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百年传奇与疑云

2016-10-17 15:23房志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7期
关键词:霍夫曼水杨酸格林

●房志雄/本刊记者

▲阿司匹林进入我国时投放的广告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能说出阿司匹林的一两种功效。自1899年问世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阿司匹林凭借着可靠的疗效和不断开发出来的新用途,与青霉素、安定被誉为世界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一句话足以证明阿司匹林独特价值,他说:“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阿司匹林!”

百年“神药”的桂冠

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机构申报了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随后,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进入了世界的药物市场。

阿司匹林一问世,立即成为了治疗感冒、头痛、发烧、风湿病和缓解、治疗关节及其他部位的疼痛的最畅销的特效药,甚至在1969年7月,阿司匹林被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带上了月球,用于治疗宇航员的头痛和肌肉痛。但是,当时没有人能解开阿司匹林的药理机制。

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作为止痛药一枝独秀的地位受到了新药的冲击。服用阿司匹林有明显的副作用,它刺激胃肠道,可以诱发或加重溃疡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胃出血;它还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造成了凝血障碍;少数患者甚至出现皮疹、阿司匹林哮喘和水杨酸反应等症状。因此,作为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使用趋于减少,逐渐被新的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取代。

就在阿司匹林的地位受到威胁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药物学家约翰•文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人体中的前列腺素的生存来发挥其止痛作用的。前列腺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物质,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产生它,它可以向大脑传递疼痛的信号。因为这个发现,约翰•文博士与他人分享了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也由于这个发现,扩展了阿司匹林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和质量范围。阿司匹林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开始了!

现代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防治心、脑血管等疾病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抑制手术后血栓的形成、心肌梗塞和抑制血小板凝固等方面,已经成为医生必不可少的常用药。因此,世界各国的医生都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每日服用少量的阿司匹林。英国有人曾做过统计,如果每个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英国人都正常服用阿司匹林,将能挽救上千人的性命,并节省7000万英镑的医疗费。

还有一些科学家声称,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可长期减少腺癌的发病率,并能降低患者几年后的死亡率,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但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

如今,阿司匹林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药品,受到患者和医生的赞誉。甚至德国总理也把它当做德国创新精神的象征。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一次政府演讲中将阿司匹林与汽车并列称作德国对世界的贡献。

阿司匹林的发明对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究竟是谁发明了阿司匹林至今仍存有争议,“神药”的桂冠上还存有一丝疑云。

▲费利克斯•霍夫曼

▲亚瑟•艾兴格林

阿司匹林和柳树皮

在介绍这个谜团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些与柳树相关的事。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在一项考古发现中,古苏美尔人的泥板上记载了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的史料;古老的印第安人在治疗头痛时,也晓得将柳树皮捣烂了敷在额头上。古埃及最古老的文献《埃伯斯植草文稿》记录了埃及人至少在2000年以前就知道了干的柳树叶子的止痛功效。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曾把柳树皮磨成药粉让病人服用。中国古人也习用柳树治病,《神农本草经》认为,柳树的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防风利尿的功效。

用柳叶和柳树皮止痛消炎,似乎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一种传统,但究竟柳树皮中存在什么止痛物质,没有人清楚。1758年,爱德华•斯通,一名牧师,在英国奇平诺顿附近散步时咀嚼了一些普通的白柳树皮,树皮的苦味让他想起了金鸡纳树的树皮——从中可以提炼出金鸡纳霜,也就是奎宁。他认为,潮湿会使发热症状加重,而柳树却能在潮湿的地方长得非常茂盛,因此可能柳树皮应该对发热症状有效。于是,他把柳树的浸泡液对50名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果然有效。他便把这个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

后来,直到科学家们在柳树皮中提取出了水杨酸,也就是消炎止痛的有效成分,这个谜团才被解开。后来,德国的化学家又发现了这种酸的第二个来源——绣线菊。

于是,水杨酸被拿来治疗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及流感引起的发热。但是,水杨酸一个严重而明显的副作用让选择它的人们苦不堪言——水杨酸会严重扰乱服药者的消化功能,如果大量用于控制疼痛,则会导致肠胃溃疡甚至出血。

时间来到了19世纪90年代。1894年,一位德国的小伙子费利克斯•霍夫曼进入了一家以拜耳命名的、生产染料同时又对医用化学感兴趣的公司工作。他的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但因为水杨酸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于是,霍夫曼决心改进水杨酸,使它能保持原有的效果但减少副作用。1897年,霍夫曼在实验中给水杨酸分子加了一个乙酰基,发明了乙酰水杨酸。他们发现,改良后的药物止痛效果效果更好,而副作用大大减轻。

这种药物应该有一个新名字。霍夫曼和临床医生都认为应该在药名中反映它与绣线菊的关系。于是,阿司匹林(Aspirin)就诞生了:A代表了乙酰,spir是绣线菊spiraea的前四个字母,in则是拜耳公司特有的在一种药名上加的后缀。大写A字当头的阿司匹林成了拜耳公司100多年历史上最大的骄傲和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1934年,德国化学家奥尔布赖特•施特在一篇关于工业化学的论著中对阿司匹林做了注脚:“阿司匹林是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症而鼓励其儿子研制出一种摆脱水杨酸钠不良反应的药物的结果。霍夫曼是拜耳药厂药剂室的化学师。他查阅了文献。找到了合成乙酰水杨酸的方法,然后于1897年8月10日制备出第一份提纯的乙酰水杨酸样品,并于1899年以阿司匹林为注册商标投放市场。”

桂冠上的疑云

发明的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人们关注的应该是阿司匹林的后续开发。然而,科学界一直有质疑发明者的声音,但拜耳公司一直坚持上文提到的说法。2000年,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沃尔特•斯纳德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他认为当时担任拜尔公司制药组负责人的亚瑟•艾兴格林才是阿司匹林的主要发明人。

斯纳德几次进入拜耳公司,查阅了当年的实验资料及笔记。他的主要证据来自于1949年艾兴格林的一篇纪念阿司匹林面世50周年的文章,这篇文章刊登一个月以后,艾兴格林便与世长辞。文章中介绍了拜尔实验室当时的工作情况。当时,艾兴格林有10名助手,霍夫曼只是其中之一,任务是按照他的指示具体操作。而斯纳德在查阅拜尔的档案时,看到了霍夫曼的笔记本,从记载的关于阿司匹林的过程中来看,霍夫曼的确只是个操作人员,并不明白实验的真谛。

为什么艾兴格林在临死前才喊出这个“真相”?斯纳德认为,因为艾兴格林是犹太人。

奥尔布赖特•施特的著作发表于1934年,那时候纳粹党已经在德国掌权,已经对犹太人进行迫害,许多犹太人就这么离开了工作岗位,艾兴格林便是其中之一。1935年,艾兴格林因为是犹太人,离开了工作过26年的拜尔实验室。那个时代,他对一切只能保持沉默,但他还是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几年后,76岁的艾兴格林终于还是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他写了一封信,写下他所知道的阿司匹林的发明经过。14个月后,他才被前苏联红军解救。

至今,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谁还没有定论,拜耳公司仍坚持阿司匹林的发明者就是霍夫曼。斯纳德的言辞也只是推论,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艾兴格林才是阿司匹林的发明者。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谁,至今还是科学界的一段公案。

猜你喜欢
霍夫曼水杨酸格林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绿毛怪格林奇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格林的遗憾
HPLC法同时测定氯柳酊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对水杨酸的吸附性能
对氯水杨酸的纯度测定
采前和采后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金柑果实生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