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阿昌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

2016-10-26 20:58胡红斌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阿昌族基础设施建设对策

摘要:新时期,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严重制约着阿昌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影响阿昌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因素。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阿昌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小康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阿昌族;贫困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2

公共基础设施不仅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通过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从实际情况来看,以陇川户撒乡和梁河曩宋乡、九保乡为代表的德宏州阿昌族聚居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改进和农村的发展。新时期,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严重制约着阿昌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阿昌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其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此,研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情况,助力阿昌族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阿昌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阿昌族是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特有的跃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2014年底,全国阿昌族总人口达39555人,人口总数排在全国56个民族中的第40位。其中,约85%的阿昌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乡、梁河县曩宋乡、九保乡。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阿昌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阿昌族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起点低、发展不平衡、产业薄弱等原因,阿昌族聚居地区至今仍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4年底,阿昌族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749元,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740元。目前,建档立卡的阿昌族贫困人口达4187人,贫困发生率达13.6%。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奔小康,阿昌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社会事业发展十分缓慢,基础设施非常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

二、基于公共基础设施视角下,阿昌族贫困原因剖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与农村紧密相关能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主要分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的公路设施、能源设施、饮水设施等)、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四大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支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制约了阿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造成阿昌族群体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

(一)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财政支农投入有限,农户对一事一议的接受速度慢、程度低,难以通过“一事一议”制度有效组织群众投资投劳,导致阿昌族地区乡村道路的公路通达率、通畅率普通偏低。公路不佳情况通路不通畅现象严重,有的地方交通还是土路,有的通车公路由于缺乏后期维护,使得道路质量差、毁坏严重。道路交通、电力网络为代表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影响人财物的流动和交换,导致信息流通闭塞、信息资源滞后,制约着阿昌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脆弱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多数村寨普遍存在着水渠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后续投入不足,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生产难等问题。由于缺乏必需的水利灌溉条件,农田灌溉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中低产田,特别是望天收、雷响田的耕地仍占较大比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脆弱,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现实需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低。山区干旱缺水,无法保证人畜安全饮水,严重影响阿昌族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正常开展。

(三)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落后

文教卫生基础设施落后,阿昌族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可持续能力较差。尤其教育方面,教学资源紧缺与学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矛盾突出,学校危房问题急需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的不到位,难以承载阿昌族教育卫生的现实需求。缺少高劳动技能的培训机构,民族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难以形成阿昌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基础。

(四)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缓慢

阿昌族主要聚居于滇西高山峡谷一带的河谷山间,山峦盆地交错,立体气候明显,水田少、旱地多,雨季长、多暴雨,山地地形多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生存发展条件恶劣,资源承载能力濒临极限,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封闭的聚居环境与滞后的经济影响了阿昌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程度。

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阿昌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

公共基础设施是具有不可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用品,监管成本较高,投资效益显现较滞后。尽管经过国家和政府长期扶贫投入,阿昌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资金投入缺口大,建后管护不到位,基础设施供给力度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现实需求仍有一定差距。2015年云南省政府启动烟草系统对口帮扶阿昌族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阿昌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努力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小康的目标。

(一)加强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阿昌族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农村道路设施对于加强城乡联系和农产品流通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实现对外交通、通讯的畅通,打破阿昌族封闭的聚居环境,加快新技术新思想引入,改变阿昌族地区愚昧落后状态。通过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信息资讯,不断转变阿昌族群众的封闭生活观念和传统生产行为。拥有良好的交通运输设施,农产品能够很快运送出去,使其变成商品,实现产品价值;同时方便了农村生活日用品和生产资料购买,降低了农民生活成本。重点实施水泥路、弹石路为主的阿昌族村寨道路硬化工程,实现陇川户撒、梁河曩宋和九保等3个阿昌族乡公路通畅,基本结束农民走土路、走泥路、不通车问题。以乡村道路、网络通信为主的生活性基础设施的到位,促进城乡各种资源(人、财、物)的流动和交换,增强阿昌族群众开放的市场经济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阿昌族聚居区市场化程度。

(二)加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阿昌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条件。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水供求矛盾突出的现实,改变依靠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传统农业格局,围绕烟草产业扶贫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机耕路项目建设,实施“万亩烟田、职业烟农”幸福阿昌的烟水工程建设,2015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3个帮扶阿昌族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农田水利灌排体系,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施完备和水资源的充分供给。加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拥有良好的水利排灌设施,让农民可以不再靠天吃饭,能够摆脱大自然的束缚;同时可以打造阿昌族烟草产业优势,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和阿昌族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实现阿昌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加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阿昌族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农村教育设施对于增强人口综合素质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文化水平,保证卫生保健项目正常开展。针对基础教育欠账多现实,实施示范学校标准化建设,让阿昌族群众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打破城乡资源占有壁垒,农民能够享有基本人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先后对阿昌族集中聚居的九保乡横路小学、曩宋乡关璋小学、户撒乡户早小学进行新建扩建校舍、充实培训师资,并且给7所学校配置价值200多万元的爱心校车,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教育硬软件配置,为阿昌族在教育脱贫上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阿昌族乡农村户口在校大学生209人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自2015-2017年从2015年起至2017年止,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助学金,让阿昌族学子圆大学梦。通过提高阿昌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保证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护阿昌族地区公共环境的长效保障

加强阿昌族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示范村庄建设规划,让阿昌族群众拥有良好的公共环境,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存,使农民安居乐业。针对住房条件差问题,对阿昌族地区重点实施 “异地搬迁、就地重建、修缮加固”安居工程。如曩宋乡关璋村,原有居住环境恶劣,采取新建社区集中安置,新村突出民族特色同时规划了排污排水设施、垃圾收集处理池、民族广场、文化活动室等配套设施。户撒乡户早村来细二组,尊重群众意愿,实施就地拆除重建,新房彻底改变原有的人畜混居格局,最大化排除卫生健康隐患。九保乡横路村芒展村民小组,通过对房屋内部结构抗震加固,屋前屋后刷墙粉饰,实现老旧民居的穿衣戴帽。对于阿昌族贫困农户采取民居改造专项补贴,给予异地搬迁的家庭补助10万元,拆除重建的家庭补助6万元,房屋改造的家庭补助2万元,剩余建房资金则由政府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办理3年低息贷款,尽可能减轻贫困家庭资金投入负担。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胡红斌(1978-),女,云南芒市人,德宏州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资源经济。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6年云南省委党校课题“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情况调研的阶段性成果”(2016XTZS38)。

猜你喜欢
阿昌族基础设施建设对策
阿昌族的幸福跨越路
——对话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会长曹先强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
阿昌族民间的生育习俗及其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