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下闪耀着永不消失的阳光
——访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杨光教授

2016-10-17 15:23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7期
关键词:针灸科杨光几内亚

●许方霄/本刊记者

针灸、捏脊、拔火罐是中医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说起针灸技术高超,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鹤发童颜的老中医形象,但记者本期为读者带来一位技术高超,但却“不老”的针灸科大夫。来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的4层针灸科,楼道两旁的座椅早已坐满,走廊里也站满了人,每间诊室里都是烟熏火燎的,浓重的艾灸味充斥其中。如今三十多度甚至四十度的天气,在这里待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有一个身穿短袖白大褂的医生,几乎每天都会匆匆奔走于两间对门的诊室,似乎不知疲倦地来回几十趟。这两间诊室就像时间穿梭机,在他忙碌的身影中,时光已经静静地流淌了近30年,并在他的容貌上悄悄地打上烙印。他灰白的短发、清瘦的脸庞、单薄的身躯,平凡而又简单,但这份清瘦中却蕴藏着刚毅,憔悴中不失坚持,他用圣洁的医术播撒爱的阳光。他就是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杨光教授。

学习中医是儿时的情结

江苏无锡是一座令杨光永远无法忘怀的城市,不是因为它景色秀丽迷人,也不是因为它经济发达,而是这里承载着他太多的童年记忆。无锡是杨光的家乡,这里有他的父老乡亲,有他儿时的伙伴,有他一辈子割舍不掉和抹不去的情感。

小时候的杨光就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出色,因而,他也是师长们长期称赞的对象。杨光说,他的数理化成绩特别好,但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就是喜欢“古代的东西”。“古诗、古代历史都令我沉醉其中。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研究中草药,不是受家人的熏陶,也没有得到他人的指导,就是莫名地喜欢。”杨光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自然就会去钻研。在强烈的兴趣下,杨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报考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带着儿时的梦想,杨光走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杨光坦言,在刚入学时,对中医的内容其实有点不能接受。他说:“因为中医的内容很抽象模糊,不像数理化那样客观,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内心还有点不能接受中医理论中的五行、阴阳、气等概念。但在学习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中医的疗效,有疗效就说明它有存在的道理。”在完全认可并接纳中医之后,杨光便义无反顾地扎根于中医领域,在中医世界中不断探索。

自学成才的针灸高手

长短不一的银针插进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扎进穴位的深浅也都有讲究,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技术深深地吸引着杨光。为了掌握更多的针灸手法,杨光手里总是捧着各种有关针灸的书,对照着书本内容,然后在自己身上反复做着扎针练习。扎错了穴位或深浅拿捏不对时,杨光疼得直咧嘴、冒汗,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学习针灸的热情。错了就重新扎,一遍一遍地尝试,直到扎对为止。取穴持温进指摄,看似简单的进针施针,动作不足1秒,却极为考验医生的经验与技巧。看着眼前的杨光手如握虎,审定穴位,着力旋插,徐徐提针,举手投足间的认真劲儿让人可以想象杨光当年的艰辛付出。

在学校里接触病人的机会少,只能靠自己摸索,到医院实习后,在前辈的指导下,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提及此事,杨光却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在南京某医院见习的时候,因为医院里的老大夫只有中专学历,觉得面对一群大学生,自己教不了,就让他们“自己看着做”。在“看着做”中,杨光大学毕业了,并被分配到徐州中医院,正式成为一名针灸科大夫。杨光知道,成为大夫不是人生的终点,他必须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医术,才能为更多患者解决痛苦。为了提高自我,一年后,杨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随后便只身一人来到北京。3年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生学习让杨光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学识上都获益良多。1988年,杨光来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工作,在勤勤恳恳、认真钻研下,杨光的针灸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得到了患者和针灸界同行的认可,并获得北京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

身载各种荣誉的杨光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一直不断磨练针灸技术。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官能症、面瘫、遗尿、失眠、眩晕、斑秃、扁平疣等数十种病症上,杨光都很擅长。在不断探索和钻研中,杨光的针更神了,更亮了,他已成了备受疾病折磨的患者的希望之光。

