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之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2016-10-20 15:21念婷王卫平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史核心价值认同

念婷 王卫平

摘 要:目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仍有待提高。校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从认同对象上看,校史中可提炼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其次,从认同的心理机制上看,校史对大学生价值认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如何发挥校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文章从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队伍培养、教育资源开发、教育形式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校史;核心价值;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3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因此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关系到未来数十年全体人民能否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仍有待提高。本文拟探讨校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的意义及实现方式,希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校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的意义

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2]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化是价值认同的基本路径[3],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价值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教育,就是以价值认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高校校史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校园化”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重要对象和内容。

二、校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契合点

(一)从与认同对象的关系上看,校史中可提炼出契合认同对象的精神内涵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在大学校史中提炼出许多宝贵的精神内涵,其中一些精神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明道救世的历史担当。“中国文化中的‘道是一个安排人间秩序的文化价值系统。”[4]“士志于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贯追求。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的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大批知识分子以“明道救世”为己任,积极探索民族复兴之“道”,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并且在五四运动中打出“民主”、“科学”的旗帜。20世纪初,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勉励师生“群策群力,同声同气以达救国之目的”[5]。校史文化中明道救世的历史担当思想,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2.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因时局动荡,许多大学在开办及发展过程中曾在校舍和经费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在颠沛流离,设施短缺的情况下,大学师生凭借顽强的精神使教学和研究得以延续。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在日军封锁中国海岸的背景下艰难创办,在此后的50年间因时局变化,学校曾于沙县、永安、泉州等多地辗转办学。在历次搬迁的过程中,为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学校不断设法寻觅及新建校舍,并开展附属医院的建设,使学校的事业在辗转中得以传承。校史所表现的师生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职业精神,道德品质高度一致性。

3.民主自由的治校理念。學术繁荣需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实行教授治学”[6]。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便开始了对民主自由的实践,提倡“兼容并包”,推行“教授治校”。此后,这样的治校理念被中国的许多大学所认同,体现为大学对“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推崇,以及民主治校体制的建立。直到目前,在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民主和自由仍然是重要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凝练。校史表现出的民主自由的治校理念,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

4.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改革创新是指创造新的,改掉不合理的,既体现为学术上的突破,也体现为对思想、制度和技术的革新。在这一领域,大学具有人才、知识和信息优势,因而在承担研究项目,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往往做出过重大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一批学者在北大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潮,集聚革新力量,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926年凌鸿勋在西安交大“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大学研究所——工业研究所,成为大学中研究高深学术、促进科技进步发展的专门机构,由兹开启中国大学教学科研并重的新时代”[7]。百年来,中国大学秉承改革创新的精神,形成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可见,自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一方面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中国近代的大学精神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恰恰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二)从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上看,校史对大学生价值认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价值认同一般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校史具有内涵丰富、生动具体等特征,对价值认同的三个阶段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促进认知认同。认知认同是价值认同的第一阶段,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前提。认知认同又包含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两个层次。对价值的感性认同是对价值的一般认识和了解,具有直接性、表面性和片面性。研究表明“在众多的信息流中人们会优先提取那些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物或群体的信息”[8]。校史与大学生的相关性使其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感性认知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理性认同需要人们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并通过判断、推理进行一定的评价和选择,是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结果。校史中特定的历史背景,翔实的事件经过,具体人物的心路历程为信息加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促进理性认同的形成,增强大学生认同的自觉性。

2.促进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对认知对象在情感上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研究者认为,应当把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和受众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受众对教育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9]。校史是一个跨时空的无数人物事件的集合,充满了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校史中的思想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而是体现在具体人物的思考和言行中。前辈、师长、校友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人民苦难的痛心、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对事业的热爱在校史中生动地再现,可使大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共同价值的内化。

3.促进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对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并付诸实践的过程。校史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例,为大学生践行共同价值提供了鲜活的榜样,拉近了共同价值与大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发现践行共同价值的形式可以是做好本职工作,可以是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可以是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以是开展课题研究,可以是对人以诚相待。从而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言谈举止中实现价值的外化。

三、校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在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发挥校史的优势,应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素材,改进教育方式。

(一)教育体系建设

1.校史文化进入课堂,發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校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素材应当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引用校史中的人物事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讨论的素材,可以引导大学生展开思考,使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此外还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

2.选取校史中的人物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对象,发挥日常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思想辅导、管理、服务以及主题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工作方式的针对性对工作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将校史资源应用在相关工作中。例如,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选取曾经获得过上级奖励的师生典范,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展现榜样人物的成长过程,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典型时感到可亲可爱,可比可学,并发现和确证自己身上的本质力量,增强赶超先进典型的信心。”[10]

(二)教育队伍培养

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发挥校史的作用,不可忽视教育主体的影响,因此必须设法加强教育队伍的培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队伍,要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学习、选送培训、实践锻炼、理论研究等形式,使这支队伍掌握并有效运用校史中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资源开发

校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体现在校史的精神内涵上。校史的精神内涵需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总结出来,由于社会动荡,校园搬迁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大学的校史存在文字记录不详,佐证资料遗失等情况,要发挥校史的教育功能,首先要加强校史研究。校史研究需要科学的规划,严谨的考证和梳理,同时还涉及档案整理,文物收集,校友访谈等大量的基础工作。因此研究工作必须从两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可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档案、图书、宣传等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并下设办公室,挂靠宣传部门。二是提高研究水平。设立校史研究课题并提供经费保障。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和验收,选拔研究团队,审核和改进研究方案,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

(四)教育形式创新

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具体的教育方式能始终跟上形势的变化,需要建立一套创新机制,鼓励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校史资源创新性地应用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中。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学校通过立项申报的形式,确立了校史讲解比赛和校史话剧展演等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让医学生亲自讲述学校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使命、机遇、挫折和成就,感受学校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以话剧的形式,展现一批创业者为遏制瘟疫蔓延,不顾时局紧张,毅然前往抗战前线创办医学院的事迹,用医学前辈的强烈使命感教育广大医学生。此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关注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11],学校还可设立网上校史馆,并通过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进行推广,使校史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3-01].http://www.moe.gov.cn/s78/A21/A21_ztzl/s8373/201409/t20140928_

175511.html.

[2]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

[3]方旭光.认同的价值与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6-148.

[4]储朝晖.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3.

[5]黄延复,等.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

[6]何爱华.大学精神与高校民主管理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0(6).

[7]竹前.交大之树常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2-43.

[8]吴龙海.归属感的研究进展[J].科教导刊,2013(1):206-211.

[9]邹国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情感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2(7):10-13.

[10]周仙姿.试论中国共产党开展先进典型宣传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教训[J].传承,2010(12):12-25.

[11]刘倩倩.微博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17.

猜你喜欢
校史核心价值认同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