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2016-10-26 14:42张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马克思主义

张莹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关键部分,这其中既有对于商品二因素的揭示,又有对于劳动二重性的阐释以及什么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认识价值本质、具体的实现方式以及历史实现形式做理论铺垫。以当今社会的科技、生产力以及经济结构发展为导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于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国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宝贵的现实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2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

最早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的应该是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流行的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理论先锋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等人。但是,由于受重商主义的影响,威廉·配第始终未做到从交换价值当中抽象出价值来;而亚当·斯密则试图通过双重的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去将双重的经济任务完成,然而却导致了价值论的多元化 ;与他们相比,大卫·李嘉图则是利用非历史的抽象法去对经济问题进行钻研,这也是致使他的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始终存在着两个无法克服的痼疾的原因之处。

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在这里,马克思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对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以及抽象劳动进行了分析。人人从事劳动,但劳动却是不同的。有的人从事具体劳动,例如搬运工、操作工;有的人从事的是抽象劳动,比如科学家在头脑中的思索。虽然都属于劳动范畴,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

我国的学者将研究的关键放在了对于劳动价值论的实质的把握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对价格的量进行规定,也并未对交换价值理论做专门的钻研,没有单纯地对剥削、收入这类进行比较粗浅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为一种在私有制这样的条件下“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及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的理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和本质进行了探索,从而得以形成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价值的历史性以及社会性进行揭示,解决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哪些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劳动如何就必然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作为能够交换的劳动产品,本身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是集二者为一身。商品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使用价值。商品能够用来交换的原因,首先就是它具备有用性。此外,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使其得以具有价值。交换价值要将价值当成基石,反过来价值要把交换价值当成是展现形式,二者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品进行的交换实际上交换的是劳动,被当作商品社会属性的价值,使得商品与其他物品相区别。商品的价值可以看成是生产者的劳动进行交换的呈现。“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2]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是将劳动二重性学说向全世界提出的第一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3]这就是说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备二重性,所以商品具有了二因素。第一,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生产者为了生产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的那些商品,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劳动行为。从劳动的对象、生产的方法以及最终要实现的目的这些方面来看都是相异的,这就是具体劳动。在它身上看到的是人和自然的联系,但不能以此来断定这是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仅有属性。第二,进行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可以当作是抽象劳动,因为能够由这一点提出服务的价值。

(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对于劳动以及价值二者内在联系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具备二重性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之处。人们从事的具体劳动使得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从而构成商品交换的内在尺度;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个所谓的必要劳动时间,受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约束;社会劳动可以简单地划分成简单劳动以及多倍简单劳动组成的复杂劳动;由于货币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使得商品的价格与其自身的价值背道而驰,这就会出现具有少量价值的东西价格昂贵,而具备较多价值的东西却价格低廉;在商品的交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中的基础性的规律,调节着商品的生产以及交换。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代的启示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时代环境下,那些从事着出口生意的企业要严格地按照国际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使得商品的成本尽可能地降低。多种因素能够对于商品价值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划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可再生的;一种是可再生的。在那些对于商品的价值有影响的多因素中,技术因素是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可以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尽可能节约,同时也可以减轻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

第二,在世界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社会分工也不能够仅着眼于国内,而是应该放眼整个国际大的范围。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富,那么无疑就会为它的生产产品提供足够强大的物质基础。每个国家要做到对本国国情进行具体地分析,且足够了解,要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对生产进行合理的分工以及协作,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利用国际大的环境,吸收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的成果为我所用,将损耗降到最低,形成世界工厂。

第三,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要进行透彻的分析以及全面的理解,要遵循客观规律,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腾飞。最早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是亚当·斯密,并且亚当·斯密指出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生产力的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然而,在他之后的那些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对这种机制进行合理的解释。直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才使这个机制有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当前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应该更加积极平稳地前进。研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好地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对商品与价值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分析,发挥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

第四,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各种商品市场以及要素市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购买者想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是想拥有商品的价值。无论是购买者还是销售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得双方的需求得以满足。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这对于销售者有利同时对于购买者也是有益处的。

对于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来说,等价交换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等价交换原则要求所有的商品都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否则就会使企业亏本,使一些落后的企业继续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遵循价值规律,企业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完善各类商品以及要素市场对于建立良好的、有序的市场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想获取价值增值就必须购买到生产资料以及生产产品的劳动者,二者缺一不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不中断,必须要发展各类的要素市场,也要对商品市场进行完善,从而保证产品的销售以及价值的实现。

第五,更好地认识按要素分配,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在进行价值分配时,除了劳动还有其他要素参与分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益的提高。只有在价值分配的时候才能对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进行补偿,这样一来能调动全部生产要素所有者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产品的生产中。将分配的结构合理进行优化。

第六,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浪费,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正如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生产又决定消费的结构和数量,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也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出发并逐步扩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

[2]孔令文.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2):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

作者简介:张 莹(1991-),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劳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热爱劳动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