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多元化联合培养模式

2016-11-01 09:02谭善勇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管理

谭善勇

历经我国城市经济与管理形势以及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政策的变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首经贸)从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开设城市管理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校内外与海内外联合、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宽口径、厚基础、特色化、理论与实践协同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特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以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为例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1、4+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如果说城市管理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为目标,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则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基于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专业自2011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泛华集团等覆盖政府部门、省部级单位、行业协会、城市投融资公司等单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资、城市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实习基地。其中,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等几家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首经贸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模式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年安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上述实习基地集体实习,学校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习基地也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好的保证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负责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城市经济管理系或依托或建立了诸如“城市国际化论坛”、“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模拟市长”、“城市讲坛”、“城市辩论会”等多个学术或实践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相关学术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实习基地的有关领导到首经贸大学做专业讲座,以此扩大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和接触机会。三是邀请部分实习基地单位直接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通过与实习基地论文指导专家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思维碰撞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通过上述多元化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专门化的有利于学生成才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切实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凸显了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或品牌。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管理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