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转型”视阈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建设办法研究

2016-10-26 14:33张乂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同时,还面临着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双转型”阶段,解决师资队伍转型这个瓶颈问题,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破解的难题。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促进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转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地方产业 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日益显著,如何深化改革,让高等教育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有效应对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成了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1]。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主体,是转型发展的主力军。但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从专科向本科层次的转型升级尚未完成,因此,当前面临的应当是包括从专科到本科和向应用型转型的“双转型”[2]。

教师是一所高校定位与特色的体现,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一所高校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双转型”,必须首先解决师资队伍转型这个瓶颈问题,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实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专科向本科的升格转型,还要担负起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重任。当前,在这样一支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应当如何予以解决,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师资队伍应对“双转型”的困境

(一)从专科到本科转型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受专科时期办学历史的影响,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总量上略有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层次不尽合理,尤其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并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总量问题: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师比都在20: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5:1,离教育部对生师比不超过17:1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教师年龄结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了许多青年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状态,35岁以下青年教师几乎占到教师总量的50%以上,中年骨干教师不足,存在人才断层隐患;

(3)教师层次问题:教师中高职称,尤其正高级职称教师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学历教师,尤其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严重不足,难以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3]。

2.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不适应本科教学需要

专科阶段,学生在校时间大多只有两年,第三年以校外实习实践为主,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轻,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不高。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后,不仅学生在校时间直接增加到三年至三年半,生源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专科时期有较大提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许多教师面对新的要求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3.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不强

专科时期,各高校对学科团队和人才发展平台的建设不足,对教师的科研要求较低,许多专科院校直至升本都未曾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省级课题也是少之又少,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质量也不高,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较低,难以实现本科阶段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

4.高层次人才缺乏

高层次人才是促进传帮带,推动团队建设的核心力量。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科阶段普遍缺乏高水平优秀人才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能做出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难以应对本科层次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

(二)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难转型

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导向都趋向于认为应用型就是高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通过不懈努力才从专科升为了本科,如今却又要转向职业教育,教师们一时间难以接受。加之应用型高校建设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观点,从国家到地方,兴起也不过短短几年,它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们原有的职业规划偏差较大,广大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轻易转变观念,顺应应用型高校建设需要[4]。

2.教学范式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当前,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范式上仍然遵循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理论,在教学上大多坚持“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重心,以教师为中心[5]。由于师资紧张,甚至还存在因人设课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缺乏有效互动,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理论水平,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也提倡基于项目、案例、现场、问题设计教学内容,以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很显然,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实践技能亟待提升

当前,中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毕业,成长轨迹也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的锻炼,对行业不熟悉,对企业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认识。要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或者教师队伍要具备应用和实践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让适应传统学术研究的教师顺应应用型高校发展建设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兼具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将是教师转型发展的一大难题。

4.现行评价体系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包括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绝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聘和晋升管理体系中,仍然沿用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事管理制度,依然将科研、论文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从导向上让广大教师继续朝着传统的学术研究道路前行,缺乏对教师不断提升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引导。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作为与教师职业发展、工资收入密切相关的制度,对教师本人和队伍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尽快改革,以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同时,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难以实现人事管理制度的融通,校企之间人才互聘、职称互认,尤其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高校的聘用管理难以保障,不仅使教师的企业锻炼难以落实,不利于技术技能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也不利于高层次兼职教师的稳定与发展,难以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6]。

二、转型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适应转型

随着国家与各省有关转型发展政策的出台,各高校管理者应当让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对克服我国高等院校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缓解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克服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等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转型发展已是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和优势所在,必须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将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动力[7]。广大教师应当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克服转型发展将导致学校级别、地位、社会认知度降低的畏惧心理,不再抱残守缺,固守旧老思想,要认清形势、了解形势、顺应形势。

(二)转型发展,教学为本

转型发展的目标是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还要从教学上下功夫。教师必须首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修养,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改革,通过课程进修、访学进修等方式,提高课堂讲授能力和技巧。同时,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教师要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重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探索课程考试改革,注重考查学生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人才引进,刚柔并济

面对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引进学校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不能再坐等人才“主动上门”,必须从原来的“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通过招聘网站、微信招聘等媒介广泛宣传,有针对性地到对口高校进行招聘,广泛参加专场招聘会,切实做好新生力量的补充工作。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不再拘泥于“为我所有”的限制,采取“但求作用”的柔性引进方式,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从高校、从行业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甚至还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及人才层次,将高层次领军人才聘任到特聘院长、特聘系主任等岗位,充分发挥其学术能力、管理才能和资源优势,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8]。

(四)师资转型,应用为要

教育部陈峰副司长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发言时指出:“转型发展要到市场去发现行业企业的天才,或者和行业领先企业建立融合发展的模式,这实际上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高校的师资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建设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及时让专业教师“走出去”,走进行业,融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和发展需求,熟悉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接受产业创新培训,产学研用一体化开发培训以及到企业挂职工作、实践锻炼,真正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研发,提升产教融合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先进技术应用转化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兼具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外众多办学经验丰富的应用型高校都十分重视兼职教师的聘请。在我国传统高校,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科研院所或其他高校,但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兼职教师大多是来自于行业的技术能手、实践专家或精英人才。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结构应用型师资队伍,就必须花大力气让行业人才“走进来”,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大量聘请行业高技能人才、优秀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并担任青年教师的实践实习导师,着力构建一支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引领行业前沿发展的优秀兼职教师队伍,真正实现应用型师资队伍“个体双师”与“结构双师”的有机结合[9]。

(五)分类评价,有效激励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完善其评价体系。传统的以学术资格、学术业绩、科研指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10]。要创新评价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产学研用一体化。要区分科研成果的类型,鼓励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要从重视科研级别和成果数量转向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导向上来;2.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3.将教学改革成果、学生评教结果、实践教学成效纳入评价体系,突出育人导向;4.对教师实施分类评价,进行分类考核,突出体现不同类型教师的特长。

教学能力的提高,实践技能的提升都需要教师付出异于往常的辛苦。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专业技能、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健全的制度保障,势必会影响教师行业实践、技术研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必须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转型要求,根据师资队伍转型发展需要,重点实施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薪酬激励、评先评优、校企交流等制度的改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任务。在国家大力提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无疑迎来了“近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这不仅要求教师队伍转变观念,顺应时代需求,更需要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抓好顶层设计,改革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内培外引,内外兼修,真正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为实现“双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丁俊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及顾虑[J].巢湖学院学报,2015.

[2]江净帆.新建本科示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向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3]和凤英,李云飞,安四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析[J].学园,2015.

[4]杨芳芳.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5.

[5]瞿敬平.基于应用型高校视域下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

[6]余婉娜.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

[7]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李福华.高等学校人才柔性流动的问题及其治理[J].江苏高教,2010.

[9]朱淑珍.人力资源视角下高职兼职师资管理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4.

[10]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回溯、反思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作者简介:张乂丹(1983-),女,四川雅安人,四川旅游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课题“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人才强校与教师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5SB0178。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