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商正变,各有所宗:论明人对《秋兴八首》的追摹与遴选

2016-10-18 01:49马腾飞
关键词:秋兴杜诗唐诗

马腾飞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宫商正变,各有所宗:论明人对《秋兴八首》的追摹与遴选

马腾飞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215123)

杜甫七律组诗《秋兴八首》自问世流传之后,在历代获得关注。但在宋元时期,《秋兴八首》属和者寥寥,在当时诗坛的反响平平。明代之后,这一组律诗才真正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具体表现为相当数量的次韵庚和诗的涌现以及历代诗歌选本对其进行的遴选分析,从明人对《秋兴八首》的追摹遴选入手,可以发现《秋兴八首》经典化的过程,并可挖掘明人学唐、学杜的种种轨迹及其不同的诗学观念。

明代诗人;秋兴八首;杜甫;次韵;摹拟;诗歌选本

一、从宋元的冷寂到明代的勃兴

《秋兴八首》是杜诗七律组诗中的经典之作,历代皆有较高评价,明人陈继儒评之曰:“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1]1499。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现存资料来看,宋元时人对于《秋兴八首》没有太多的偏好。即便是搜罗宏富、裒英集萃的《瀛奎律髓》,于《秋兴八首》却一首未录。作为宋元之际最负盛名的律诗选本,《瀛奎律髓》有着强烈的尊杜意识,在收录杜诗的数量上远超其他诸家,但《秋兴八首》在诸多篇什中竟无一席之地,编者仅仅批语中草草提及道:“老杜别有秋兴七言律八首,在夔州怀长安而作,不专言秋,以多不能备取”[2]卷十二,可见《秋兴八首》在宋元之时的冷遇。

在摹拟和追和上,《秋兴八首》在整个宋元诗坛也是反响平平。自晚唐五代以来,杜甫诗名虽显,但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其“推见至隐,殆无遗事”的诗史品格,对《秋兴八首》并未投入太多的注意。即便是在杜诗地位登峰造极,江河万古的两宋,亦是属和者寥寥。宋人其实好为老成之作,两宋士大夫于秋日的感怀咏叹实不在少数,以《秋兴》之题名篇者代不乏人,刘敞、王安石、谢薖、杨万里、张镃等人集中均有同题名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宋人之《秋兴》为七言律诗者绝少,多出为五律或七绝,如寇准《秋兴》云:“穷秋九月西风高,疏林木落声萧骚。出门长望无所适,唯见空江生暮涛”[3]1027,又如谢薖《秋兴》:“雨隔千山暮,风惊一叶秋。朱颜伤露槿,青眼赖沙鸥。畏酒游扬梦,因诗点染愁。有怀谁与语?多病独登楼”[4]375,尽管诗歌内容上免不了受杜甫的影响,然而并非是对《秋兴八首》的刻意摹拟之作。

宋人之中,刻意摹拟《秋兴八首》诸篇,堪得老杜遗韵的,首推苏轼、陆游二家。苏轼诗集中现存名为《秋兴三首》的七律组诗,旨托遥深,多为骚人去国、伤怀感时之辞。如其三云:“浴凤池边星斗光,宴余香满上书囊。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去国何年双鬓雪,黄花重见一枝霜。伤心无限厌厌梦,长似秋宵一倍长。”[5]卷三十二东坡本为俶傥俊逸之士,与杜甫之沉郁苍凉相异,但论及忠君爱国之诚,却与老杜无二,其秋兴之作亦多受其影响,引诗的颈联更是直接脱胎于杜诗原作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二者各臻奇妙。此外,陆游《剑南诗稿》中以《秋兴》名篇之七律更不下十数首,其作率皆因秋起兴,多家国之思,摹拟少陵,形神具肖。如《秋兴》云:“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6]卷十五又,《剑南诗稿》卷十九之录《秋兴》二首,皆是衰飒的秋景引起了家国的担忧,功名的蹭蹬,年华的迟暮又回归到了满纸秋意,这样的行文方式依旧是杜甫式的,可以看出《秋兴八首》对宋人的影响是深入潜在的,但在表面上并未出现全盘摹拟与追和。

