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井者

2016-10-27 16:21戎辙
中国铁路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胶济图说灵魂

戎辙

多年以来,有位朋友一再忠告我:你在铁路工作,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胶济铁路,这条铁路太重要、太值得研究了,它是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他还说:这么多年了,居然没有人研究!也难怪,这种研究,不是你们铁路人做不到。我深以为是。但一想到这项工作浩繁的工作量,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心存畏惧,一直没有着手。当建勇把他的《图说胶济铁路故事》送给我时,我很惊讶,同时心里落下一块大石头——建勇把朋友希望我做、但我没有勇气做的事做成了。

出于个人的喜好,我每到一地,喜欢搜集当地的史志类书籍。读到当地的历史故事,就感觉到那里的天、地、空气和人物,都生发出特有的气息,不再是其他城镇、山野、景区的复制品和暴发户显富的“杰作”。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有的留下些许遗存,有的连影像也难寻觅。而记载在历册中的人物和故事,却是历久弥新的文化。

人注重当下,是现实的利益的驱使,也属正常。但仅注重当下,灵魂就不会有厚度、广度。学习些历史,至少等同于为思维加上广角或长焦镜头,为存在提供诸多参照参谋。每个人的人生,都短暂而局限,如果不了解些历史,就像乘闷罐车前行,就像根浅的植物。

认真读了《图说胶济铁路故事》,再走在胶济线上,就如同穿行在陈列了丰富历史故事的长廊。这是一部填补了地方和行业史空白的史册。感觉这部书弥足珍贵,是因为具备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丰富的故事存储。大到德国政府对胶东半岛的垂涎,清王朝和地方官员与德国、日本的博弈,小到百姓与官府围绕铁路的纷争,都以图说形式囊括书中。德皇、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著名人物一一出台;遗迹、史料纷纷亮相。第二是它的史料价值。所有的事件和人物言行都有出处、有证据,真实性无可质疑。第三是它的可读性。历史事件都曾经是鲜活的,但写鲜活了却不容易。像《春秋》《三国志》那样的史书,固然严谨严肃,但非专家学者读起来就有嚼蜡之感;但像《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作者又过多地介入了评价和想象,作为文学固然经典,但作为史实却不能较真。建勇采用了图说故事的方式,内容是史实,构思和行文使用了文学的手法,可读性非常强,有些章节可以给儿童当故事来读。因此,无论作为消闲读物,还是作为研究的资料,都是非常好的文本。

与建勇是多年的老朋友。建勇总是笑容满面,总是那么客气随和,总是那么容易相处。张扬、狂妄与自大从来与他无缘,众人聚集的时候,他不仅不会当主角,而且常常被忽略。有相当的才学,又具备这样的人格的人,十分少见和可贵。熟悉他的人都会对他非常尊重,因为他做事非常认真,无论在局报还是局电视台工作,都完成过不少有分量的作品。我知道,喜欢历史是一回事,做历史研究是一回事,让历史事件从时间的尘封中鲜活地呈现出来又是一回事,非有沉潜的功夫不能有所建树。轻松地翻阅这本书,我深知,作为作者的他绝不轻松。著书如同建设大厦,是庞杂的大工程。若说与建设大厦有所不同,那就是从设计到筹备建材到施工,都由一人来完成。他需要阅读多少材料和书籍,跑多少路,留多少心,占有多少素材,才完成“建设材料”的准备工作。为完整、准确、生动地叙述一个事件,他需要耗费多少脑力和智慧,才使得大厦远观气宇轩昂,近看一个窗扇甚至一个铆钉都独具匠心。甘苦自知。想想建勇为这部书的付出,脑海里就出现一幅画面: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挥汗如雨地掘井。他就是要把深藏于地下的甘泉,化成为人世共用的资源。这部《图说胶济铁路故事》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今后,无论过去多少年,不管是想了解胶济铁路的、想研究胶济铁路的,还是研究地方史、行业史的,都可由此登其堂而入其室。文学艺术家们,更可以任意使用其中素材,演义出生动的作品。

建勇做起事来非常像单纯、朴实、勤劳的工匠,其实他绝非一般的工匠。他是有大情怀、大担当的,这可从他的自序《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中管窥一二:

“追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在。历史睡了,时间醒着。现在的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快,而忘了为什么出发。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大拆未能‘大建;‘大破未能‘大立。当我们走得太快时,应该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灵魂的‘根在哪里?在历史的深处。”

从事的是历史发掘整理,成果是再现一条铁路林林总总的往事,目标却是灵魂和文化建设。若没有大的心胸和巍峨的信念,料想也下不了研究的决心,也不会有持续数十年坚持研究创作的定力,也出不来这样好的篇章。

猜你喜欢
胶济图说灵魂
触摸胶济风云
火车站里的博物馆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图说反腐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