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手术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2016-11-02 08:01苏振炎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脊髓型后路前路

苏振炎

(开封市中心医院 骨科 河南 开封 475000)



前路手术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苏振炎

(开封市中心医院 骨科河南 开封475000)

目的探究前路手术与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对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前路组(42例)与后路单开门组(45例)。前路组全麻后采取前路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除或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术,后路单开门组行椎管扩大成形与钛钢板固定联合术,两组均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电话随访及患者复诊时统计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优良率,术前、术后1 a内Cobb角及复发率。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37±23.59)min、7.14%,与后路单开门组(118.15±20.34)min、1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为(318.32±125.79)ml,明显少于后路单开门组(452.40±174.91)ml(P<0.05);前路组术后JOA评估优良率为76.19%,显著高于后路单开门组55.56%(P<0.05);两组术后1 a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路组术后1 a内Cobb角为(18.12±2.36)°,较后路单开门组(16.32±1.78)°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后路单开门术式相比,前路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更好的近远期疗效,但实际诊疗中仍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前路手术;后路单开门手术;脊髓型颈椎病;近远期疗效

颈椎病是颈椎间退行性病变及继发性改变造成周围脊髓、神经、血管被压迫的疾病[1]。在众多类型中,脊髓型颈椎病的危害最大,该概念于1952年被首次提出,占所有颈椎病类型的5%~10%[2]。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仍为椎间盘退变,椎体继发隆起物造成血管或脊髓压迫,影响患者关节功能。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外科手术已逐渐发展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目的主要为恢复颈椎正常序列、高度与曲度,维持颈椎关节正常活动能力,改善神经压迫状态。目前使用较多的手术方法可根据入路不同分为前路与后路两类[3],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不同术式的选择是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因此,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术式的疗效差异,本文对8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经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确诊;③具有颈椎退行性病变、脊髓受压迫等对应临床症状;④保守治疗无效且自愿采取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①椎管内肿瘤患者;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先天性颈椎异常者;④外伤导致椎间盘突出者、合并交感性颈椎病患者;⑤无法长期保持随访患者。

1.2一般资料将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路组(42例)与后路单开门组(45例)。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41~72岁,平均(55.07±13.59)岁,病程3~33个月,平均(17.78±10.53)个月,椎间盘退变突出55例,后纵韧带骨化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开封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且知情本次研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由开封市中心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骨科主任医师完成,患者术前禁止进食饮水,采用全身麻醉形式。

1.3.1前路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在颈前后侧采取横切入口,于血管神经鞘与颈内脏鞘之间进入,将标记物置于椎体前缘,C臂机下确定病变节段后以牵开器撑开椎间隙,采用腰骨钳形法进行椎体次全切除术,或针对受压严重节段性行椎间盘全切除术。然后用枪钳剪断纵韧带显露硬膜囊,形成长方形骨槽,对合适节段充分减压后选择大小匹配的微锁定钛板完成内固定。

1.3.2后路单开门术本组患者均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与钛钢板固定联合术。患者采取俯卧位,选择颈后路正中切口入路,常规分离皮下组织、棘突后显露双侧椎板,取病变较重的一侧为开门侧。以高速电动磨钻开槽,剪除粘连韧带组织后撬起椎板呈水平状,钛板跨节段固定后将未固定椎板打孔,丝线捆绑固定,术毕。

1.3.3术后护理所有患者均于术后放置引流装置,48 h后拔除,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止血药物等常规术后护理措施,颈围外固定3个月。

1.4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由护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并发症包含切口感染、移位、椎间隙坍塌、不融合。②近期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复诊时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制定的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4]进行:JOA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JOA评分改善率≥80%为优,改善≥50%为良,改善≥5%为可,改善<5%为差,计算优良率。③远期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 a复诊时对两组患者进行Cobb角测量,并经电话随访统计1 a内复发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指标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路单开门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近期疗效前路组术后JOA评估优19例,良13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76.19%;后路单开门组优12例,良13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55.56%。前路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后路单开门组(P<0.05)。

2.3远期疗效两组术后1 a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路组术后Cobb角较后路单开门组有显著增加(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aP<0.05。

3 讨论

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其中脊髓型症状最严重,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最大[5]。对于颈椎病的病因、机制研究有包括机械压迫学说、局部摩擦学说在内的多种解释,但仍无确切结论。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的机制是脊髓受机械压迫与缺血共同造成脊髓神经损坏,进而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6]。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手术已成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最有效方法。所有手术均以减轻增生骨赘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为目的,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功能。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入路选择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问题,目前手术入路选择需遵循的原则为:去除脊髓压迫物、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与椎间高度、有效融合并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功能[7]。如今多采用的前路内固定术与后路单开门固定术间的疗效差异尚无统一结论,本文对采取两种术式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循证提供更多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路单开门组,且前路组的短期JOA评估优良率高于后路单开门组,说明采取前路术式患者具有更高的短期疗效。有学者认为颈椎前路减压术可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感,同时增加颈椎稳定性、减少对外固定依赖程度,而后路单开门手术过程对患者机体损伤相对较大,影响其短期恢复效果[8]。另有研究证实,脊髓型颈椎病的受压部位多位于脊髓前方,因此最有效的减压方式为前路术,也从侧面证实本研究结果。但在术后1 a内的随访结果中可见,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路组Cobb角较后路组明显升高,表明前路组也具有相对更好的远期疗效,这与李少林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参考以往研究数据,可能的原因是前路入路多采用骨性融合,可降低移位风险,更好地保持颈椎生理弯曲。

综上,采用前路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后路单开门术更好的近远期疗效,更利于患者术后功能重建。但在实际选择中,患者本身体质、病情均会对术后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还应综合考虑手术影响因素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1]杨辉,郭丽新,武媛媛,等.颈椎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152-1154.

[2]侯增涛,赵爱琳,郭传友,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式选择与疗效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0):6444-6450.

[3]谢冲,金格勒,李忠伟,等.颈前路与后路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7):2762-2769.

[4]张一龙,周非非,孙宇,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后的近中期JOA评分变化规律[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13-17.

[5]王康玲,吴文.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74-476.

[6]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7]曾昭池,郭中凯,朱志勇,等.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8):772-775.

[8]张冬生,杨永宏,楼肃亮,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9):780-782.

[9]李少林,杜文征,李卉,等.颈椎不同入路方式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10):1544-1545.

R 687.3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9.016

2016-02-07)

猜你喜欢
脊髓型后路前路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逐梦记·马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防跌倒警示牌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