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塑造 激情“创”想

2016-10-17 17:15肖红杨希萌
江西教育B 2016年7期
关键词:黏土校本美术

肖红 杨希萌

近年来,美术老师已经在泥塑课之中,引进“超轻黏土”替代橡皮泥。“超轻黏土”就是一种相较传统陶泥、面泥等更为环保安全且便于塑形的泥塑材料,它“无毒、无刺激”,目前已成为极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之一。它有着超轻的重量、柔软的手感、独有的芬芳、细腻的质地、极强的还原能力、丰富的配色力、永久的保存期以及易定型、耐受性等多重特性,与别的泥质材料有很大的区别。孩子们在玩耍它的过程中,忘乎所以,自由发挥,能够获取丰富的造型经验和乐趣,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得以充分发展。鉴于这一特点, 美术教师可以把“超轻黏土”引进课堂,丰富美术课堂的创作表现形式。同时,还可以把学生中的制作小能手吸纳到学校艺术社团中进行集中培训,以便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由于“超轻黏土”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媒材,多数美术教师均未在师范院校接受过此类的专业学习或培训,但大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刊、网上观看视频及优秀作品、现场实践与广泛交流、制作基本功比赛、说课评课反思、课题研究等多种渠道,来提高美术教师的“超轻黏土”塑造技能及教学教研能力。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超轻黏土”进课堂》,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以课标中的“课程设计思路”为指导,并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平面到立体。先通过类似于平面装饰画的浮雕练习,熟悉超轻黏土的特性及基本制作手法;再进行圆雕作品的练习;使学生练就扎实的塑造基本功。

2.从简单几何体到复杂立体型。先通过捏塑简单的几何体来概括较简单的事物,再逐渐增加到多个几何体来表现,最后到表现更为具象的复杂体。如此一来,泥塑的一大难点在潜移默化、循序递进中得到化解。

3.从身边到大自然。教学中的表现内容由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走向更遥远的大自然。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开阔眼界和思路。

4.从具象表现到抽象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充分观察并描绘现实事物的基础上,再融入情感进行造型能力的提升。经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系列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5.从喜悦之情到更广泛的审美情趣。可以设计一系列节庆日的创作内容,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还可以举办各类优秀作品展示与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自由抒发、个性创意”的独特魅力,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使美术课程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6.从单一到多媒材。鼓励学生挖掘能与黏土相契合的各种材质,丰富塑型表现手法,让想象与创造完美融合。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本课程的开发,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立足于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力求在丰富多彩的塑造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例如:《“家乡味道”之“信州小吃”》 (图23)的小作者赵易在作文中写道:看!同学们都说我改进的“清明粿”好美!我今后一定要当“超级大厨”,要把食物做得美轮美奂,把家乡味道发扬光大!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超轻黏土”进课堂》属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它适应当今时代,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突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师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美术教师能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愿美育之花开满校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邹明华

E-mail:421383194@qq.com

猜你喜欢
黏土校本美术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创意美术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黏土多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