苏轼与陆游分别为两宋诗坛之魁杰,瓣香老杜,浸淫其诗可谓多矣,然而对于《秋兴八首》也仅仅是偶一效之,并未有通和全篇的次韵之作。实际上,对《秋兴八首》进行大规模的摹拟与追和在整个宋元时期都是屈指可数。宋代王之道《相山集》有《秋兴八首追和杜老》,可能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逐步追和《秋兴八首》的诗作①。王之道为两宋间著名的诤臣,为人慷慨有气节,北宋时即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而抑置下列。绍兴和议之后,曾力陈辱国非便,坐忤秦桧意,沦废不用,居于相山达二十年之久,著有《相山集》三十卷。从性格及其经历来看,王之道是南渡之后因直谏而得罪权臣的一个文人的缩影,其诗作真朴有致,多去国还乡之思。现引其《秋兴八首追和杜老》二首:

翠壁苍崖水外山,山头茅屋两三间。夜窗明月来临卷,昼户清风为启关。霞绮障秋惊老眼,酒红潮面发衰颜。集英一梦如今觉,犹忆当时晓趁班。(其五)

远水西来抱鹿头,山前草木带霜秋。黄花雅意撩诗兴,红叶端能寄别愁。日月奔驰双转毂,江湖飘荡一轻鸥。干戈未戢中与沸,蹴被空怀祖豫州。(其六)[7]卷十一

王之道仕途踬蹶,因言而废,南渡之后,身处旧山,志存恢复。诗中虽然随意点染这山居秋色、翠壁丹崖,但并未湮没本应有的豪情与悲壮。通体观之,王作呈现的既有故山秋思,亦不乏中流击楫的高吟,但整体气力略显孱弱,未能与杜诗原作相比。

元代顾瑛编《草堂雅集》录郭翼《拟杜陵秋兴八首》,是同题摹拟之作,而非次韵追和原诗。郭翼学问博洽,尤精于易,著有《雪履斋笔记》一卷,《林外野言》二卷。亦工于诗,为杨维桢所激赏。其《拟杜陵秋兴八首》开篇云:“露下大江江雁横,穷秋摇落唤愁生。波涛百里风连海,砧杵千家月满城。佩剑冲冲龙匣动,巢笙夜夜凤台清。还同使者将秋色,一到银河且濯缨。”[8]二集卷十九

郭翼舍弃了杜甫的原韵,而是另择韵目,锻炼成新的秋兴八章,措词造句也是极力模仿老杜。从诗歌内容看,杜甫咏叹于夔州,适逢战乱平定,诗中流露的是京国之思。郭翼诗成于江左,当时已是风雨飘摇、群雄逐鹿的元末,诗句中隐约流露着对江山时局的指点与激扬。从用韵上看,杜诗首篇为下平十二侵(林,森,阴,心,砧),音调低徊阴沉,使读者顿觉秋气阴郁。郭作首篇为下平八庚(横,生,城,清,缨),韵味徐舒悠长,多高亢不平之音。郭翼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元末曾献策张士诚,不为其所用,遂归耕娄上。这组秋兴诗乃借古人之块垒,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二、明人对《秋兴八首》的追和与摹拟

尽管时有模仿追和之作,但总体看来,《秋兴八首》在宋元时期是反响平平的,这与明人对其乐此不疲的追慕仿作形成了强烈对比。可以说,《秋兴八首》真正大行于世,是在明代之后。明人王良臣《诗评密谛》已经交待:“杜甫《秋兴八首》脍炙千古,我明属和者甚多。”[9]8417明人对于杜甫的这一组七律有着格外浓烈的兴趣:或次老杜原韵,或标明拟作,甚或直接以秋兴八首名篇,抒写中怀,意欲颉颃老杜者,不胜枚举。这里不妨将目前搜集到的名为“秋兴八首”明人拟作、和作列为表1。

