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悬而未决的生活,猛于炮火

2016-10-27 20:36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炮火润物无声战地

杨时旸

生活中那些悄无声息的伤害,通常润物无声地慢慢穿透你,它以一种磨损的方式,而非正面冲突的方式,让你猝不及防

作为战地摄影师,最终牺牲于战地,也算是死得其所。对于家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悲痛,但逝者通常会被世人看做英雄。这种情绪对峙本身就有一种残忍与荒诞,更何况在这部《猛于炮火》的故事中,那个死于战争的女记者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女主人去世之后,丈夫和两个儿子继续平静的生活,大儿子博士毕业已经成为大学教授,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与父亲疏远,沉溺于游戏和音乐,每天不言不语,经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而更麻烦的是,母亲的“事迹”很快就会“败露”。她的同事准备撰写一篇回忆文章,配合即将到来的纪念展览,但是,他想告诉人们真相,自己的那位同事死于自杀,而非战争。当光环陨落,这个家庭中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支柱和精神联系,是否都会崩塌?

《猛于炮火》用了一种巧妙的置换主线和支线的呈现方法,它把母亲在战地去世这条主线变成了一种隐而不发的埋伏,而惶惶之中的家庭,原本是背景,却变成了被正面直击的主角。希区柯克在解释什么叫悬念的时候这样说道,让人们看到桌子下面有一颗炸弹,而两个并不知情的人坐下来谈话,这就是一种悬念。是的,所谓悬念,无非是“未决”,一切未决的东西就充满多种可能性,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女记者的死因就成为了那颗“炸弹”。它让这个家庭平静的生活,彻底变得“悬而未决”。

从影片简介来看,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它又是一部反映战地题材的作品,充满枪声和信念,再兑入一丝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批判,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平静的家庭戏。它的主要场景都是那所整洁的房子、学校、社区和街道。人们平静地对话、吃饭,带着错综复杂的细微表情,根本见不到哪怕一丝战争的痕迹。但当你看到男主人在面对妻子死亡真相要被披露后的状态,看到两个儿子各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和困境,就会明白“猛于炮火”这四个字凶猛的力量。生活的琐碎和真相,那些看似平静又柔软的时间与细节,其实远比战场上的炮火来得猛烈。炮火都是直接的,你可以躲避,也可以反击,一切都可以预先准备,但生活中那些悄无声息的伤害,通常润物无声地慢慢穿透你,它以一种磨损的方式,而非正面冲突的方式,让你猝不及防。你茫然四顾,根本找不到敌人和对手,最终发现,自己对抗的不过是生活本身,最大的敌人不过是自己。这生活中的“炮火”,你永远无从躲避。

《猛于炮火》中的三个人物迷失在三种不同的情绪中,父亲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相处,尝试用各种方式走入孩子的内心,但总被抵挡在外。他费劲心思注册了小儿子经常玩的游戏,扮演成一个角色,想在虚拟世界里和儿子沟通,但见面的瞬间,被儿子的角色一刀砍杀;他又转而在现实中跟踪儿子,想看看这个男孩儿到底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却早被儿子识破,他有了新恋情,女人是儿子的班主任,他想隐瞒,但欲盖弥彰。大儿子刚刚成为爸爸,回到故乡整理母亲的遗物,却遇到前女友,旧情复燃,某种程度上说,这不算追忆,也不是放纵,更像逃避,逃避突如其来的身份变化,逃避面对责任和重压下的不知所措。而小儿子每天沉迷于幻想、回忆和虚拟空间,他在抵抗某种他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对母亲的思念或者这无法探清的成人世界。而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了母亲的婚外情、母亲的抑郁症,曾经看似和睦的家庭生活下,早就遍布裂痕。她一次次重返战场,在很多人看来,算是勇敢,但某种程度上,谁又能说那不是一种逃避?逃避生活的桎梏,逃避亲密关系的压抑,逃避无从穿透的日常琐细的封闭。战场上黑白分明,势不两立,远比生活本身要简单得多。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约阿希姆·提尔,曾凭借《奥斯陆,8月31日》被人熟识,这一次,他又与老搭档埃斯基尔·沃格特合作创作了剧本,而后者也因为执导风格清奇的《盲视》而备受瞩目。他们特别善于从生活隐藏的细节中,提炼某种“平静的恐惧”。这一次也同样如此。这悬而未决的生活,真的猛于炮火。

猜你喜欢
炮火润物无声战地
马则中
废墟中的希望
马启雄
刘作平
野菊
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战地黄花
五名英军士兵 阿富汗身亡
长鼻子舰炮打赢翻身仗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