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强化学科思维

2016-10-17 02:50刘立昌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考题答题考查

刘立昌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共有甲、乙、丙三套试卷,又称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广西采用的是首次出现的全国Ⅲ卷。下面笔者将结合今年地理考题的特点谈谈2017年高考地理备考的一些策略与建议。

一、今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一)考点分析

下表是今年地理考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具体考点及其所考查的核心能力、分值分析表。

(二)考题特点

1.学科特色鲜明,命题立意与难度保持了较好的延续性。今年的全国Ⅲ卷与我区去年采用的新课标全国Ⅱ卷相比,难度基本持平。命题立意上仍以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为核心,综合考查了考生对核心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提取与解读、知识调动与应用、论证与阐释地理事物等多方面的能力水平,突出了对地理教育核心价值观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等的考查,学科特色突显,“地理味”浓郁。

2.突出对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的考查。今年的全国Ⅲ卷绝大部分考题都考查了地理图文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与去年的全国Ⅱ卷比较,考题压缩了用图量,增加了纯文字材料的题型,因此对文字材料信息的提取要求更高。选择题第2、9、10、11题是易错题,也是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出现区分度的节点,其答题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提取图文信息。在确定第2题的选项时,考生很容易受到题组材料信息的干扰,因为不能准确把握题干设问角度的关键信息而导致错选;在解答第9、10、11题时,考生容易在图文关键信息捕捉与知识调取与运用、整合的过程中出错,答题时会出现较大困扰。

3.知识技能型考题弱化,学科思维能力考查趋向加强。对比广西近三年考题可发现: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单一考查逐渐弱化,但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更趋强化。表现在:选择题中,2014年单一考查知识技能的考题有“地球运动”“海上航线地名”“河流流域地名”和“农业地域类型名称”,2015年单一考查知识技能的考题有“天气系统”“时间计算”“河流结冰期”等,而2016年选择题中这种纯粹考查知识技能的考题比如往年备考中通常着重的“地球大气”“等值线判读”“时间计算”等均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图文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考题。另外,2016年考题在非选择题设计上对考生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发散思维等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有较高要求,其中以第36(1)、(2)题最具代表性。

4.关注时事热点。本卷选择题第一题组第1~3题和非选择题第37题分别以“近年我国棉花价格国内与国外倒挂”和“甘肃瓜州风能开发”等时事热点为切入点,突出考查考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2017年备考策略与建议

(一)抓核心主干,夯实基础

1.坚定复习备考必须从“抓核心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做起的导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考生在这方面有惨痛教训。比如今年全国Ⅲ卷第37(1)题,题目要求是“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满分6分。显然这是一道单纯考查考生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考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但我区考生的平均得分仅约3分,让人颇感意外。该题暴露出考生在地理备考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思维轻知识”倾向。笔者认为,尽管当前高考地理命题的立意强化了对考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对考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单一考查有所弱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复习备考可以轻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如今年全国Ⅲ卷的第36题,考生的空间定位技能、等高线判读技能以及对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知识提取等,都是答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如今高考的地理试题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其实是渗透在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当中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为根基,所谓的地理思维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素养,方可达成知识的顺利迁移,直至“借石攻玉”。如今年全国Ⅲ卷第37(4)题要求“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便可以直接从教材有关“美国在进行田纳西河流域水电开发时配建核电站和火电站的目的”的相关知识中得到借鉴(见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必修3)。

3.“抓核心主干知识”并不意味着复习时要面面俱到、平均使力,建议教师在充分研究近三年考题命题走向的基础上,重点对高频考点作深入复习,而对于低频考点或边缘化考点,在复习的时间分配上可作一定的技术处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内容来看,近三年高考自然地理赋分占比3~4成,人文地理赋分占比6~7成,因此,复习重心可适当向人文地理板块倾斜。

(二)强化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取材往往根植于现实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以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且考题信息一般以文字材料、图形材料、表格材料等形式呈现,这就使得高效、准确地获取考题材料中的信息(通常谓之“题眼”)成为精准答题的关键。下面结合考题作具体题例分析。

1.考题信息以文字材料呈现时,务必要仔细阅读题干和设问中的文字,排除信息干扰,准确提取信息,抓住“题眼”解题。

【典例1】(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解析:在解答本题时,考生很容易受题组材料信息“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的影响而错选A项“原料价格”。考生在阅读文字材料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本小题题干中的设问信息是将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国比较,而不是中国与美国比较;再结合美国的劳动力价格要高于越南、巴基斯坦,棉花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等知识,可排除A、B两项;根据题组有用信息“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说明K企业市场定位不在美国,可排除D项。因此,抓住本题的“题眼”——“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是答题关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考题信息以图形与文字材料组合呈现时,需综合把握图文信息,特别是充分挖掘出隐藏在图形中的地理信息,并对所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典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降水将更多地下渗,转化为地下水,于是地下水水量增多,甲河径流量减少;而题图中岩层倾斜方向将使地下水流向乙河,于是乙河径流量增加;由于降水被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因此甲、乙两河径流总量减少,故D项正确。本题如不能准确把握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答题会出现较大困扰。