表1

年代作者出处诗题明初朱朴西村诗集拟少陵秋兴八首明初沐昂素轩集和陈大参秋兴八首明中叶郭濬虹映堂诗集秋兴八首明中叶方凤改亭绩稿和郑文峰秋兴八首明中叶何景明大复集秋兴八首明中叶朱应登凌溪先升集秋兴八首明中叶石珤熊峰集和杜工部秋兴八首明中叶林大辂愧瘖集秋兴八首明中叶靳学颜靳雨城先生集秋兴八首明中叶邵经邦弘艺录秋兴八首明中叶胡直衡庐精舍藏稿书社秋兴八首明中叶朱让栩长春竞辰稿拟少陵秋兴八首并次其韵明中叶江源桂轩绩稿次何都宪村居秋兴八首明中叶洪贯七修类稿和杜秋兴明中叶骆问礼万一楼集秋兴八首明中叶孙绪沙溪集提学王侍御应鹏枉顾,用老杜秋兴八首韵见贶,次韵奉谢明中叶王九思渼陂集续集秋兴八首明中叶张孚敬万历温州府志金陵秋兴八首明中叶夏良胜东洲初稿秋兴八首和惕庵用少陵韵明中叶孙承恩文简集秋兴八首用马西玄韵明中叶孙鏊松菊堂集秋兴八首(五律)晚明周复元栾城稿秋兴八首晚明朱长春朱太复文集秋兴八首晚明朱朝瞌青黎斋集秋兴八首用杜工部韵

目前搜集到明人的《秋兴八首》的拟和之作应该是历史文献所遗留的沧海一粟,然而通过上表的解读,我们依然可隐约探究并还原当时的创作现场。《秋兴八首》的同题拟作与唱和,基本贯穿了整个明代,其中又以明中叶所占的比重为最大。从作者身份来看,既有沐昂、朱朝瞌、朱让栩等王公贵胄,也有朱朴等遗民隐士。何景明、王九思等是当时的文坛巨子,石珤、邵经邦是朝中的刚谏直臣,张孚敬名列内阁首辅,靳学颜、林大辂为巡抚大员,洪贯、周复元为下层僚吏,孙绪、张邦奇为经学名家,胡直为心学后人——这样宽而广的社会创作面是惊人的: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山野隐者,几乎覆盖了古代文人所能跻身的所有阶层,可见明人对这组七律的痴迷程度。同时,“秋兴”题材的各种衍生之作,如“秋怀八首”、“春兴八首”亦如雨后春笋一般,喷涌而出,如李梦阳曾仿秋兴作《秋怀八首》,在当时即轰动一时。梅鼎祚曾感慨:“《秋兴八首》肇自少陵,近代李献吉以后踵效之。其气率愤越而辞剀激,时使之然也。”[10]卷四十三李梦阳、何景明皆为当时诗坛执牛耳,故自其而下,凡操觚谈艺之士,无不争先捉笔,皆欲与老杜一争毫厘,明中叶的诗坛由此出现了“千家和《秋兴》”的盛大局面。

早在明初,高棅《唐诗品汇》曾引元人刘孟会语云:“八诗大体沈雄富丽,哀伤无限,尽在言外,故自不厌确,实小家数不可仿佛耳。”[11]卷八十四高棅从辞藻、心境、表达方式等方面考察了原作,得出了“小家数不可仿佛”的结论,由此可见拟作难度之大。我们选取诗坛宗主李梦阳、何景明的作品加以分析。正德末,李梦阳因罪归乡,于大梁城中感怀秋日,遂作《秋怀八首》,因篇幅太长,兹录前三首云:

龙池放舶他年事,坐对南山忆往时。紫阁峰如欺太白,昆吾山自绕皇陂。双洲菡萏秋堪落,乱水蒹葭晚更悲。谷口子真今得否?攀云骑马任吾之。

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白豹寨头惟皎月,野狐川北尽黄云。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溪山散马群。 回首可怜鼙鼓急,几时重起郭将军。

