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者简介”架起一座桥梁

2016-10-21 17:01林华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作者简介语文教学

林华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每一篇文本背后都站着一个作者,要想和文本更深入地对话,通过了解作者不失为一条佳径。课堂教学中,融入“作者简介”,让学生走近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作者简介”在语文课堂中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生出别样的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者简介;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备注了作者,但对这些作者的介绍,有多少是我们广大教师经过精心了解、有机整理并传递给学生的呢?有多少作者是在学生内心留过痕迹的呢?似乎不太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往往是大多数老师所忽略之处,就算是众所周知的大家,教师往往也在揭题导入环节后以“姓名、生卒、作品”等贴标签式的内容作简单介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对“作者简介”的无视之、淡视之、模式之,使得“作者简介”在课堂上匆匆地来,在学生心里匆匆地走,“水波不兴,心静如水”,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让独具匠心的“作者简介”令学生为之怦然心动,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背后,与之进行思想情感的对话和碰撞,语文课堂会绽放更绚烂的光彩。笔者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拙见,只求抛砖引玉之用。

一、知人论世,追寻真情实感

《难忘的一课》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一再反复,是教学的重点,它非常直接而又强烈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也被台湾教师教授这句话的场景所深深打动。笔者在备课时,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简简单单的9个字就能让作者如此心潮澎湃、情难自抑呢?于是多方查阅资料,整理了这样一段资料,在学文后出示:

本文作者名叫雷观成,笔名田野,四川成都人。1923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原国立政治大学。田野大学毕业便去了台湾,曾在一家航业公司的海轮上当见习水手;后又在台北师范学校任教;还在一家洋行任过职。在台湾的每时每刻他都想念着祖国大陆,他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

师:哪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让我感动。因为作者为了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偷渡”回祖国,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生:我对“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深受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变得肤浅,甚至会成为空中楼阁,变得难以确认和把握。《难忘的一课》旨在表达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但文章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正因为作者内心也积蓄着满腔的爱国情感,以致于这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能让作者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以上这段“作者简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全面的作者形象,让文中的“爱国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蔓延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二、文以载道,凸显主题思想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有言:“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说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同样,教科书中一篇篇佳作也有其各自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用来诉说自己的“理”,但这些“理”学生未必都能领悟,借助“作者简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文章的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是作家,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文章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但如果在教学时,只教授文本本身,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还是只停留在说理的层面上,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把这个“理”灌输到内心深处,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出示“作者简介”:

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与当时著名画家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掀起服装新风格的热潮。

文中讲到“我”在服装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得到解决,以及这段简介中提到作者的成功,都很好地证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份“作者简介”的扩充,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一定不够深刻。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通过对其所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塑造出人物形象及揭示人物高尚情操、美好品质、深刻哲理的载体。如何让学生更直接地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就需要教师的智慧。让“作者简介”为这两者之间搭一座天梯,定会让课堂教学成就无限精彩。

三、文如其人,体味文体风格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会有其独特的风格,而吸引读者的也往往是他们身上这独具一格的个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由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词组构成的课题就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且文中所叙述的父母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评价的事情在学生身上也有過体验,学生读来备感亲切。在感受长大后的巴迪明白了父母亲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良苦用心后(课文第16节),教师启发学生,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对其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其他作品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出示:

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样,在上述的作者作品标题中可以看出,大多也由一组组意思完全相反的词组组成,可见作者喜欢惯用辩证式的词组并非偶然,可能是其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形成了他特有的写作风格,也正因为他的独具风格,使他跻身于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行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语文教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在那里,没有时空界限,没有心灵隔阂;在那里,想象的空间无边生长,思维的翅膀纵情飞翔。让“作者简介”成为这一道桥梁,引领学生徜徉于一篇篇文章佳作,和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与作者、文本、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信利.语文教学中作者简介的艺术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2013(2).

[2]刘金梅.浅谈作者简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

[3]师延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有效性[J].语文报·教师版,2008(4).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作者简介语文教学
海顿“降E大调第62号奏鸣曲”与巴赫《平均律钢琴曲(上册)第21首赋格曲》演奏浅析
《新媒体研究》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新媒体研究》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双月刊)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