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

2016-10-24 11:48张术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静思范进中范进

张术

现今的语文课堂,难以再出现“静谧无声”的现象了,多是热热闹闹的交流互动、形形色色的课件展示、沸沸扬扬的模拟表演。这种失衡,不禁让我们教师反思:到底该需要怎样的教学方法让“静思”再现往日的风采?让阅读教学实现真正的理性回归?其实,多给学生自我认知揣摩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在“静思”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宝藏,洗尽铅华,这样,定会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

一、初读后,揣摩创作初衷

在学生初读后引导他们静思,有利于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苏教版(下同)八年级下册《海燕》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读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燕?”“作者将海燕与其他海鸟相比较,有着怎样的意图?”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围绕“咏物抒怀”的表达主题,深入自我构思,让他们带着认知情感获得更多丰富的感思与体验,获得更有理性和更有价值的学习素材。

二、对话前,积淀探讨素材

阅读是理解的前奏,更是学生探索的基石。多给学生创设相应的话题,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有效抓住对话内容,获得丰富感思,这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在九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为了帮助他们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我特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思考题目,没有让学生立即进行互动交流,而是给他们足够的静思探索的机会。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弃医?”“作者通过善意的谎言,旨在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由在仙台学医到最终投笔战斗,作者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这些话题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能力所及的思考空间内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方法,主动拓展延伸,获得深刻的理解感悟。

多给学生设置相应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思考,帮助他们在认真挑选素材的过程中有更多自我酝酿和自我沉思的机会,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情趣,更有生气和活力。

三、写话中,升华文本情感

写是学生认知思维由语言信息输入向输出转化的过程,让学生由单纯识记向主动灵活运用转化,帮助他们形成更为真切的感知与体验。这样的过程需要静思,需要学生在自我转化的过程中找到写作表达的灵感,找到更能彰显闪光点的出口。

如在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中,为了展现范进中举后的种种心理活动,我就范进喜极而疯被救醒后的情形,要求学生进行扩写。我给了学生一定时间静思,让他们从各自学习理解的角度把握其中的表达线索和情节。有的同学写了范进顿时变得趾高气扬,对前来贺喜的邻居都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似乎自己就是大官人。有的同学写了范进瞧不起妻子,说她长得一点也不好看,要不是胡屠户的强硬拉郎配,便不会应允这门亲事。有的同学写了范进坐在破凳子上,眼球一动不动,在盘算着怎样才能离开这样的破屋,过上幸福生活,等等。但凡这样的表述,无不体现了范进中举后的扭曲心灵,让人们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了更多的认知体验。

总而言之,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思考需要静心。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静思理解,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静谧世界里主动思索,找出不一样的“风景”;突出静思指导,让学生在自由探解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理性感知,发现更多不一样的“自我”。把握“静”的时机,提出“思”的方法,定能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生机活力,更有利于学生在深化理解感知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体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静思范进中范进
“范进中举”现实版
《静思》 《泪》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范进一日游
《范进中举》导学案
卷首语
今年我已经十一岁了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