宣宗玉殿空山里,野寺霜黄锁碧梧。不见虎贲移大内,尚闻龙舸戏西湖。芙蓉断絶秋江冷,环佩凄凉夜月孤。辛苦调羹三相国,十年垂拱一愁无。[12]卷二十九

从诗歌内容上看,这组《秋怀八首》是诗人谪居乡里,心系时局的心迹流露。同样是有着统一主题,同样地结构完整、意脉贯通。廖可斌先生对该组七律赞誉有加,曾撰文指出:“平心而论,李梦阳这组七律与杜甫的《秋兴》组诗的之间,艺术水平的差距并不大。但杜甫在前,好比获得了发明专利,自然身价百倍。”[13]152以作品视之,李梦阳的《秋怀八首》的确对仗精稳,气象雄阔,诗人对时局的判断,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也囊括于诗句之中,几能熔《秋兴》与《诸将》于一炉,谓其名篇,殊非过誉。但若细细品味诗句,我们不难发现这组七律几乎处处留有杜诗的痕迹:

紫阁峰如欺太白,昆吾山自绕皇陂——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秋兴八首》其八)

回首可怜鼙鼓急——回首可怜歌舞地(《秋兴八首》其六)

宣宗玉殿空山里,野寺霜黄锁碧梧——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芙蓉断绝秋江冷,环佩凄凉夜月孤——鱼龙寂寞秋江冷、环佩空归月夜魂(《秋兴八首》其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辛苦调羹三相国,十年垂拱一愁无——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诸将五首》其三)[12]卷二十九

但阅读这些诗句,先入为主的始终是杜诗那挥之不去的背影,这与好学深思、另辟蹊径的宋人差别很大。李梦阳认为“宋人主理而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12]卷五十二《缶音集序》,而他们力图兴复的“唐调”,已经逐渐落于艺术上的单调与重复。如果说李梦阳的《秋怀》仅仅流于摹拟,而非同题之作,我们再对何景明的《秋兴八首》加以分析,何景明《秋兴八首》兹录如下:

高楼一上思堪哀,水尽山空雁独回。万里关河迷北望,无边风雨入秋来。故人尺素年年隔,薄暮清砧处处催。徒有寒樽对花发,病怀愁绝其谁开。

忆在京华近侍年,五更清珮入朝天。凤凰池接夔龙会,阊阖楼开日月悬。南国自通沧海贡,胡尘不动玉门烟。只今病卧遥回首,夜夜清光北斗边。

前岁今皇新御极,凤衔恩诏出明廷。孤槎奉使日南国,万里题诗天畔亭。地入金沙江浩浩,风连铜柱海冥冥。昆明亦在滇城里,池上虚疑织女星。

蜀中形胜千年在,峡树江花照使袍。神女庙深虚暮雨,汉王台迥落秋涛。渔人东望沧浪阔,客子西来滟滪高。不见啼猿系舟处,风波遥夕梦魂劳。

汉水东驰入楚来,长沙秋望洞庭开。江清楼阁中流见,日落帆樯万里回。去国尚思王粲赋,逢时空惜贾生才。湘南两度曾游地,惆怅烟花暮转哀。

秋来门巷少经过,日日幽怀对薜萝。一笑流光抛客路,十年归梦落渔蓑。沙边返照寒初敛,水上浮云晚故多。苦忆梁园辞赋客,黄河愁望渺烟波。(时李献吉在汴州)

袅袅西风歇众芳,天高溪谷迥烟霜。孤城落雁冲寒水,万树鸣蝉带夕阳。尘满一区扬子宅,蓬生三径蒋公堂。相过未有裘羊辈,醉里狂歌亦自长。

千年申国有提封,楚塞重关渺未穷。旧事秪看东逝水,高台不断北来鸿。连山落木萧条后,隔坐残花怅望中。正是平居多感慨,底须辞赋答秋风。[13]卷二十四

《明史·文苑传》有“攀龙主模仿,景明主创造”的定评,可如果具体到对《秋兴八首》的追拟,二人却是大小巫之辨。在诗境上,何景明的《秋兴八首》以登楼追思为契机,进而追思使滇、蜀、湘南的宦迹,追忆友人,抚今追昔。整个系列浑然一体,顿挫不及老杜,然明秀过之,可谓何景明七律中的力作。但如果从句法上看,何景明的《秋兴八首》甚至有着更为明显的脱胎于杜诗的痕迹:

