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2016-10-31 12:41乌云巴图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文情感

乌云巴图

【摘 要】 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本身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那么,如何把语文教出“语文味”就成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困惑的一个问题。由此,如何设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方面。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中学语文老师还是以成绩为导向,在课堂上将原本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拆解成一个个生硬的知识点,让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生生将语文课变得让学生厌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受外界事物的量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如果同一信息重复刺激人的大脑,信息会一掠而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讲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前奏曲和集结号。好的导入能够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它就像一把开启孩子们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力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利弊,我们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依照教学规律,结合教学重点来设计导入。例如在课堂中,我经常使用“直观教具”导入法,有效激发孩子们去探讨课文。初中阶段的孩子,还偏重于感性认识,他们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身心特点,在课堂上应积极采用直观教具导入。例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就准备了五个不同的图形进课堂导入新课,这样就极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得出答案,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与课文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然而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节的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教师不注重引导和调节,不能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那就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学生就会反胃,那么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不可能协调、融洽。而注重新课的导入和教师的范读,则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感相结合的有利途径。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莲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校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由此,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我接着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朗读一遍,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这时,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艺术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感情的,老师要能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课堂语言还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行美的熏陶。因此,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情感,还可以培养语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首先,老师要重视语音、语气、语调的练习,这些因素在情感的表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春》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话中的“可别恼”在朗读时要加重语气,同时要注意以明快的口气去朗读。雨天本来是会让人的心情变糟,但是作者在文中连用三个比喻将春雨写得温暖、绵长,一层薄烟一改雨的阴冷、凄凉,转而带给我们的是活泼、浪漫、柔和。因此,朗读语气的不同会影响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老师在朗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和语调。其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因声传情。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要让学生感受游子在深秋一人独自漂泊在异乡、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凉愁楚之情,就需要师生反复品读,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瘦马“等意象的分析,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凉之情。学生以情朗读,再现游子身骑瘦马,徘徊古道的秋郊西照图,立体的画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最后,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在瞬间调动起头脑中所有的知识结构,跳过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的高级认知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语感实际上是通透言语去感受语言使用者的内心情感和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范读、领读、分角色读、自读等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多读美文,在读中培养语感。

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

语言艺术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艺术要求我们语言要活泼、流利、动听,能听于耳、记于心,对学生们具有有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会调动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教师的好感,进而树立老师在学生们心中的威信。我们的语言要幽默激趣,要善于传情达意,要亲切动人,要积极健康,能够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我们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对孩子们正确理解与使用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是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教师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有多少语文课让你难忘——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厉德梅-《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漫谈.郝立美-《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