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新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016-10-17 02:50罗焕林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考试题考查考试

罗焕林

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理综化学试题的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难度比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均有所下降,我区考生化学的平均分为46.0分,难度系数为0.46。试题测试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能力测试为主,关注生产生活实际,文字表述严谨简洁,图表和流程图简明,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试题比较符合广西的教学实际,有利于促进高中课程改革,也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

一、试题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相比往年,今年的化学选择题考查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比较少,试卷第Ⅱ卷必做题以生产生活实际或科学实验为背景,涉及化工流程、化学实验的内容比较多,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化学试题涵盖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主要有:(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原理、元素周期律、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常用计量和化学反应计算、化学反应与能量;(2)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如常见金属元素(Ca、Al、Fe、Cu)和非金属元素(C、N、S、Cl、F、Si)及其化合物性质;(3)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如烃、醇、卤代烃、羧酸和酯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4)化学实验,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物质分离提纯。

(二)信息来源丰富,考查整合信息能力

试卷第Ⅱ卷的化学大题,有的涉及反应转化关系图、化工工艺流程图、表格、坐标图,有的涉及晶体中的晶胞结构,有的涉及化学新信息,要求考生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解答,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联系生产生活,考查解决问题能力

大多数试题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要求考生分析化学变化的过程,用化学语言、数据、化学合成工艺流程图等回答问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第7题涉及泡沫灭火器、电路板刻蚀、漂白粉和玻璃刻蚀,第11题涉及电动车动力电源的锌-空气燃料电池,第26题涉及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的过氧化钙的制备,第27题是用NaClO2溶液对煤燃烧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脱硝,第28题涉及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V2O5,第36题是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水处理中重要的絮凝剂(聚合硫酸铁),第37题涉及制作微型激光器或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第38题涉及新型发光材料和超分子化学。

(四)实验内容多,考查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的考查分布在第9、26、36题,主要考查配制稀硫酸、萃取、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以及制取O2停止加热、制取Cl2除杂质等方法,要求考生了解基本的实验操作、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分析物质成分,解释化学现象,找出化学实验的优点和缺点。

(五)设开放性问题,考查创新思维能力

第26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说明制备过氧化钙的另一种工艺方法的优点以及产品的缺点;第27题是说明脱硫反应速率大于脱硝反应速率的原因,除了SO2和NO在烟气中的初始浓度不同,还可能是什么原因;第38题写出由2-苯基乙醇为原料制备苯乙炔的合成路线,有两种方法:①苯乙醇→苯乙烯→二卤代苯乙烷(或卤代苯乙烯)→苯乙炔;②苯乙醇→一卤代苯乙烷→二卤代苯乙烷→苯乙炔。

(六)计算小题比较分散,重视方程式的书写

今年的高考化学计算题分散在多道题目中,属于比较简单的计算。比如,第10题是已知异丙苯结构简式计算分子式,第11题是电池电子转移与反应物的量的计算,第13题是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电荷守恒、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计算,第27题涉及平衡常数K表达式、由图像判断平衡常数的变化、用盖斯定律计算焓变,第28题涉及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计算,第36题涉及中和滴定计算,第37题涉及晶胞中原子的体积和晶胞体积的计算,第38题涉及加成反应中消耗多少氢气的计算。除了第37题,试卷第Ⅱ卷其他5道大题均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涉及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加聚反应,个别化学反应比较常见,大多数比较陌生。

二、典型错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难度系数为0.54,我区考生答题的正确率在33%—72%之间,如表1所示。

考生在选择题上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比如,考生在做第7题时,没有掌握铝盐水解的过程和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的特点,在做第8题时,对同分异构体判断错误。第二,审题不严谨。比如,考生在做第11题时,不明白放电与充电的区别,在做第8题时,认为“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是错误的。第三,思维不严密。比如第9题,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的Cl2时,气体产物最后通过饱和食盐水,考生没有思考收集到的Cl2含有水分这一关键问题。