薄暮清砧处处催——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

孤槎奉使日南国——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其二)

风连铜柱海冥冥——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诸将》其四)

只今病卧遥回首,夜夜清光北斗边——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历历》)

去国尚思王粲赋,逢时空惜贾生才——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久客》)

沙边返照寒初敛——孤城返照红将敛(《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正是平居多感慨——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兴八首》其四)

以上诗句,或直承杜诗而来,或化用杜诗之典,或对杜诗的意象进行重组或压缩,谓其生吞活剥则不可。当然,也有些杜诗的意象已经化用到整个诗句里,如盐着水,不见踪迹。如“昆明亦在滇城里,池上虚疑织女星”一联,化用了杜诗“昆明池水汉时功”“织女机丝虚夜月”之句,而能反用其典,暗喻自己奉命出使云南,而又心系京华之意。

李、何化用、借用、压缩杜诗虽然巧妙,毕竟倚仗前人。钱谦益曾作出批评:“弘正之间,有李献吉者,倡为汉文杜诗,以叫号于世,举世皆靡然而从之矣。……彼不知夫汉有所以为汉,唐有所以为唐,而规规焉就汉、唐而求之,以为迁、固、少陵尽在于是,虽欲不与之背驰,岂可得哉?”[15]卷七十九《答唐训导论文书》“今之为诗者,不知诗学,而徒以雕绘声律,剽剥字句者为工”[16]卷二十《娄江十字诗序》。嘉靖之后,这种局面愈演愈烈,到了后七子手中已由暗抢变为了明夺——李攀龙甚至随意删改古人作品中的几个字,便收入自己集中,这也使后人皆侧目。推其本源,李、何实在难辞其咎,无怪乎钱谦益对其深恶痛绝,他批评后七子时,依旧对李梦阳的过失不忘指摘:“嘉靖之季,王、李间作,决献吉之末流而扬其波,其势益昌,其缪滋甚”[15]卷七十九《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

前后七子推尊杜诗,既倾心于其声调顿挫、音节拗怒,又注重其变化开阖、雄阔飞动的气势。总体而言,还是回归到格调上的老套路。落实到创作上即是反复用心于对杜诗的用词、声调、句法的追摹,行文口吻莫不以毕肖老杜为最上。至于如何学杜,李梦阳曾有过著名的“作文如临帖”之论:“作文如作字,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笔”“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也”[12]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无独有偶,后七子中谢榛亦有此说,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录谢榛《诗家直说》言:“学诗者当如临字之法”,并举例云:“子美‘日出篱东水’,则曰‘月堕竹西峰’;若‘云生舍北泥’,则曰‘云起屋西山’”,这种亦步亦趋的效仿被钱钟书讥评为:“虽庸劣诗匠沾沾自喜,正属‘反仿’之类”[17]202,也就是钱牧斋所抨击的“沿途觅迹,摇手侧目,吹求形影,摘抉字句。”[15]卷十五《唐诗英华序》

正是由于对李何学杜的深入反思,钱谦益才能法乳杜甫,出入宋元,从而力辟自己的气象与格局,《后秋兴》煌煌十三叠,计一百余首,率皆依次原韵,却能自出己意,成为“南明”之诗史,回旋其中的分明是涌动不平的旋律,这是直承杜甫而来的卓荦元气。而与李、何同时代的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子美秋兴八首,诚冠绝古今之句。世言和者只不自知,而徒取效颦之诮。”[16]350在此起彼伏、竞相追和的摹拟之声中,其意自当有所指。

