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西方价值选择观念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6-10-21 18:31张璐
青年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张璐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与特殊性,作为青年群体中特殊又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行动取向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现代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价值在于人的选择和创造,这为高校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理论视角。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价值选择;青年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一、现代西方价值选择观念概述

1、价值在于人的发现

该观点认为,“自由是道德价值的独特标志。”,即世界本身并无意义,世界的意义正是人赋予的,只有通过人,存在和世界才显现出存在和世界,显现出存在和世界的意义。因此,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发现价值,进而人可以改造和复制世界,可以创造世界。

2、价值在于个人潜能的发挥

价值观问题是德国尼采哲学的核心问题,尼采用价值相对主义对传统的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在尼采哲学里,人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全都有赖于他自己所能发挥的潜能的多少,价值也全都依此而决定。

3、价值在于人的选择和对既定条件的超越

萨特认为,由于人不能脱离周围世界的环境而独立存在,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人既要超越既定的状态,又要在超越中选择利用、改变客观条件。所以价值在于人的选择和对既定条件的超越,因此意识的能动性便成为了价值的基础。人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诚实的人,主动为自己作出选择,不回避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做一个勇敢地价值创造者。

二、青年价值观的界定

所谓青年价值观,是指青年对于某类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及其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总看法。由于每个青年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也有差别,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主体性

青年价值观的主体性是指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青年的价值观,任何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和倾向,都是青年自身社会存在及其实践的一定反映,具有青年的具体本性和特征,它往往带有青年一代较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化的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和强化,青年去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认真比较,进而慎重选择,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迷信和接受某种既定的价值观。

2、多元性

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性是由青年价值观的主体性决定的,意味着个性化。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现实青年的存在是多元的,而每一青年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同青年之间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不能彼此等同或替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青年已不再拘泥于“统一”的价值观,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3、超知识性

青年价值观的超知识性是指构成价值观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不同于知识、理论,二者有交叉关系,但并不重合。知识、理论等对于青年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并不能提供完全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并不能满足青年进行价值选择的需要,尤其当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时,就更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往往表现于青年已有知识的范围以外,不是既有习得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

三、现代西方价值选择观念视角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感情、言论和行动起着普遍的整合和驱动作用,而最重要的就在于它构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系统,因此,作为青年群体中特殊又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大学生的行动取向及社会的发展状况。面对这一问题,现代西方的价值选择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供借鉴。

1、充分尊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性与多元性

现代西方关于价值选择的观点无疑是建立在肯定个体独立自主地位基础之上的,强调个人是自己的主人,是价值选择的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社会应允许每个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念自由竞争。这就提醒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首先就要明确“这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是主体,必须清楚价值观是不能强求一律的,只有在充分理解价值观形成的多元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选择、执行自己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权利,才可能有效地通过交流、建议、示范和合作等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育对象的特点人手,调节不同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或类别进行教育,将一般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有针對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2、注重教育大学生将自我权利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除了自由和选择,现代西方的价值选择观念还赋予人们必要的责任,认为每个人必须为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对人类的影响承担责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更易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进步力量并代表社会发展的总趋向。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不仅要充分尊重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多元性,而且要强调把自我选择的权利与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统一起来,将价值选择的自我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承担相结合,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核心,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首先建构其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扩展成一个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就这一方面而言,可通过让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志愿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知识、技能和体力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解决困难,并在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悟和承担起社会责任。

3、以实践为载体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现代西方关于价值观的论述强调主体的个性和自觉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比,更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并产生影响的。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上,应重视与实践结合起来。

大学生的思想活跃,赋予创造性,乐于跟革新者走,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可以很好地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能力和本领,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可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和升华,也只有培养成经受得住实践检验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发挥其巨大的潜能,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规率。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包括树立榜样、说服、限制选择、鼓舞、规则与制度等方式,无疑这些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呈现出特殊性的大学生价值观更需要实践的洗礼,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一些教育方式显得苍白无力。注重实践性,强调价值来源于主客体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新闻媒介和现代化手段,而非陷于极端主观选择的泥淖,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加人文化和科学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做到“行思一致”、“知行合一”。基于这一主线,高校通过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同社会、家庭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模式,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政时事等契机,开展了解世情国情、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的作用,与地方共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增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让大学生在走进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党建、团建工作的指导下,增加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甚至是社会建设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的价值观、并逐步树立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