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2016-10-17 17:15陈海燕
江西教育B 2016年7期
关键词:于永正写字书写

陈海燕

现在的语文课,表演性质太多。无论于何处听课、赛课,总是精美复杂的课件,眼花缭乱的表演,最后,在课堂上到底哪个知识点是用真正的语文素养落实的却说不上来。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读书·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于老师在西安执教示范课《第一次抱母亲》,既没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师生却好评如潮。根据随机访谈材料归纳,三个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亮点: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较吸引师生的地方还有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端正有力的板书等。

细细品嚼于老师上过的经典课例,如《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草》等,几乎找不到课件的踪影,但是课堂上一咏三叹的韵味却萦绕心中久久不散。于老师的课堂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寓读于情,寓情于读,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最高境界。

而在近几年,笔者所看过的从公开课、示范课到教研课、常态课,无一不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读和学生的读,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声色电光的高科技、五花八门的动画片把学生带入了直观好玩的“活动”课。学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默读、思考、品读、感悟、诵读……更何谈对文本的细细品味,对意韵的反复吟咏,一堂课在教师设计的“高科技认知”的环节下热热闹闹地快速进入了更高科技的课外拓展。

记得小时候,笔者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晚上在被窝里偷看四大名著等各种小说,常常白天还在回味书里动人心弦的情节,以至于现在提起笔来写作还不免尽力模仿文中风格。这些小说拍成各种各样的电视剧、电影后,笔者也常抱着期待观看,但最终留在脑海里的还是书中无法言喻却令人神往的韵味,这是看电视、电影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感受。

于永正说,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

江西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在全国第12届加强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说,“小学语文是促进人文发展的第一学科,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思想、育人意义、育人智慧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是啊,对于年龄正处在6—12岁的小学生来说,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千万不要荒废了一个孩子的“童子功”,否则对他将是一生的影响。我们应该提倡学习语文要多读书,少做题。我们应该多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受、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意识,多多听取他们的品读感悟,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读书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百回读”中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

写字·莫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字教学有这样一条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条建议在我们看到和听过的各类语文教学课中真正能落实的并不多见。在笔者印象最深的一节低年级公开课中,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而是用磁石把事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吸在黑板上,再放几分钟汉字演变的课件,然后把写字学习当做课后作业布置,期望学生个个都是自学的天才,要知道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生字的认写。

看看当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写字姿势不正确等问题,在农村小学这个问题更突出。我们常常看到,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成人的汉字书写都让人不忍直视,自以为是的简写、无法纠正的错写随处可见。中国汉字如此不被重视的现象,不得不说和学生从小接受的汉字教育方式有关。

汉字书写有其自身的规律、原则、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或行云流水或龙飞凤舞或跌宕遒丽才可称之为书法艺术。没有掌握基本规律,不按基本要求、正确方法书写的汉字是无法让人辨认的,更谈不上美感。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写的字,他都要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告诉学生每一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收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老师们在写字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所面对的是刚刚开始学写字的小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龙飞凤舞,还自我感觉良好地欣赏,要知道学生在没有掌握基本写字方法下的模仿,只会落下成人以后都无法纠正的错误。

面对如此之多的书写“浮云”,我们应该把自己放低,就像一个刚刚开始学写字的学生一样。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认真规范地书写;起笔收笔、间架结构都细心到位地讲解;太简太繁、易错易忘的字都耐心反复地练习。最忌讳让学生对照课本生字表“一看二写三抄”,没有细心耐心地讲解和有针对性地练习,学生完成写字作业只是“画画”而已,如果遇到爱罚抄的老师,汉字书写更是索然无味。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入善读善写。”

作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于永正说:“书是读出来的,字是练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课改以前,讲课文里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除了讲,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体会语文,最终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愿思愿悟和能说会写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东西才最有真情实感,才最有思想感悟,才能称之为“作文”。不是在课堂上读一堆范文,表演一场情景剧,学生就能下笔如有神。学生没有自己的经历,没有自己的体会,没有自己的思想,最终咬断笔杆呈现的只能是格式正确、东搬西凑、味如嚼蜡的裹脚布而已。

我们让孩子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去积累,让他在生活中开心地玩,好奇地看,尝试着做,无边地想,并且告诉他们这些只要你愿意细心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说到底,教育是引导人去思考,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细活,是一辈子的学习和积累。人一生以读为伴,以写为侣,才会有所成。在作文教学上我们应该让读写与生活齐飞,才能出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作文的真谛,也是教学的真谛。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应该语言清新隽永、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细细品嚼和对意境的逐步参透中悟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于永正老师的质朴语文教学,让我们明白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做导师而不做教师,每个学生的“根”就会长得粗壮、有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剑声中学)

责任编辑 徐承芸

E-mail:1037178612@qq.com

猜你喜欢
于永正写字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我学写字
学写字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