三、从明人对《秋兴八首》的遴选方式看其诗学观

“秋兴八首”之题材在明代有着如此广泛而众多的创作基础,并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表明了明人对杜诗雄灏诗风的追求与偏爱。除了出现大量摹拟、追和作品之外,《秋兴八首》在明代同样成为各个时期的诗话、选本所关注的对象。根据统计,明代流传至今的杜诗选本约有六十余种,有些选本多着力于杜甫的律诗,如王维桢《杜律颇解》、张孚敬《杜律训解》之类,这批诗话著作对于《秋兴八首》这样重要的经典篇章当然不会遗漏,因此很难说有可比性。而在一般的唐诗选本中,杜甫《秋兴八首》同样为选评家所热衷收录。但出于选家不同的诗学祈向与旨趣,各选本对于《秋兴八首》的收录情况也往往有异,我们这里选取的是流传影响广泛的几大唐诗选本,考察其遴选情况如下:高棅《唐诗品汇》八首全选;李攀龙《古今诗删》选玉露凋伤、蓬莱宫阙、昆明池水三首②;钟惺《唐诗归》选昆明池水一首;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选玉露凋伤、千家山郭两首;唐汝询《唐诗解》八首全选;陆时雍《唐诗镜》未入选,抄录八首存于附录。

《唐诗品汇》是明初的大型诗歌选本,惶惶两百卷,收诗九千余首,仅杜诗即收录近三百篇,《秋兴八首》全部入选自是情理之中。有明一代,《唐诗品汇》流播极广,影响极大。直至晚明,盲诗人唐汝询的《唐诗解》尚以其为蓝本加以注解。嘉靖以来,李攀龙的《唐诗删》也是从《唐诗品汇》中遴选③。稍后的屠隆在《高以达少参选唐诗序》中批评李攀龙选本:“取悲壮而去清远,采峭直而舍婉丽,重气骨而略性情,犹不无遗恨焉”[19]文集卷四《高以达少参选唐诗序》。如果我们以此标准来检验其对《秋兴八首》的去取,可以发现理念与实践是如此重合:“玉露凋伤枫树林”正是悲壮雄浑的代表,而清远入微的“千家山郭静朝晖”却在编《古今诗删》时遭到摒弃。“昆明池水”、“蓬莱宫阙”两章皆是气局整肃的雄奇峭直之作,此二章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这几联,或高华矩丽,或气骨悲壮,这正是李攀龙等人梦寐以求,悉心追拟的“盛唐楷式”。直至晚明,曹学佺论诗则重自然,主神气,是对前后七子的反拨,他的《折酲草序》曾言:“夫诗以自然为宗,自然者,气之所为也”[20]卷一《折酲草序》,其诗论主清新自然,故而对“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之句样必然青眼独加,这也是情理之中。李攀龙删去此章,曹学佺偏录而存之,颇耐人寻味。

陆时雍对《秋兴八首》评价却不高,其《唐诗镜》卷二十六选杜甫七律六十余首,而《秋兴八首》却不录一首,但仍然作为附录,备于卷后,并在评语中批云:“《秋兴八首》语气郑重,非其至佳之作”[21]卷十九,陆氏甚至从造语、下字、用意等各个方面指出了《秋兴八首》的不足之处:“‘塞上风云接地阴’此‘地’字下来不得;‘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字亦强;‘听猿实下三声泪’,因猿三叫断肠,遂下三声泪,此已不老④;‘奉使虚随八月槎’,无论乗槎非张骞子美,是时非奉使也;‘藤萝月’、‘芦荻花’可去其一;‘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句亦有疵”[21]卷二十七。平心而论,陆氏指摘虽不免尖刻过严,却颇能搔到痒处。事实上,明代对《秋兴八首》有微词的不单单是陆时雍,胡震亨也曾指出:“‘一系’对‘两开’,‘一’字甚无着落,为瑕不小。‘昆明池水’前四语故自绝,奈颈联肥重,‘坠粉红’尤俗。”[22]卷十可见在明人眼中,《秋兴八首》并非是毫无遗憾的珠玉浑成之作,而诗中的‘一系’对‘两开’,确有空泛牵强之弊。

