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幸福感

2016-10-26 13:22冯敏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农村

冯敏

摘要: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关键词:民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0-02

根据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实现广大群众幸福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将民生的保障与改善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基础,进一步促进各项制度的制定,不断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全相适应的建设活动,在教育、社会财富分配、看病、养老、住房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由此可以看到在保障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做好民生这项工作,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活动中,逐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幸福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解决的几大问题和我市目前的现状

(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且发展不平衡

教育,是增强国运的基石,又是改善民生的途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教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将提高品德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提高文化素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市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普遍偏低,虽然义务教育普及多年,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各地人才资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另外,在人才培养数量以及人才比例结构上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我市农村人口多,发展落后,公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师队伍也不够完善,农村学校留不住好教师。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匮乏,且教学质量跟不上,很多学员即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出校门后手艺也跟不上生产技术的发展。

(二)就业形势严峻,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妇女多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谐之基,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化基础。但是,创造就业的高难度性是全球公认的。就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以及各种就业问题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南阳是人力资源大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70多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更是接近250万,接近南阳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就业问题突出,常年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此外,难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最为明显,很多劳动力是因为缺乏专业的技能与素质而无法胜任各人才部门的工作,所以才会就业难。

(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医疗是人们走向现代化,走向新生活的迫切需要。根据十八大报告的相关内容,我们必须要不断进行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推定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进行,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

我市多年来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占总GDP的比例非常小,医疗事业发展不均衡。医院规模、医疗设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其中在大型医疗机构。目前,市里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有些三甲医院凌晨挂号下午才能轮上看病,甚至是挂不上号;而一些普通医院也是人挨人、人挤人;而县级医院,由于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限制,稍微有点能力的医疗人员都会积极主动地往市里挤,加上民营医院的高薪聘请,导致了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尽人意,甚至有衰退、断代的趋势。村镇医疗不健全,很多农民小病挨,大病就往市医院抬,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紧缺不均衡现象更加严重。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社会和谐的安全保障。必须要提高工作效率构建一个能够涵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结构,为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驾护航。

现阶段,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全,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市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正一步步完善,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有很大的问题。另外,我市农村基本养老问题突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仅不足有百元的养老保险,万一有个病痛,这点钱真是杯水车薪;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健全,很多老人基本上小病不就医,大病就直接放弃治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及对策

(一)不断增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

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要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也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民生的定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大美南阳建设的快速发簪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进行农业改革与完善。

一是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村运营方式改革,引导承包经营权面对专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村企业流转等一切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总纲,以农业集约化运营规划为主,不断推动农业特色发展成为一定的规模,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视线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实现农民的增收。将广大农户增产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加强努力。不断推进新型工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二,把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水平作为县级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加快各项生产目标实现的速度,以生态的平衡作为基本出发点,按照资源属性、结构布局和发展水平作为参考依据,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与组合,积极推进新型产业结构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第三,通过旅游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尤其重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产业能够带动文化产业以及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富农强县的目标。第四,不但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国家经济部门应该大力开发并支持中原经济的发展以及东部带动西部并推动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促进生态结构的不断调整,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以优质的自然风景获得关注和投资,为当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融入新的发展要素。总而言之,通过市场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民生资源的优化利用,不断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二)不断推进农村居民民生工程建设,高度关注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增加

在南阳地区,农业是改革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是南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水平提高作为基本目标。从各个角度出发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实际生活中,不断加强民生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目标。第一,不断促进农业经济各项生产制度的完善,为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在尊重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帮助广大农户实现自身利益;第二,促进农业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通过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来提高当地的综合经济实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第三,巩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充分发展与广大农户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建设项目,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生态平衡的保护,做好扶贫助农等扶持性工作,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与环境;第四,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开展。注重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确保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进行、重视文化工作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水平,加强社会管理的开展效果,努力处理好“三农”工作,努力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各项劳动成果的平均分配。

(三)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整体水平,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与社会基础性建设工作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社会基础性建设工作的开展,这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兼顾全局,始终坚持推动社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必须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将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政府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社会各个组织要给予就业帮助、加大培训力度,注重留守劳动力的工作问题,在农村地区要开拓创新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并全方位支持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方针策略,鼓励能够解决就业难题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就业问题的解决也能够达到改善民生的作用。第二,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一大策略,制定相应策略完善城乡最低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地区的五保户能够生活安定、特困农户能够获得相应的帮助,同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满足不同经济层次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第三,无论何时都应该将教育放在头等位置。将提升社会教育质量作为所有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加强学校基础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进教学目标不断实现教育结构的优化,经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特困生的资助力度,实现教育教学的平等化。第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并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作为改善民生的一大目标之一,巩固扩大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成果,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人均占有率。第五,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力度。应该重视重点文化的建设与完善、完善城乡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六,从全局性角度出发,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将各项法律规范落实到实际生产总,正确处理各类问题,抵制任何有损于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的措施,完善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处理和利益调节体系,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并处理问题;努力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不断加强对民生工作的领导,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供坚实保障.

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每一项工作的最高宗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核心,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通过一系列民生工作,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能普遍提高。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全面体现党的宗旨,才能有力检验各级政府部门有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所以,领导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对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有一个清楚、理性的认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并将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惠农、助农政策落实到实处,使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所有工作的出发带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负责。第一,提高民生意识。重视有关工作;充分利用所有资源,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基层服务,客观真实地体察民情,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第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时刻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真正做到亲民、爱民、敬民、为民。三是坚持为民办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过天”,多办为民解忧、为民增利的实事好事,切实纠正不顾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真正从内心深处关心农民群众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民生工作,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的问题会不断涌现,我们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这条红线,并将其贯穿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N].人民日报,2014-02-19.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

[3]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4]编辑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J].理论与当代,2007,2.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