【典例3】(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l0~11题。

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第10、11题对考生领会题意有较高要求,之后才是考查知识的调取与应用能力。第10题题干中的“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是个关键,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接下来还需调动“青藏高原东部”所处的板块构造边界知识,再结合题图信息“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去答题。青藏高原东部处于板块碰撞挤压边界的抬升侧,区域内山地总体在抬升,图中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依次经历了三次、二次、一次冰期,说明果洛山最先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才是雪宝项,最后是太白山。所以,第10题的B项是正确选项。第11题把题干文字信息整合成“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以后,会使答题指向更明确,再结合点苍山现在处于间冰期(温暖期)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去作答,便可得出正确选项为B。

以上题例是本卷体现区分度的考题。造成区分度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题目对图文信息的提取、整合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性。

(三)在讲评课中突出对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随着高考地理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日益深入,强化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显得更加重要。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应立足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围绕学生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区域综合分析能力、问题思考“靶向性”架构、语言归纳表述能力等多方面来展开,做到常抓不懈,并落实到复习备考的日常教学,尤其是讲评课教学当中。就讲评课教学而言,笔者建议:

1.教师在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若有必要,答题时可在试卷上把题目信息的关键词用着重号、下划线、线圈等圈画出来。如今年全国Ⅲ卷第1~3题题组材料及题干信息,便可作如下圈画:

题组材料: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的产地优势,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第2题题干:“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2.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理顺分析思路,突出“由果析因”逻辑思维过程。许多地理问题是能够通过构建思维模型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板书板图等方式把思考的角度和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逐步学会架构地理问题思考“靶向性”效果明显。比如对“沼泽成因分析”,教师可在讲授时通过板书与板图交错进行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完成“由果析因”的思维建模。

3.注意规范学生归纳阐述地理事物的语言表达。如果说解题思路分析往往是“由果析因”的逆向思考过程,那么归纳答题的表述应该是“由因推果”的顺向归结过程,教师应在这方面对学生作出强调与引领。另外,学生答题观点混乱、层次不清是卷面上常见的问题,将得分点无端地“淹没”在杂乱的答题文字中,很容易导致无谓失分。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和复习时,要注意规范学生的答题细节,特别应让学生注意理顺答题层次。对于有多个设问的考题,分问答题可避免答题观点遗漏,而分清主次、分点答题能更好地呈现思维过程,表现思维能力。总之,学生答题语言准确、到位及答题点层次分明,是其获取高分的最后一道关口。下面以今年全国Ⅲ卷第36(1)、(2)题为例作示范探讨。

【典例4】(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4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分)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2分)水网稠密,水运便利;(2分)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2分)对雨林环境破坏大。(2分)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理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是一道颇能体现地理学科思维与价值的考题,堪称全卷亮点。那么“亮”在哪呢?

第36(1)题的问题实际可分解为两个设问,“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以及“河水泥沙含量少的原因”,故解题答题时可分开解答。

☆富含腐殖质的原因,可循以下三步完成分析解答。

第一步:明确概念——腐殖质是什么?

腐殖质是生物遗体或残体腐化分解所形成的物质。在新教材删除了关于“土壤”的内容后,“腐殖质”成为考生面对的新名词。因为对概念的不理解,不少考生直接放弃答题;也有一些考生误认为“腐殖质多(导致水色变黑)是因为河流被污染所致”,致使答题偏离方向造成失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小题的0分卷占比约达13%。

第二步:提取并解读题目图文信息,调动并应用知识进行“由果析因”的推导。

第三步:归纳与阐述。归纳的过程是“由因推果”,注意表述语言的规范。国标答案的语言表述精炼扼要、逻辑清晰,堪称典范。

☆泥沙含量少的原因,可通过河流泥沙含量的思考“靶向”来帮助分析。

据此可形成“植被、地形、土壤”三个答题角度。但与国标答案比对发现:国标答案只采用了“地形”这个角度,还增加了“沼泽”答题角度。再分析题图不难发现,图示区域的布朗库河流域在“植被、土壤”特征上与内格罗河流域是一致的,唯有地形等高线分布差异较大,因此从“植被”“土壤”角度尚不能说明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的泥沙含量差异。考虑地形差异应是主因之一,于是沼泽对泥沙的阻滞、沉降功能随之显现。综上分析,“沼泽广布”是本小题解题的关键所在。评卷发现,只有少部分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准确作答,获取高分;更多的考生没能把握住题目中的关键图文信息进行答题,或者是注意到了又道不出个所以然来。由此可见,第36(1)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是该题的一个亮点。