前人的研究已经表明,陆时雍诗学意在调和格调与性灵二派,摒弃“高而不实,雄而尚调”的七子遗风,也批评“芜而不理,率而好尽”的公安流弊。故其诗论尚神韵,主蕴藉,力倡雅俗之辩,堪为清代王渔洋之先导。陆氏承认:“少陵七言律,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以此可见其诗歌宗尚。因此,这组反复咏叹,感情一发无余的七律自然难入其法眼。其实何止是《秋兴八首》,杜甫另外两组七律名篇《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亦颇受陆时雍的冷遇,仅仅各选取一首聊存于附录,尚不若秋兴之八首全录。

诸诗选中,遭受争议较大,所受诘问较多的非钟惺《唐诗归》莫属。钟惺自称:“予于选杜七言律,似独与世异同,盖此体为诸家所难,而老杜一人选至三十余首,不为严且约矣。然于寻常口耳之前,人人传诵,代代师祝者,十或黜其六七”[23]卷二十二。直接表明了自己独辟蹊径的另类眼光。钟惺黜置名篇,在当时就引起了众多非议,非单久负盛名的《登高》《登楼》《阁夜》等名篇大作一概摒弃,于《秋兴》亦仅取一首,既非“玉露凋伤”之雄浑悲壮,也非“千家山郭”的清远悠扬,更非“蓬莱宫阙”的高华矩丽,而是独取“昆明池水”一首,评曰:“此诗不但取其雄壮,而取其深寂”[23]卷二十二。同卷之中,尚有评《覃山人隐居》云:“深心高调,老气幽情,此七言律真诗也”,又引谭元春之语云:“此老杜真本事,何不即如此作律,乃为《秋兴》《诸将》之作徒费气力,烦识者一番周旋耶?”[23]卷二十二时人已经注意到钟惺“初盛应制七言律、大明宫唱和、李之《清平调》、杜之《秋兴八首》等作,多置孙山外”,钱谦益在《刘司空诗集序》中对此大加批评:“万历之季,称诗者以凄清幽眇为能,于古人之铺陈终始,排比声律者,皆訾謷抹杀,以为陈言腐词,海内靡然从之,迄今三十余年。甚矣,诗学之舛也!”[15]卷三十一钱谦益才大学博,素来不满钟、谭诗论的逼仄之境,但我们反观“昆明池水”章,的确是深得其所谓“老气幽情”之趣味,与他章之高华雄壮迥异。尤其是“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一联,神情刻画均是衰飒孤寂,冷清幽独。再以“江湖满地一渔翁”为结语,秋意悲凉,凄清惨淡,与钟、谭的韵味志趣若合一契。

当然,也有不少明人认为《秋兴八首》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部分篇章的遴选会损害到组诗艺术的完整性,单凭一两首选诗也很难把握到《秋兴八首》的整体魅力。王世贞曾举七律压卷之作当从老杜“风急天高”“老去悲秋”“玉露凋伤”“昆明池水”四章中求之,其中后两首均出自《秋兴八首》。胡震亨在《唐音癸籖》中驳之云:“律诗凡一题数篇者,前后皆有微度脉络。此《秋兴八首》首咏夔府,二三从夔府渐入京华,四方既言长安,五六七八又各言长安一景,八首只作一首。若相次相引者通读之,始知其命篇之意,与一切贯穿映带之法。未有于中独摘其第一首及第六首能悉其妙,可诧为压卷者取及此尤无谓也。”[22]卷十胡震亨从《秋兴八首》的前后脉络上,证明了该组诗乃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种论证是切中肯綮的。