▲杨光与非洲儿童在一起

▲杨光为几内亚患者针灸

▲杨光援助拉贝医院

▲杨光(左)与国医大师贺普仁(右)在研究针灸文献

2003年,刚患中风不久的贾淑敏从朋友口中听说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杨光主任的医术不错,在与家人商量后,从天坛医院提前出院,来到宣武中医医院做针灸治疗。在家人的陪同下,她步履艰难地来到针灸3诊室。她是专程来找杨光治疗的,但很长时间里她却只见到 了一名“年轻大夫”。贾淑敏忙问:“杨光主任今天上班吗?”这位“年轻大夫”说:“我就是。”“你就是?”贾淑敏满脸疑惑地反问一句。在她的想象中,杨主任一定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夫,没想到这么年轻。“那就试试吧。”看着眼前年轻的杨光,贾淑敏仍心存疑虑。经过十几天的治疗,贾淑敏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甚至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她这才信服杨光确实身手不凡,也明白技术高超的中医不是非得有花白胡子。

难忘的援外经历

1998年,北京市卫生局计划组建第16批援非医疗队,他们的目的地是“除了香蕉什么都缺”的几内亚。由于中医、针灸不用携带大量的医疗器械,并且适用于各种人群,在反复斟酌之后,便向在针灸界已经崭露头角的杨光发出邀请。

来到几内亚之后,医疗队被分为两个小队,一队留在首都科纳克里,另一队则开往另一个远离首都的城市——拉贝。“友谊医院是总队,主要负责几内亚首都的医疗点,我和另外2个人被分配到几内亚的一个省会城市,在医疗点主要负责针灸和药品分配。”杨光说,由于这个小队只有3个人,所以医疗队的厨师、翻译并没有跟随前往。那儿的生活条件很差,就一间大屋子,没有窗户,黑咕隆咚的,味道特别重。杨光说,他们被熏得够呛,尤其是前3个月,感觉每一天都特难熬。“在异国他乡,身边只有两个同胞,从国内带来的固体酱油三人一直吃到过期都没舍得扔。再加上几内亚民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每天只吃两顿饭,我们也只能跟着改变饮食习惯,随时随地准备接待求医的病人。”杨光说,这些外界的困难他都能克服,最让他头疼的是,不能和当地民众正常沟通。几内亚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虽然开赴几内亚之前,杨光和队友们接受了半年的法语突击培训,但即使这样,杨光和队友们仍然要靠翻译和手势与病人交流。在援非的2年期间,前来医疗点针灸求医的患者很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除了自学法语外,杨光还努力学习当地的土语,以便和更多的患者直接交流。

在几内亚期间,杨光用高超的医术医治了许多患者,在赢得众多患者尊敬和信任的同时,杨光的医术也征服了几内亚的同行们。在杨光所在的支援医院,有一个几内亚政府自己培养的神经内科医生,自第一次看到杨光用银针施救病患后,就对杨光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论如何都要拜杨光为师。杨光说,面对这位黑人医生诚恳的请求,他无法拒绝。2年内,杨光将针灸的治疗方法、技术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这位黑人医生。2000年,第16批援非医疗队结束了援助任务,在离开几内亚时,那位黑人医生已经可以用针灸处理一些常见的病症了。对于中国医疗队的真诚付出,在回国的送别会上,几内亚首都亚斯丁医院院长说:“你们这支医疗队是中国人民优秀品质的代表,堪称中几友好与合作的亲善大使。”对此,杨光却表示:“我只是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采访时,杨光乐呵呵地说:“前两天做梦又要去几内亚了,接到这个通知后,还在因为这个消息太突然,自己却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而着急呢。结果这一着急就醒了。”

他本身就是阳光

杨光的诊室里总是异常热闹,除了人多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因为杨光与患者之间拥有浓浓的情谊。无论寒冬炎夏,杨光都穿着一件短袖白大褂,对此,大家都说,因为他就是阳光,自身就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也为整个诊室都带来了温暖。

第一次来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看病的患者总是特别不理解,甚至略带怨气:为什么挂杨光的号要等上3个月之久?不是因为杨光没有仁者之心,他确实是太忙了——日均门诊会诊量保持在150人次以上,单日甚至超过200人次。每天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沿,杨光就已经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为了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他数年如一日,每天坚持提前一个半小时上班。八点是医院正式开诊的时间,但记者来到针灸科时,楼道里早就站满了人,诊床上也都躺满了人。据护士说,杨光的患者都已经换了两批了。为了让病人都能尽快扎上针,杨光顾不上寒暄和休息,他头也不抬,水也不进,这一干就到中午。