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是,由于第36(1)题“泥沙含量”的国标答案上没有体现“植被”“土壤”答题角度,那今后再思考类似问题时还能从这些角度切入思考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坚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思维逻辑成立、因果关系不矛盾而且又能解释题目设问的观点,都可以呈现在答题纸上。至于答题观点是否作为采分点,关乎评分标准的制定,考生不必为此思虑太多。

第36(2)题在设问上一反“为何要建设桥梁”的常规设问模式,而是采取“河上为何很少有桥”这样的反向设问,这对考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有较高要求,导致考生容易出现答题观点不完整甚至思维阻滞的问题。本题满分8分,我区考生平均得分3.25分,可见难倒了不少考生。本题思维“靶向”可建构如下思维导图:

观察上图可以发现,解答第36(2)题最终可以得出五个答题靶向,考生可据此完美答题。

笔者以为,教师在讲评36(1)、(2)题时,如能用板书或板图进行答题思维过程的推演,对学生构建答题思路的“靶向性”会大有裨益。倘若这种模式能常态化推广到日常课堂,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将是影响深远的。

(四)重视选修模块的复习备考

研究近两年考题,可发现如下两条规律:一是在同一份考卷内,必考题与选考题的考查内容并不避讳内容上的重复出现,且赋分比很高,如去年全国Ⅱ卷文综必考题第37(2)、(3)题和选考题第44题均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共22分),今年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必考题第36(3)题和选考题第42题都考查了“旅游地理”的内容(共16分)。而一线教师对选修内容的教学通常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选修内容被忽略之嫌。二是考题模式上呈现出“必修选考,选修必考”的特点。教材中的部分必修内容即使是核心主干知识,也因为受到文综卷地理考题篇幅的限制,考查的核心主干知识不可能做到全面覆盖,因而只能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考查,此所谓“必修选考”;而选修模块内容即使2017年考题在必考题与选考题的考查内容上不再重复,选考题部分每个选修模块依然必定会保有10分的题量,此即所谓“选修必考”。

鉴于以上两条规律的存在,建议老师们在备战2017年高考时务必加强选修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就算从复习实效的性价比上看,在选修内容上适当着力也是应该的。那么,具体如何处理好三个选修模块的学习与复习备考呢?

1.对教师指导备考来说,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三个选修模块都尽量做到全面覆盖、精选精讲、强化训练。我区高中地理教学将“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限选模块,而把“环境保护”模块作为可选可不选的自主模块,因此许多学校在开设地理选修课时可能会倾向于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两个模块,忽略甚至放弃“环境保护”模块,这种做法在近两年高考中均经历了很大风险。如前述提到的去年全国Ⅱ卷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考题占22分,今年与“环境保护”模块相关的考题则是3道选考题中最容易拿分的1道考题。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进行选修模块的备考复习时,应从学生整体出发,对3个选修模块表现出同等的重视。每个选修模块的基础理论教学要根据近5年高考考题在该模块的考查情况去精选知识点,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进行精讲;后期的选题训练,则应以近5年高考考题在该模块的考查方向为依据去选定,并进行强化训练。

2.从学生个体考虑,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在个别辅导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原则固化、灵活应对。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学生在三个选修模块中依据个人的兴趣与专长去选择主攻模块,并“原则”上把自己的主攻方向固定下来,切忌临考时随意变换选考方向。教师在考前最后3个月要对每一个学生选考题的选择方向有明确掌握,以利于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归类辅导。之所以要学生“原则固化,灵活应对”,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比如今年全国Ⅲ卷的选考题第42题(旅游地理)、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44题(环境保护)在难度设计上梯度过大,此时当然是“灵活应对”选择较为容易的考题作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今年这3道题中,考生选考的人数非常悬殊(如下图所示)。而从平均分看:选考第44题的考生平均分为8.71分,比选考第42题的考生平均分3.82分和选考第43题的考生平均分4.07分要高出一大截,占了明显优势。在选考题的答题选择上,“趋易避难”更易获取高分。当然,这种变换应建立在对试题的临场评估而做出的灵活应对上,不可轻易采用。

(五)钻研高考真题,实现“高仿真”模拟训练

教师要研究近年高考真题,体会、把握命题立意与走向,从浩如烟海的训练习题中精选题目,再加以科学的组合搭配,力争每次模拟训练都“高仿真”,以使备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对训练选题的严谨、科学,其实就是对学生有限备考时间的珍视与负责。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考题答题考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