同一组七律,为何在明代唐诗选本的遴选去取出入如此之大?各选家诗学眼光未必有高下之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其诗学的差异。有的诗歌选本注重还诗史之原貌,意在令读者能够尝鼎一脔,自然兼顾到组诗艺术的完整性,如明初高棅《唐诗品汇》、晚明唐汝询《唐诗解》等大型诗选即是如此。有的选本则是学者表达自己诗歌见解的一种手段,取古人之辞藻佳篇供我所立论。杜诗本以千汇万状、地负海涵为能,即便是同一组七律,题材、风格亦尽可能地趋于多样,避免单一的重复吟唱。《秋兴八首》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京国之追思,羁旅之哀叹的共同主题,也有着极尽回环顿挫之致的统一韵律。但具体到各章,却又能够各呈面貌:“玉露凋伤枫树林”是雄浑悲壮,“夔府孤城落日斜”却又是清奇纡徐;“千家山郭静朝晖”状景悠远入微,“闻道长安似弈棋”议论沉着劲健;“瞿唐峡口曲江头”多纤秾婉丽之辞;“蓬莱宫阙对南山”多悲慨追昔之语;“昆明池水汉时功”状衰飒冷寂之景;“昆吾御宿自逶迤”极绮丽锤炼之工。在不同的风格引导下,共同围绕着追思京华这一庞大主题,妍媸巨细,集粲然之大观,这也为明代的选本提供了多种选择可能。有明一代,《秋兴八首》盛名如日中天,祭起杜诗七律巅峰的牙旗大纛,无疑能起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效,从而更好地阐发自己的诗歌艺术见解。

四、结语

《秋兴八首》沉寂于宋元,却在明代特别是明中叶大行于世,与前后七子诗派的竞相追和摹拟关系甚巨。但《秋兴八首》之所以属和如此广泛,是因为其音调、辞采、骨气、声韵与前后七子派所追逐的“盛唐楷式”的契合。由此我们也印证了明人在诗歌艺术上“过于求肖”的摹拟弊端。也正是如此,才引来了晚明诸多诗歌选家对于《秋兴八首》的遴选与反思。有学者指出:“明代是一个全面宗唐的时代,明人选唐诗盛况空前。每一选本或选集,都贯穿着选家的美学趣味和诗学观念,包括有关唐诗的观念——即对唐诗的质性、功能、体式、流变、宗主等问题的认识与态度,从而构成其选诗的价值取向。”[24]而我们从《秋兴八首》的追和、摹拟、遴选与评价切入,无疑能够准确地抓住明代诗风的主要特质,并把握各诗评家之差异。

注释:

①《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载邓忠臣有和杜诗全帙,邓为熙宁三年进士,王作当出其后,然邓作今已佚。

②旧有《唐诗选》,题李攀龙编选,选《秋兴八首》四首,比《古今诗删》多出“千家山郭静朝晖”一首,然该选本真伪有疑问,学界尚无定论。

③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七:“尝与黄介子伯仲言于鳞选唐诗似未睹诸家全集。介子伯仲曰:‘向观于鳞《诗选》所录,不出《品汇》’,予因而考之,信然。”

④按:‘老’字为陆时雍使用频率较多的批评术语之一,意为老练浑成。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版.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上官涛,校勘.溪堂集、竹友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5]查慎行,注.苏诗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6]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王之道.相山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8]顾嗣立.元诗选[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吴文治.明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0] 梅鼎祚. 鹿裘石室集[M].明启三年玄白堂刻本.

[11] 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 李梦阳.空同集[M].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3]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 何景明.大复集[M]. 明嘉靖刻本.

[15] 钱谦益.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6] 钱谦益.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7]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18] 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2001.

[19] 屠隆.白榆集[M].明万历龚尧惠刻本.

[20] 曹学佺.石仓文稿[M]. 明万历刻本.

[21] 陆时雍.唐诗镜[M].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胡震亨.唐音癸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M].续修四库全书本.

[24] 查清华.明人选唐的价值取向及其文化蕴含[J].文学评论,2006(4).

[责任编辑:杨勇]

2016-01-10

马腾飞,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I 209

A

1672-6219(2016)05-0054-06

猜你喜欢
秋兴杜诗唐诗
忆杜甫-秋兴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秋兴
唐诗赏读
《杜甫 秋兴一首》
篆刻杜诗记
秋兴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