(二)必做题

1.第26题,我区考生的平均分为5.6分,难度系数为0.40,获得满分的考生有69人。没有掌握正确的过滤操作方法是考生得分不高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在解答第26(3)题时,考生不知道“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什么,有的认为其作用是除去盐酸、氧气、氯化铵、CaCO3,有的认为是减少CaCO3的溶解度,有的认为应加快反应速率,有的表达不够准确,只写了“逸出、挥发”,没有指明具体的物质;在解答第26(4)题时,有的考生没有考虑到过氧化钙溶于酸这个问题,错写为CaCl2+H2O2=CaO2+2HCl;在解答第26(5)题时,有的考生认为是除去晶体表面的杂质,有的认为是减小溶解度、减少CaO2的溶解、乙醇溶于水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答案。

2.第27题,我区考生的平均分为5.7分,难度系数为0.38,获得满分的考生有90人。考生出现的错误有下面几种情况。在做27(1)题时,较多考生将NaClO2的化学名称错写为次氯酸钠、氯酸钠,有的考生写为亚赤氯酸钠、亚次氯酸化钠、高氯酸钠、偏氯酸钠、二氧氯酸化钠等,也是不对的。在做第27(2)题时,考生书写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率极低,出现空白卷的情况较多,主要原因是对反应物和产物的分析判断不准确,或没有配平方程式。从题目中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NaClO2作为氧化剂,反应后生成Cl-;产物NO、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5、+3,反应物NOx中氮元素化合价的是+2,而NO作为还原剂,化学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c(NO)大于c(NO),这说明脱硝过程中的主要反应是生成NO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4NO+3ClO+5OH-=4NO+3Cl-+2H2O,离子方程式中左边加OH-既满足了电荷守恒又符合“NaClO2溶液呈碱性”这一实际情况。在做第27(3)题第①问时,约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回答正确,答错的考生中,大多数写的是“减小”,少数考生写“不变”,第②问出现空白卷较多,这说明考生没有时间做题或者没有争取得分的意识,答错的考生则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或答题不规范。第27(4)题第①问得分率很低,有的考生写的是相同物质的量的Ca(OH)2中c(ClO)浓度更大、脱硫效果好、有毒物质少、ClO的浓度增大平衡右移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答案;在做②问时,有的考生不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错答为△H1+△H2+△H3、2△H1+△H3-△H2等。

3.第28题,我区考生的平均分为5.1分,难度系数为0.36,获得满分的考生有5 467人,获得0分的考生有33 151人。考生出现失误的情况主要有下面几种:有的考生做第28(1)题没有配平方程式,化学反应产物书写不正确;第28(2)题要求先配平化学方程式再进行计算,答对此题的考生比较少,加上计算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很多考生都放弃了;做第28(3)题时,有的考生漏写沉淀物Al(OH)3;第28(5)题中和后溶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有的考生还写了H+、Al3+等其他离子,第28(6)题的化学产物书写不正确,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三)选考题

选考题平均得分为6.8分,难度系数是0.45。

1.第36题,我区考生的平均分为2.7分,难度系数是0.18,获得满分的考生有4人,获得0分的考生有6 010人。做第36(2)题时,有的考生没有写铁锈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且不配平,有的考生只写化学方程式。在做第36(3)题时,关于在反应釜中加入氧化剂的作用,有的考生没有指明氧化对象,只写氧化反应物、氧化样品等,从而导致失分。在做第36(4)题时,因为有pH偏小时Fe3+水解程度弱的信息,所以有的考生认为pH偏大时Fe3+水解程度会变大,没有分析水解程度变大所产生的现象或后果。第36(5)题出现空白卷比较多,有的考生认为减压蒸发的优点是节约能源、节省时间,这是错误的。第36(6)题出现空白卷也比较多,有的考生不明白空白对照试验的含义。

2.第37题,我区考生的平均分为7.5分,难度系数为0.50,获得满分的考生有258人。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几种:有的考生在做第37(1)时填写[Ar]4S24P3、4S24P3、[Ar]4S24d64P7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回答第37(2)题时,有的考生无法判断镓(Ga)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回答第37(3)题第①空时,有的考生把三角锥形错答为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型、正方形等,在第②空填写SP2、SP2和SP3,这也是错误的;第37(4)题的正确率比较低;第37(5)题第①空错答为离子晶体,第②空错答为离子、配位等,第③空出现空白卷比较多,答错的学生是因为填写了具体的数据。

