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粉彩瓷绘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

2016-10-25 10:35邓美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瓷业彩瓷粉彩

邓美君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浅析民国粉彩瓷绘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

邓美君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民国时期,传统粉彩瓷器依然继续烧制,但新兴的粉彩瓷绘艺术逐渐成为主流,是中国传统粉彩艺术向近代粉彩艺术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该时期的粉彩瓷绘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对于粉彩艺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该时期的作品实物为基础,探究粉彩作品下所蕴含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为民国粉彩瓷绘艺术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民国;审美取向;粉彩瓷绘;文化内涵

一、粉彩艺术的生活化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中,艺术和生活是有区分的,而美和生活也是有差距的。文人画家所绘的山水画大都是经移花接木,创作构图而成,那是他们的理想国度,而并非现实中的倒影。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注重神韵,而非形似。受此影响,传统的粉彩瓷绘艺术也是高高在上的,所绘题材往往是山水花鸟、吉祥瑞兽,而且也大都作为陈设器。

民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观念受到当时的社会影响较大,陶瓷艺术领域开始思索如何振兴瓷业,拯救中华。1912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王琦和王大凡等人的作品获得了陶瓷绘画作品的金奖。使得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行业深受鼓舞,于是又有了之后的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所以“热心实业,力图改良俾工业,竞美全球”为己任。可以看出那一代的粉彩艺人一方面将绘画性极大融入瓷绘中,另一方面希望将这些艺术化了的粉彩瓷绘融入到生活用器中,以提高景德镇瓷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从而挽救日渐衰弱的景德镇瓷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的粉彩艺术不可避免的被生活化。更多的高档粉彩艺术融入到生活中去,被更广泛的人所接受和认同,美和生活便紧密地来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观念是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笼统的、宽泛的理念。

另一方面民国的粉彩瓷绘艺术受当时的“海派”绘画影响较大。所谓的“海派”即海上画派,是清末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地区及周边的画家,他们的创作风格相似,并以卖画为生,善于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多以人物、花鸟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将传统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画风,其中代表人物有任薰、任伯年等。“海派”绘画风格和创作题材大都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思想的革新来自于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反过来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粉彩艺术又受到了海派绘画的影响,艺术家们的作品也日益世俗化和生活化,粉彩瓷绘艺术的市场也日趋繁荣。

二、古玩之风的兴盛

随着清代政府的倒台,至民国时期一些旧的官吏和世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也有很多世家大族的后代能够平稳过渡。这些世家大族的后代,如王国维、吴湖帆、张伯驹等构成了新的收藏群体,他们在这些古物之中寻找着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民国的古玩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其中以上海市场最为自由和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历代的陶瓷精品也成为了古玩商和收藏家所追逐的对象。正如民国时期的《饮流斋说瓷》在开篇中说的那样:“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籍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若土笡等视,独瓷则甘拜下风,尊为瑰宝。”也正是如此陶瓷成为了民国古玩市场的宠儿,古玩市场的火热必定造就仿古业的生长。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古瓷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难怪民国出现了诸如《饮流斋说瓷》、《瓷鉴》一类的鉴别瓷器真伪的书籍资料。其中粉彩瓷业也出现了诸多的仿古,在粉彩艺术特征一章中已有介绍,就不再举例。另外,字画在当时的古玩市场上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块,受此影响,民国时期的粉彩瓷绘出现了大量临摹古画的样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满足那些没有能力去收藏过古玩字画的人群的审美需求。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

“欧风美雨毕竟在逐渐进入人的内心……中国士大夫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西方的冲撞下,开始了某种转换的萌芽。”①民国开始,中国对现代化最先出现的反应是从思想和文化开始。辛亥革命宣告了清帝国的倒下,同时也带来了民国的曙光。轰然倒塌的帝国刺激了人们心对于先进西方文化的追求,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掀起了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不再如清代的单一,内心也变得开放起来。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启,使得人们能够接受到丰富的科学教育,从而呈现出职业化的趋势,比如在瓷器行业就有了专门的瓷业学堂。多种职业的选择让教育变得不一样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学优则仕,而逐渐成为一种职业素质的学习。此外,知识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的开放,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人生意义和家国天下,开始从关注自我转向到社会。

艺术方面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末民初的一大批留学美术生不但带回了西方绘画的样式,更重要的是西方绘画背后的美学思想。这种从外而内的知识转型使是中外冲突融合的后果。民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甚至一度出现“全盘西化”的呼声。比如胡适先生就在他的《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一文中说道“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针对西方文化的介入和中国文艺界本身的追求,当时的文化媒介也都打上了西方化的烙印,传统纸上绘画和瓷绘皆是如此。关于中西绘画的差异,蔡元培论曾说:“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故中国之画,自肖像以外,多以意构,虽名山水之图,亦多以记忆所得者为之。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中国之画,与书法为源,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源,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图画二术。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②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异同,思想激进的文化精英,如陈独秀几乎全盘否定传统中国画。但是也有不少人比较审慎地对待中西美术之间的关系,如吕澂提出我国“固有之美术”与“欧美美术之变迁”两者均具有意义。

一般来说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西方美术的影响力比内陆及边远地区要大得多。然而,景德镇的瓷绘艺术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景德镇的美术较早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当时的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中就有西方现代化的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绘画一类不但包含了粉彩、青花等专业课程,还有西洋画、素描等专业训练。这些较为现代化的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后来的粉彩艺术家们,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另一方面,一些大师也自发地接受和探索西方文化,在粉彩瓷绘技法一章中所例举的张志汤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注释: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24.

②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华工学校讲义.智育十篇[M].1916:448-456.

[1]范贺.艺术市场影响下的景德镇粉彩艺术现状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2]曾庆慧.当代景德镇粉彩艺术的现状与思考[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3]邹晓松.粉彩装饰的艺术特征[J].美术观察,2006(10).

[4]赵静益.民国瓷器研究(1990~2010)文献综述[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

J527

A

1005-5312(2016)08-0139-02

猜你喜欢
瓷业彩瓷粉彩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漏痕彩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