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芸:学茶二三事

2016-11-01 03:38王超琴
茶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席茶艺生活

本刊记者 王超琴

朱晓芸:学茶二三事

本刊记者 王超琴

朱晓芸

90后,毕业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茶文化方向),师从陈焱芳女士,并于2016年杭州市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素业茶院获得第一名。

初见晓芸,是在素业茶院内。她一身淡色棉麻茶服,化着一个简单而又精致的妆容,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优雅淡然的气息,犹如一叶茶香,沁人心脾而又清新自然,一点没有刚毕业的青涩之感。

那时候,店里的人比较多,她也比较忙碌。煮水、招待、介绍,一颦一笑间,都带着优雅与干练,就像她的性格一样,温婉淡然中暗藏着对茶的执着与追求。

与茶结缘,源于大学,一次意想不到的专业调剂,让她第一次接触到茶,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一步步走入茶的世界。

从接触茶,到之后在素业实习,仿佛有一只冥冥之手,在推着她走进茶的世界。

而她淡然处之,因为对她而言,爱上茶似乎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每次举起茶杯,她就遗忘了全世界,与茶融合,那种神圣感,让我叹为观止。

就好像这次比赛,从赛前的紧张准备,到现场时淡然自信的发挥。仿佛于她而言,这并非是一场比赛,更多的像是一场茶艺总结,或者说是一场对茶艺的致敬。以水墨滴落,作为她学习的开始,而泛起的涟漪,则是茶对于她的影响,从内而外,使她渐渐踏入茶的空灵境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融于音乐,融于茶席,仿佛自身与茶融为一体,比赛前的紧张感都化为乌有,在那里,只有她,以及茶。

然而,作为一个年轻的90后茶艺师,她还是青涩的,并非是技艺上的青涩,更多的是对于生活中的体验与沉思上的青涩,所以她谈到最多的就是她的恩师,陈焱芳老师。从她身上,晓芸学到了很多,除了茶艺的基础之外,更多的是对于茶的理解。

对于她们而言,茶艺并非仅仅只是布个茶席,放个茶具泡茶而已,它更倾向于一种内心的宣泄,将对于生活的感触以及人生的理解,用比较实的东西体现出来,给人的不只是茶席的美感,更多的是给它一点生命,甚至一些思想在里头。这是茶艺师真正的价值所在——“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分享给其他人。”说到这,晓芸笑了,青春淡雅,发自内心,温暖而舒适。

走出茶院,回归生活,她不再是素业中年轻有为的茶艺师,而是一个为茶而生的文艺女青年。

在空闲的时候,她喜欢喝茶,只是与平时工作状态不同的是,她更喜欢尝试一些小众茶,其中就有春蕴兰香。它属于生普的一种,而且是新茶。“新茶苦涩而又伤胃。”但是对她而言,苦涩之后的回甘让她痴迷不已。她也喜欢研究许多泡茶的新方式,一个大碗,一小份茶,她就能捣鼓出一大堆新式茶。虽然很多时候,因为经验不足,有些茶会有些难喝,但是总有那么一次能够成功。这时的她,有些洋洋得意,像找到宝藏一样。

除此之外,她也喜欢插花,因为于她而言,茶与花本身就是一体的,从插花的过程中,寻找到茶的突破点,让她的茶艺或者说茶席变得充实。有时她也喜欢拍拍照片,但更偏向于植物,她甚至笑说道,如果可以,希望生活在森林里,每日与花草为伴,也是件幸福的事儿。当然,这也不过是说笑罢了。

她离不开茶,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在学茶的三年里,她的生活,她的朋友圈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茶、花、素业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但是她乐此不疲。“我喜欢被茶填满的充实感。”除了做茶艺师外,她也开始做起了素业的基础茶艺助教,面对年轻的或者年长的学茶人,她都充满着欢乐,她很高兴能将茶艺通过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别人,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人与事,她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

“学茶本身就是一件耗费精力与本钱的事,而我能坚持这个梦想,于我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晓芸最后说道。□

猜你喜欢
茶席茶艺生活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茶艺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
茶席·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