3.第38题,我区考生的平均分为7.1分,难度系数为0.47,获得满分的考生有840人,获得0分的考生有2 539人。出现错误的情况有几种:回答第38(1)题时,有的考生把侧链上的碳原子分开写或少写了氢原子的个数;做第38(2)题时,有的考生将消去反应写成了取代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做第38(4)题时,有的考生在书写方程式时不配平,有的漏写了化学产物氢气;第(5)题要求写出同分异构体,有的考生忽略了两个要求:一是分子中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二是数目比为3∶1;做第(6)题时,有的考生写错了反应条件,如用碱作为脱羟基反应试剂。

三、2017年高考备考建议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提出高考改革的主题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他认为,高考命题更加注重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核,侧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理综卷化学试题过渡平稳,同时也指明了2017年的命题方向。高考备考应该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指导,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与命题趋势,制订备考计划。

(一)加强研究,明确备考方向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教师应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明确复习方向,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必考内容、选考内容和题型示例。与新课改前的考试大纲相比,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新变化:一是增加了实验探究能力;二是删除了“化学计算”这一知识板块,增加了“反应焓变、化学平衡常数以及溶度积的计算”这一内容,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比新课改前有所降低,并将化学计算分散到各道题目中;三是知识点的变化,必修内容中删除了同素异形体、电子式、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以及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等概念,也删除了金属冶炼、化肥的性质等内容,增加了核素、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有的内容还被列入了选考的选修课中,如电负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累计有134个三级内容,其中,必考内容有5个一级内容、30个二级内容、87个三级考点;选修模块的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三级内容分别有12个、15个、20个。高考化学试题基本上涵盖了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如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热化学与反应能量、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常用计量、分子和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

备考时,教师要对考试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对考试大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进行拓展,进入总复习环节,应将考试大纲印发给考生,指导考生明确考点,专门训练有变化的题型。

2.研究使用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新解构和梳理,研究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将相关内容进行整理,避免出现重复。比如,教师将化学必修2的第二、三、四共三章内容整合到化学必修1的第三、四章,这样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复习效率。再如,教师可以对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物的分类及命名—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有机反应及官能团衍变—有机合成及推断”知识体系。备考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熟悉教材,熟记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和重要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基本操作,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重点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和盲点。

3.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教师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了解命题意图、测试能力要求、题型特点、命题要素(立意、情境、设问)和命题趋势,以便确定复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多做高考真题或经过改编后的试题。高考试题并不回避近几年的高考考点,比如今年的第27(1)题,考查NaClO2的物质名称,虽然该物质在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理综卷第26题出现过,但考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第27题是关于气体体系平衡分压问题,虽然教材并未涉及这一内容,但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却频繁出现。因此,教师要从高考试题中选取经常出现的考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下面,笔者谈谈如何研究高考试题:首先,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高考试题;其次,看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报告;再次,阅读专业杂志对高考试题的评析;最后,研究某一模块或某一知识点的高考试题,分析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能力要求和命题趋势。平时,教师可以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每个章节知识点有关的题目汇编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做练习了解高考命题方式和设问方法。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高考试题中新颖有创意的题目,提高学生整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数量较多,教师可以对试题进行适当改编或整合后再给学生做,因为改编后的试题针对性更强。在改编试题时,教师可以删除教材和《考试说明》中不作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在原高考试题的基础上补充新材料,增设新问题,重新整合试题。

4.研究考生。教师要研究考生的学习态度,分析考生的考试成绩,诊断考生答题错误的原因,研究考生的学习方法,复习时做到循序渐进,让各个层次的考生都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可以这样做:将班级同步复习与考生自主复习相结合,在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的问题上进行多讲多练,引导考生对自己的学科成绩进行诊断,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落实三轮复习计划

