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开发的原因及现状

2016-10-26 21:00邱雪超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梵净山开发现状

邱雪超

摘要:贵州梵净山东线旅游较之于西线开发较早,相关配套设施也较健全。为此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如何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后发赶超、齐头并进是研究的关键点,故以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资源情况为研究突破口,明确为何要大力对其加以开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发展现状,这将为相关纵深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梵净山;西线旅游;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2

梵净山是铜仁市旅游开发的核心景区,位于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作为2013年“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2014年“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而言,梵净山东线(江口)索道的开通使得旅游人次呈几何数上升。然而,梵净山西线(印江)旅游较之于东线突飞猛进的发展显得相形见拙。地处梵净山西麓的印江,是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核心板块。东西旅游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将直接影响到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整体健康发展,为此梵净山西线旅游之崛起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结合梵净山西线旅游资源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有效突破“东热西冷”的旅游瓶颈,从而更好地推进梵净山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资源概述

贵州梵净山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且独特,西线旅游资源亦独具特色。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44.49万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010年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11年获“中国书法之乡”、“中国蔡氏古法造纸艺术之乡”称号,2012年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之一,土家族婚俗文化、印江狮子灯、苗族宗教习俗、土家族过赶年、印江傩堂戏、印江油纸伞、梵净山团龙贡茶、土家红棺葬、土家吊脚楼、风雨桥、文昌阁等历史文化沿袭至今,可见其自然、民俗、佛教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多样。

(一)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

印江境内日照充足,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独特的生态环境,为茶叶、食用菌、核桃、精品水果等营养健康产业奠定了较好的生产保障。印江县于2007年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现有茶园面积37万亩,投产茶园21.6万亩,预计2016年茶叶产量达1万吨,产值11.7亿元。茶叶作为旅游馈赠亲友的良品,茶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为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印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茶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打造游长寿谷、吃长寿宴、喝长寿茶、观长寿树、拜长寿老人等体验旅游打下坚实基础。世界上最高、最老、最大的紫薇树——紫薇王,以及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的珙桐都生长在梵净山。梵净山有黔金丝猴、熊候、华南虎、云豹、苏门羚、大鲵等1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生活在梵净山的鸟类占贵州省鸟类总数的40.19%。在梵净山列入保护对象的动植物达40多种,被称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1.8%。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74%,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78%,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2%,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28%。印江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独特的民族饮食形成了一套外地无法复制的长寿饮食菜谱。印江的腊肉、酸玉荷、土司食品、贡茶、土家灌灌茶等亦是闻名遐迩,其土特产天麻、灵芝等中药材也是养生保健之佳品。游客来到景区不仅能够较好地领略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能全身心体悟梵净山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除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书法艺术。书法自古以来能陶冶情操,以书法文化元素为基调有利于旅游生态发展理念的推进。土家族神秘的傩文化与巫文化,也呈现出原始古朴的特有魅力。

(三)古老悠久的佛教文化

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其诸多景点如太子石、万卷书、说法台等都与佛的传说相连。在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金顶所呈现的便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梵净山自古便有“天下名岳之宗”的说法,前来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据清代《梵净山茶殿碑文》记载:“数百进香男妇,时来时往,若然市井”。由此可见,西上梵净山拜万米卧佛、攀金顶早已有之,而今成为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其价值的重塑。梵净山佛教文化和旅游景观资源主要包括古庙遗址、碑石和摩崖、古桥、洞穴、奇峰经石、云海波涛、佛光幻影、山花红叶,2004年、2010年先后两届“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得以成功举行,使得宗教界、学术界一致认定梵净山是中国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和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召开“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成为开发梵净山旅游的主旋律。梵净山是一个集人文,民俗、生态等文化资源的旅游胜地,故而有必要对贵州特有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演绎和丰富。

二、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开发原因

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之所以需要大力开发,除了以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待挖掘。同时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四化同步”战略,积极推动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贵州梵净山东西线旅游发展也应当力争齐头并进。

(一)区域文化特色有待凸显

针对东线“佛教文化园”,西线实则也具备良好的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资源,甚至其红色文化也是值得称赞的优势资源。其瓶颈在于开发理念方面还有待优化、未能规范打造集土家文化、红色文化、长寿养生、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独有特色。如何使观赏性开发向文化体验开发蜕变是当前值得深思的,唯有区域文化特色得以凸显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体验驻足。

(二)优越的气候景观。天然氧吧梵净山位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过渡地区,属湿润性季风山地气候区。6月至8月是避暑旅游的理想地,冬季寒冷时段不连续,利于观雪景、赏雾凇。其中,“梵净佛光”等级别景观景象也令人向往。优越的气候景观是其最为宝贵的财富,一年四季均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体验到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好心境。

(三)具有深层次开发的潜力。从旅游发展潜力角度而言,梵净山存在着巨大的旅游发展空间。梵净山地区分为中心景区(梵净山)和外围景区(梵净山附近各县市的风景区),梵净山西线的发展有利于梵净山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和不断向周围辐射式开发取得更好地效果。各景点的大集中、小分散将有利于分流游客,人居环境亦能得以优化,同时能较好地促进各县市利用该客源市场发展当地经济。

