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鲁迅的“飞扬与落寞”

2016-10-17 17:41潘琪
江西教育B 2016年7期
关键词:朱安许广平狂人

潘琪

“他似乎是骂人最多的人……他想骂谁就可以骂谁,而且越骂自己变得越伟大。他被视为‘新文学的奠基人、思想革命的先驱者、人民文豪、民族魂、伟大的文学家。——他有说不尽的飞扬。”

“他似乎又是被骂最多的人,从‘不是革命家到‘鲁迅嫖妓,被骂的方式五花八门。他的革命家的身份、思想家的身份都受到质疑,他的私生活受到质疑,被视为‘人格卑污、好恶小人、封建余孽,被指责‘没有大规模的文学上的努力。——他有说不尽的落寞。”

——摘自陈静《鲁迅:飞扬与落寞》

从“无感”到震撼

初识鲁迅,是初中课本上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上对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并没有多大兴趣,文中描写的“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对于我来说只是普通的乡间景色罢了。留有印象的只是他那拗口的文字,尤其是需要背诵的那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当时的我就很郁闷:怎么不必说的且都说了呢?这位作者真是别扭极了!

及至后来,又逐渐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也去拜读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才发觉鲁迅的文字是简洁而洒脱、深具内涵的。读《故乡》,我看到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改变;读《孔乙己》,我看到科举制迫害下迂腐文化人的挣扎;读《纪念刘和珍君》,我看到不畏强暴向前进的“真的猛士”……最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多的是他的“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具有激励性的文字,反映出了鲁迅自由灵魂下的坚强、倔强以及他不屈的战斗精神。我第一次被鲁迅震撼到了,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字。

世俗眼光透视鲁迅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世俗的人,随着对鲁迅了解的深入,难免不去了解他的私生活。于是我看到了鲁迅的是非:“无爱的婚姻”“兄弟失和”“忘年恋加师生恋”。一系列的事件在我这个平凡人看来,鲁迅到底是过于张扬了。

“无爱的婚姻”里,我知道了鲁迅的原配——朱安。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我是同情朱安多于鲁迅的。诚然,鲁迅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那么朱安呢?鲁迅可以不满,一气之下离家不归,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可以从另一个女人那里获得温暖。而同样是受害者的朱安,却只能孤寂地守着空房,只能守着年迈的婆婆侍奉左右,只能耗着自己本就暗淡的青春孤苦终老吗?我虽然理解鲁迅在当时封建大环境下的选择和做法,毕竟他深邃的灵魂终究是无法与朱安相契合的,但值得深思的是,对朱安这样一个旧式思想的女人,成了亲,嫁了人,夫君说一句不爱,便会现世安稳地过一生了吗?

然而,对于鲁迅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人——许广平,我还是欣赏的。许广平和鲁迅各自的爱情和婚姻都不幸福,他们也是冲破了年龄、身份、家庭、地域的重重阻碍,才得以修成正果。许广平有足够的勇气去包容和理解鲁迅的飞扬与落寞,有足够的爱去温暖鲁迅痛苦和倔强的内心,她真正是鲁迅的红颜知己。可是这段婚姻也存在流言,其中细节我不大了解,只是觉得鲁迅的性格是有些自我和敏感的,有很多话不会去和亲近的人分享,可能他真的更适合去拿着笔,写着文,思索着,批判着,倾诉着吧!

思想和内容的自由驰骋

高中时期,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我很喜欢这两篇文章犀利尖锐而又生动无比的文风,它们独具深意的内涵更让我折服。《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现象,《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而这种揭露是毫不留情,让人无法逃避的。鲁迅是以笔杆子为枪的人,他在民族精神兴衰存亡的前线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他写出的文字足以让那些整天无病呻吟、替封建社会涂脂抹粉的人羞赧万分,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狂人还是阿Q足以让人深思,他的“国民性批判”让人们看到民族觉醒的希望……我读过不少作家的文章,但我只是深深地佩服起了鲁迅,在我看来,是没有其他人可以写出如此深邃、有哲理并且给人切肤之感的文章了。

一直以来,我对鲁迅的研究并不透彻,及至上了大学,选修了鲁迅文学研究,我终于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了解和理解了鲁迅。在卸下了背诵包袱后,我对鲁迅了解得更全面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听到、看到了不同的人对鲁迅不同的看法,无论是否正确,也总算是“博采众家”,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上了该课程的第一堂课,我就从整体角度上对鲁迅的思想有了认识,即教授所说的“立人、个性、生命进化、国民性批判、生命哲学、革命与政治”。在后来的课上,从《呐喊》到《彷徨》,再到《野草》,对这些鲁迅的文章的逐一解读,我逐渐明晰了鲁迅的人生和写作的总体思想脉络,也因此有了对鲁迅和他文字的新认识和新收获。

对于《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的奇妙处——文本中的两个“叙述者”,之前我是忽视的。鲁迅提出了到底是“我们正常,狂人疯”还是“狂人正常,我们疯”的疑问,让我懂得了“狂人”是鲁迅别出心裁塑造的一个绝妙的呐喊工具,鲁迅借“狂人”之口和行为说出心声,揭示当时“吃人”的社会生态和“吃人”环境下的人性基础——国民性,从而对读者有所启发,也启蒙大众对现实的认知。

关于《彷徨》,教授将之定义为“鲁迅第二次绝望后,试图走出绝望的文学行动”,并且认为《彷徨》是具有“梦魇”性质的,对此我深表赞同,因其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文中都有所佐证。

关于《野草》,我觉得是鲁迅写的最美的集子了,曲折幽晦的象征和深邃的人生哲学,让人有了无尽的思绪。值得强调的是鲁迅“绝望的反抗”——《希望》,悖论与突围之中,有这样一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在希望、虚妄、绝望之间游走,最终却还选择了反抗,反抗即希望,他到底还是一个憧憬希望与未来,不甘于耽溺、沉沦的勇士,即使他有着“丰富的痛苦”。

鲁迅写《呐喊》是希望能叫醒“铁屋”中的人,让国人自救;写《彷徨》是抒发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照;写《野草》是体现出他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抗争下的生命哲学。

平凡世界中的真谛

我愈读鲁迅,愈了解他的世界,愈了解生命的真谛。

人一生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苦难,无论如何,生活还是积极一点地继续为好,就像《药》里,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的一个花环,《明天》里也描述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人生是不主张消极的。

鲁迅深知这个道理,即使他也曾彷徨苦闷,但他的心中是从没有放弃希望、放弃抗争的,他宁愿自己孤寂,“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他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所以,我们就做着鲁迅所说的那“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充满希望地好好生活吧!

走笔至此,穿越鲁迅的“飞扬与落寞”,暂表对鲁迅先生的孺慕之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

猜你喜欢
朱安许广平狂人
鲁迅批阅许广平的“模范文”
鲁迅原配朱安:一只被遗忘的蜗牛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游戏狂人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
做鲁迅的女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