高考备考计划包括学科高考目标和主要措施。学科高考目标主要是平均分、一本上线人数、边缘生的学科分数等,备考措施主要有集体备课确定考点、选择教学方法和学情分析、复习进度和时间安排、每周教学任务、教材及复习资料的征订和使用、各个阶段的复习方法、考试或测试密度、利用考试数据进行教学质量诊断等。

第一轮复习是掌握基础知识。本轮复习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知识专题复习。首先,教师尽量不要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作为复习顺序,最好能够对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进行整合,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一内容,必修内容是基础知识,无法满足高考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而选修部分的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即使复习了也没有办法一次性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要先对比这一类知识,然后进行分类和整合。其次,教师要以“高考要求→基础回顾→题型讲练→自我梳理→课后训练”为框架展开复习,让学生熟悉课本知识,强化高考热点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尤其要做到循序渐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第一轮复习中有比较大的收获。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训练。教师可以围绕化学工艺流程题、探究性试题、综合实验题、有机合成与推断题、化学反应原理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题等题型进行综合性复习。此轮复习以构建知识网络、整合知识体系、熟悉解题方法为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了解高考试题的难度、题量和方向。比如,今年高考化学题第27(1)题考查NaClO2的物质名称,该物质在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6题出现过,但考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这说明考生对高考试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另外,教师可以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必要时师生互换角色,由学生讲、教师评。

第三轮复习是查漏补缺。经过前面两轮复习,考生基本掌握了高考知识点,这时容易出现“高原现象”,即在学习或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暂时的停顿和下降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认真对待考生提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使考生尽快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控制做题速度,合理分配时间。

(三)选考模块,选学和选考指导

《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考生可以选考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中的任意一个模块。

考生选择选考模块要以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大多数优秀考生会选择有机化学基础这一内容,对于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选考化学与技术或者物质结构与性质可能更容易得分。考生在考试中遇到预定的选考题无法解答时,可以临场应变选择另一道题。两年来,同一试卷中3道选考题的难度不尽相同,第37、38题选考的考生比例变化也较为明显(见表2)。

笔者建议,考生最好选学两个模块的内容,通过学习和对比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考模块,尽量不要只选学一个模块内容。必选内容中也有化工内容,比如今年高考化学题第26题。当然,若能学习或渗透选考模块的化学与技术这一内容,对考生得分则更为有利,教师不妨针对化学与技术这一选学模块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复习,比如加大工艺流程这一题型的训练,将重要的知识点融入其他章节的复习中。

(四)落实计划,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1.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化学思想和基本观念内隐于化学知识体系中。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与思想方法的理解,高考则重视知识模块间的内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考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化学观念,从而形成知识体系。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主要包括能量观、守恒观、平衡观、化学价值观和化学史实观等,基本观念主要有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和变化观等。

2.构建模块,综合运用。教师可以用建模的思想梳理化学知识,提升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建模,就是指导考生对已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进行概括提炼,建构化学模型,从而发掘、验证和解决化学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比如:学习非金属元素,可以按照“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该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模式进行模型的构建;学习典型物质时,可以按照“结构→性质→用途→制备”的模式进行模型的构建。

3.回归基础,拿基本分。化学高考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的数量约占65%,考生要尽量减少失分,考前一个月少做新题,回归教材,回顾基础知识。比如,今年高考化学题第8题考查简单有机物的性质,第9题考查基本化学实验内容,这些都可以在教材里找到。此外,教师还应指导考生回顾错题,了解不同阶段的同一类错题,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同时精选高考模拟题,让考生吃透必考点,找准大热点,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范围。

4.注意细节,减少失误。在每一次模拟考甚至高考中,考生因审题不清失分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今年高考化学题第11题是关于燃料电池的说法的判断,选项中有“充电时”和“放电时”对电池工作原理的叙述,有的考生没有弄清楚题目信息而造成错选。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很多考生不配平,甚至没有标明反应条件、气体或沉淀符号,备考时,教师要指导考生找出容易出错的根源,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考试题考查考试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