(四)景区整体接待能力有待提高。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梵净山景区游客“爆棚”,这也为如何有效提高梵净山景区整体接待能力提出了挑战。梵净山被纳入5A级旅游景区后备名单,其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游步道、标识标牌、防护设施、路椅、观光步道、观光车、观景台等设置都应跟上景区发展与游客需求。梵净山西线旅游得以进一步开发,可以让慕名远来的游客多一种选择多一份体验。立足梵净山实际,加快西线建设步伐,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游客得到必要的分流,缓解梵净山东线的接待压力。

(五)区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尚需完善。虽然铜仁凤凰机场、梵净山东线索道、渝怀铁路、梵净山环线公路、印秀高等级公路、江口——黑湾河二级旅游公路、杭瑞高速、正在建设的印江县城到护国寺的快速路,均为游客快速进入景区提供较为便利的交通。但不得不正视的是近几年梵净山西线因洪灾而封闭修复导致景区暂停营业的事件频发,这从侧面反映出印江西线交通网络尚需不断完善的诉求。对于投入使用的道路要做到按时定期维护,防微杜渐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曾几何时西线成为徒步的最佳选择,提高梵净山西线山门到主干道的道路等级,在此基础上加快栗子园水库、偏岩水库西线索道建设,将便于游客进得来出得去。

(六)扶贫攻坚的需要。通过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江口寨沙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村”、“中组部党建工作组专题调研点”、“贵州省100个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云舍被列入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数据监测直报点。由此可见,旅游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江口取得以上成绩与梵净山东线景区带来的辐射效应不无关系,地处西部贵州的印江有必要乘着旅游发展的东风乘风破浪。只有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提升旅游品质,抓好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办好旅游节庆,才能真正成功打造旅游扶贫新业态。

三、贵州梵净山西线旅游开发的现状

首先,梵净山西线旅游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与佛教文化等方面如何凸显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相关工作做得还有待改进。梵净山因地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之处,三县多元的文化特色,其原始的传统和习俗等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旅游资源。因此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应当更加深入,要突出打造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旅游产品。尽可能地让游客对梵净山西线旅游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到此一游。让快旅快游向快旅慢游转变,以期使得观光游升华为体验游。

其次,对于优越的气候景观而言要因势利导的加以良性运用。对于古树木、珍贵植被、珍稀动物要进行保护,切忌为了眼前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近年来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做得较好,能在利益与环境的博弈中明确环境的重要性。对于重要景点、旅游线路均由专人管护,设有醒目标志和污染物处理点,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也有专门配备急救人员,但还需制定应急预案,指定疏散路线,特别是对6月至8月雨季过程中雨量偏大的情况要早做安排,避免景区正常经营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再次,面对深层次开发的潜力要做好规划与宣传。梵净山西线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但其开发一直以来也存在着无序性、差异性、重复性等特点。旅游业能带来经济收益,当地村民也纷纷自发地从事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以改善生存条件。对于民宿、农家乐、旅游产品、导游等涉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旅游工作这些景区周边的村民都有涉足,也因其未参加过培训与学习以至于经营理念及个人素质都有所欠缺。梵净山西线虽然亦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在宣传推介方面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只有想方设法将这些丰富的自然、人文、佛教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出去,让更多游客了解印江,来到印江,梵净山西线的旅游才能旧貌换新颜从而取得蓬勃发展。故而梵净山西线景观布局与建设,应当在规划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在加大宣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梵净山西线知名度及游客对其认可度。

第四,梵净山景区接待能力近年来有所提高,但还有提升的空间。梵净山所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间文化十分发达。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亲身体验梵净山景区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带动民族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宣传梵净山景区的作用。但面对梵净山景区爆棚这样的情况而言,反映出国庆黄金周期间景区接待力尚需加强。游客来了却因为人满为患而无法赏心悦目的进行阅览、体验,这是让人非常遗憾也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对于人员的培训、景区的建设、智慧旅游的运用、硬件条件投入的增加等等,都是提升梵净山西线接待力的关键。

第五,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立体化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这对于世界各地游客来到梵净山提供了应有的便利。目前梵净山西线的旅游设施较之于以往已有所改造,但尚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第六,扶贫攻坚是旅游业最大的作用之一。而在促进当地利益相关者收益取得一定增加的同时,也要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旅游业能帮助景区周边村民脱贫致富,然而梵净山西线旅游在招商引资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特别是民居的改造,以及景点景观的建设都要配套。要在金融扶贫、转向资金投入方面有所侧重,让当地旅游从业者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能大大地施展拳脚。

综上所述,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战略,积极推动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贵州梵净山西线及其东线旅游发展应当力争齐头并进,争取早日实现梵净山东西线的“比翼齐飞”。

参考文献:

[1]翁桂兰.贵州省梵净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设想[J].经济地理,2000,05.

[2]陈龙.初探梵净山旅游开发新模式[J].城市旅游规划,2014,07.

[3]张明,张寒梅.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01.

[4]于飞.试论梵净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运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02.

合同编号:14ZC040,贵州省人文社科自筹项目“梵净山西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梵净山开发现状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看雪——铜仁梵净山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