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学”学习方式的实践与认识

2016-10-21 10:48陈金蕊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陈金蕊

摘 要:《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质疑。”由此我们提出了“三自教学”的学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自问、自答(自己求索)。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真正地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三自教学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获得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对返乡儿童和留守,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把这些无形的观念贯彻落实到位,借助适宜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多次实践、探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比较推崇 “三自”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1]

一、“三自”教学模式的理论阐述

“三自”教学的学习方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学、自问、自答(自己求索)。其中,读是基础,疑是深入,求是升华。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只交给学生知识,不交给学生方法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三自”教学的学习方式便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该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不是听讲,而是要学会学习。给学生点拨适当的方法,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求索,进而掌握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加速他们学习的进程,从而使一些学习上原先的失败者也可能由此而提高学习成绩,引发学习兴趣,变厌学、弃学为愿学、会学。学生收获的便是整个“渔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容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及应试教育中的机械记忆的共同特点就是单向的信息传送,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疑并没有得到交流,心中的疑团并没有得到解开,思想并没有得到升华。而实施“三自”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摒弃这种做法,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1.放手自读,尝试自学,整体感知。

面对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读,在自读中逐渐引导学生完成如下问题:一是了解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并做到基本掌握;二是弄清课文在单元中所处位置和地位(最好能体会到这样编排的意义),按照课前有关预习的提示内容,试着完成课文的”探究活动”;三是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放手,恰当引导,讓学生在自学领悟、感知。

2.引导自问,培养质疑,认定目标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李政道教授也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质疑,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提问的途径有::①在预习中质疑提问,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②在讨论中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③在教师讲课中质疑提问 ,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④在练习中质疑提问,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2]

学生自己质疑提问,往往出现会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向深度、广度去思考。通常的方法有:①抛砖引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想问)即由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质疑。比如抓住关键性的话或者关键性结论追问“为什么”,进而引发学生质疑。例如:我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一开始先让学生读书,学生似乎一目了然,提不出问题。但当我提问“为什么要合理消费?”时,学生茅塞顿开,讨论时立即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对“在消费过程中,为什么会遇到种种诱惑?”“为什么消费前要提前预算?怎样做到合理消费?”等等提出了质疑。②巧布迷阵,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问)。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想“疑”乐“问”。即针对某一知识,联系实际,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或情景,形成一个迷阵,培养学生质疑兴趣,让学生质疑、甄别;或以析错设疑的方式,以观点或材料辨析,布下迷阵,诱使学生质疑。如我在教学《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一开始就故意设置一个生活中的不平等情景——“教师发现黑板没擦干净,以为是成绩特差的甲值日,便大发雷霆。可当教师得知是班长乙值日时,脸色马上由阴转晴。爱打抱不平的丙要求老师给甲道歉,教师却以师长自居,说老师可以不给学生道歉。”把学生推向愤怒的顶点,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进而引发学生提出质疑:“人与人之间到底平不平等?”③借题发挥,即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通过迷惑度较高的多向思维练习,让学生在碰钉子中质疑。例如,我在教学《做诚信的人》一课时,出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发生在中学生小王身上的“一个五元钱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完后,学生情绪亢奋,纷纷谴责中学生小王不诚信的行为,丢失了我们中学生的脸面,这时我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质疑,引出本课一个有价值性的问题“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违背诚信原则?”④旁敲侧击,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广度质疑。等等。总之,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启迪他们的思路。

学生自己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往往“跟着感觉走”。他们喜欢抓住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对课文质疑。此时,老师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现象的、感性的问题上升到理性并纳入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集体求索的态势。

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对好质疑,好提怪问题的,所问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要采取热情的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超越教师的教学,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大胆质疑的热情。

3.自己求索,合作研讨,训练自能。

“自己求索”是在学生初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沿着给定的主体目标细读理解的过程,其求索的目的在于抓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研讨”则是变学生独立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全方位的集体交流活动,把学生“细读质疑”的体验、思考与发现的过程展示出来,有针对性地提供给集体分析、比较与讨论,从而在“合作研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从求异走向求同发展。

求索、研讨的过程可以灵活地运用以下几个步骤:

(1)自主探索。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如阅读、查阅、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

(2)小组研讨。分小组研讨后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切磋、纠正,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差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3)小组汇报。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4)归纳总结。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自主和创新。

通过学生自学、自问与自索,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已有了准确的理解,总结自己“学习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怎么获得的,还有什么问题”等等。在学中自悟,在读中整理,在悟中提高,从而使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

二、“三自”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中,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三自教学”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机械的教学程序,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交叉、适时变动的实事求是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对象,既有读-问-求式和读-求-问式,又有问-求-读式,等等。

2.“三自教学”,并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 “三自”决不是老师撒手不管。相反,老师的任务更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如何导学、导问、导向,不仅要求教师有更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而且要有更多的信息与理论贮备和教法上的深入研究;而且还要求教师平等尊重学生,坚持教学相长,坚持教学民主,态度和蔼。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尽可能地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展示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

3.(自答))求索过程中,不能所有问题平均用力,还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放开以各抒己见,收拢以达到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列化、规范化。

4.“三自教学”对我们来说还是初步尝试,在教学实施中有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一是来自学生主体方面的不适应性和被动性,二是来自教师主导方面传统的束缚和艺术手法的欠缺。比如:如何启发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重点问题?学生自问不同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前者是学生自己质疑,后者是老师设疑,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三自教学”模式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体验的角色的变化,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高。为此,我们会继续搞好搞活思想品德课中的“三自教学”,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真正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庞国斌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靳玉乐 《探究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选择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中学生思想品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