在杨光的诊室经常可以看见夫妻、姐妹同针,父母、子女同治的情形。一位76岁的高龄患者在信中这样写到:“他是医生,又是朋友,时不时地安慰我、鼓励我,使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质,是‘三个代表’在医生工作中的真实体现,我从心眼里感谢他。”在采访当天,杨光也停不下他忙碌的脚步,来回奔波于两间诊室之间。看到杨光已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有位患者家属一直拿着蒲扇跟着杨光,不停地给他扇扇子。这位患者家属心疼地说:“主任最辛苦了,我给主任扇扇。”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杨光笑着解释:“因为诊室里不能开空调,天气太热了,衣服湿透是常事,他们心疼我,经常充当志愿者给我扇扇子。”不一会儿,诊室门口有一个声音响起:“你们都别往里挤了,按着号来,我负责叫号。你们这一窝蜂地往里挤,主任来回走着也不方便啊。”不用说,又是一个热心的“志愿者”。

在杨光门诊的门右手边,记者不经意间看到一张印着个二维码的A4纸,这是杨光的个人微信号。杨光说,将自己的微信号公布出来,主要是为了有事方便通知病人。“如果突然临时有会议或者临时调班,会有很多病人不知道,有的病人一个星期才来一次,通过微信我就可以通知他们了,这样他们也不会白跑一趟了。此外,我们还有好几个患者群,在里面我们可以经常交流病情。”杨光说。

把时间都献给工作

满怀事业心刻苦钻研业务,杨光积极与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合作,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其中“针刺调理髓海治疗中风慢性期证治规范方案系列研究”获2006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牵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中华针灸穴位典》的编纂。凭借扎实的针灸文献功底和日益丰富的临床经验,杨光常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邀请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和论文评审。此外,杨光还是针灸学科多个国家标准制订的咨询专家,如火针疗法、腹针疗法、穴位贴敷疗法、人体腧穴测量国家标准等。2002年,经严格考试选拔,杨光成为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养的20名临床中医专家之一,师从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并协同整理了大量针灸古医籍。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杨光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周一、周四全天,周二、周三半天,下午去病房会诊,下班以后还要进行备课,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医学著作,其主编出版的《火针疗法》,更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为弘扬继承传统针灸学作出了贡献。

这样一位工作狂人,想必一定有一位伟大的爱人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14年,杨光的爱人因身患乳腺癌而离开了人世。作为一名医生,在爱人患病的最后期间,杨光却并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她进行照顾和陪伴,而是将爱人许多检查、治疗、陪护委托给家人朋友去处理。为此,杨光深感愧疚。在杨光的爱人离开人世之时,许多了解情况的患者及家属主动要求停止针灸,让杨大夫安心料理后事,并自发要求参加其爱人追悼会,但杨光均婉言谢绝。他带着愧疚对患者说:“非常抱歉,明天的‘阳光’可能会稍晚一点儿才出现。”当第二天早上8点多,看到杨光拿起针盒出现在病人诊床前,作为一名旁观者,可能会觉得这样一位丈夫太过冷酷,但每每谈到对妻子,这位刚毅的男人不禁潸然泪下,却又什么都不愿多说。

杨光说,虽然现在认可中医的百姓越来越多,但是仍不免一些人对中医产生偏见,甚至有的西医对中医更有诋毁言论。对于这种情况,杨光认为,主要还是西医对中医的知识和系统不了解。此外,杨光还表示,这种情况与中医水平参差不齐也有很大关系,并将中医比喻成画画。他说:“中医的学习过程就像学画画,成才率比较低,10个学中医的可能只有一两个能成才的。除了很多学得不好的,水平比较差的,还有好多人打着中医的旗号坑蒙拐骗,把中医的名声弄坏了。”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中医者,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学术水平,杨光还将全部奖金捐献出来,在宣武中医医院设立阳光基金,用于举办中医知识竞赛。

他犹如一缕阳光,在温暖每一位身患病痛患者的同时,也照亮了中医针灸的传承希望,更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在中医针灸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人物小传

杨光,江苏无锡人,1961年4月出生,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79~1984年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5~1988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88年就职于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998~2000年参加卫生部援几内亚共和国第16批医疗队。曾获得“北京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师”、“宣武区首届十大青年拔尖人才”、“宣武区十佳基层工作者”、“宣武区劳动模范”、“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此外,还担任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猜你喜欢
针灸科杨光几内亚
吃糖的好处你了解多少?
人性化带教在针灸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Higgs and Single Top Associated Production at the LHC in the Left-Right Twin Higgs Model∗
刘亮、杨光设计作品
小小邮递员
针灸科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PBL与传统带教法在针灸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针灸科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探讨
几内亚爆发流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