件80%以上来自于京津冀以外的地区,长三角占绝大部分。以北京现代汽车为例,国内与其建立联系的配套厂中有20家来自于北京,20家来自长三角,没有一家来自河北。

京津冀区域合作大多以物资协作以及垂直分工为主,进行的深层次协作较少,缺少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目前京津的重要产业在京津冀地区大都未形成配套,科研成果的转化一般发生在上海、深圳、苏州等南方地区,很难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关联。产品作为生产部门技术的载体传递到其他部门,与该部门的生产技术结合形成新产品。[4]当一些生产部门的技术较低时,其他生产部门将会到区域外部寻找合作伙伴,这就导致在区域内部产业链条断裂,使得产业关联程度低下,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很难有序地开展,降低了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京津两地与河北之间的第一产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目前主要围绕“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合作,但是河北并不是京津两地最重要的菜篮子,北京蔬菜采购商一般到全国的蔬菜集散地寿光采购,导致河北的许多蔬菜需要到寿光转一圈才能运到北京。在第二产业方面,由于京津冀三地不顾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局各自为政,片面地追求财政收入,限制向外转移传统产业以及向外延伸产业链等原因,导致京津的发展并没有对河北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

(三)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

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只有核心城市的高度国际化,京津冀区域在对外竞争中才能获得优势。京津冀区域内的两个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但在国际上还算不上大都市。与京津冀区域不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有上海、广州等龙头城市的带领,这也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5]

2013年上海的GDP总值为2.33万亿元,远远高出杭州等周边城市,具备资源配置枢纽的能力,对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功能,而北京与天津的GDP分别为1.9万亿元和1.4万亿元,差距不大,两个城市在经济规模和功能上均起不到龙头带动的作用。同时,受到传统行政区划的影响,京津两个中心城市竞争意识强烈,协同合作的动力不足,产业上没有形成互补互利的良好局面,难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优化配置区域内各资源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相反由于大量的资源从周边地区流动到两大中心城市,导致了周边地区资源、资金、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6]

三、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京津冀三地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有效推进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三地应主动引导本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三地优势互补、各有侧重的产业分工体系。第一,建立政府间产业集群区域发展协调机构,统筹制定京津冀三地产业集群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区域性产业政策。第二,探索建立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吸引利用外资参与到区域产业发展基金当中,为区域产业能级提升、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7]第三,健全促进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的对话机制,建立京津冀政府高层常态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单一地区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定期组织京津冀三地龙头企业、大型集团高峰会议、沙龙,就企业发展、产品定位、技术合作与产业并购等展开深层次交流互动,同时,建立三地区域主导产业集群行业联合会,为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升级提供咨询服务。

(二)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能够使先进的地区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区域产业升级,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对于后进区域来说,他们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引进产业和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实现双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地之间的产业梯度明显,具备产业梯度转移的先天条件。河北在第一产业上处于优势,京津在第二、第三产业上优势明显,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京津地区第二产业相对弱化,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上的差距给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构建基于各地比较优势的京津冀产业链

京津冀各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优势产业,自主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促进整个区域高效协同发展。北京具有人才、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优势,应该发展知识密集型、信息以及总部经济等高层次产业。天津具有天然的港口优势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应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制造业、物流业、海洋经济等。河北则应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基础产业,同时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为契机,承接相关产业,改善产业结构。目前京津冀三地可以构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冶金、石油化工等产业链。

(四)营造京津冀统一的市场环境

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不仅能够使生产要素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同时也能使产业向成本最低的区域转移,完善市场体系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专业市场体系的合作与整合,推动跨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京津市场体系各有侧重和特长,北京在消费品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有规模和结构优势,天津在生产资料市场、产业金融和融资租赁等领域有特色,因此,需要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联合发展能体现世界中心城市功能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快各专业市场体系的合作与整合,建立国家级产权交易市场,组建区域性贸易集团,筹建京津冀区域性发展银行和离岸金融市场,构筑产业生长的生态环境。[8]

(五)建立投资互动平台

京津冀之间应在项目审批、备案程序等方面共同编制区域重大项目发展规划,创建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关的大项目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区域内的项目信息共享。建立产业比较优势投资发展机制,引导项目投入到能够把比较优势放大到竞争优势的领域,避免各自谋划、重复投资的现象。同时,京津冀区域应实施联合开放招商的策略,定期联合举办招商洽谈会,编制相关材料,整体协调承接域内外、国内外产业转移,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建京津冀区域产业信息网络,实现招商项目的系统整合。

〔1〕 刘东生,马海龙.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7):48-51.

〔2〕 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6):881-886.

〔3〕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9):50-56.

〔4〕 邱凤霞,陈凤新,王小东.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分析[J].特区经济,2009(11):60-61.

〔5〕 石林.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5):65-69.

〔6〕 张贵,王树强,刘沙,等.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4):14-20.

〔7〕 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5):1-11.

〔8〕 张子麟,武建奇.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经济与管理,2007(2):8-12.

(责任编辑周吉光)

Study on the Industr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ONG Wei-wei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The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the organic carrier of realiz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not enough. The questions such as the obviously converg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ack of a ration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unformed radiation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are existed, and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re hindered. On the basis of taking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region member, the strateg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y is proposed.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dustry coordination; strategy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07

2015-11-21

董微微(1987—),女,黑龙江讷河人,管理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F062.9

A

1007-6875(2016)01-0039-0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07.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015:30

猜你喜欢
京津产业结构京津冀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