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助“美”、“境”深愈“美”
——基于美术欣赏课文化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探寻

2016-11-02 07:15沃虹霞董娇
少儿美术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青铜器欣赏课古人

文/沃虹霞 董娇

以“境”助“美”、“境”深愈“美”
——基于美术欣赏课文化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探寻

文/沃虹霞 董娇

美术欣赏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上更应体现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本文就面对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提出欣赏课应找准学生美术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美术学科的固有本质属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并以《青铜器》一课为例,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欣赏课中文化情境的创设方法,从课程目标预设、情景导入、课程开展、拓展提升等几个部分来开展教学研究,力求突破陈旧的欣赏课教学模式,以达美育的最终目的。

欣赏 文化情境 青铜器

【现状透视】“美”如鸡肋,品之无味

美术欣赏课教学对广大美术教师来说一定不陌生,在往常的教学中,总会有谈欣赏课色变的现象,这是因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在美术欣赏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光有鉴赏却没有真正的解读。

教师往往将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灌输给学生,忘记并淡化了学生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算不上真正的美术欣赏。这与美术课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在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则更为体现,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则更体现了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提出,在“美术课程标准”新课程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是一场强烈的思维风暴,美术欣赏课教学要想真正刮起这阵风暴,就必须找准学生美术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美术学科的固有本质属性,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彻底经历一场“美术欣赏课”的洗礼。本文将以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中的《青铜器》一课为着眼点,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欣赏课中开展文化情境教学的方法,从课程目标重难点预设、课程的情景导入、课程开展的文化底蕴,以及课程开展的体验感等几个部分展开研究。

【出路审视】设“境”于“美”,以学定教

策略一:目标难点巧把握,创情设境显情韵

在制定《青铜器》一课教学目标时,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围绕课程重难点巧设问题,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和诱导,关注“情景联想”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力求在创设文化情境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a.了解青铜器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青铜的由来。

b.学习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青铜器艺术特点。

c.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知识与技能:掌握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的知识。

3.过程与方法:欣赏各种青铜器在器形、纹饰、铭文上的特点,体会合作探索的乐趣。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识青铜器文化的基本知识,并学习欣赏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自主探究青铜器器形、纹饰、铭文的欣赏方法。

策略二:故事激趣妙引导,先声夺人入佳境

片段:故事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课程开始后,教师手持纸扇,模仿说书人的样子,娓娓道来:“奇文说今古,谈笑有鸿儒,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件奇事,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河南省武官村,那一天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就要降临,就在这时,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山村,他们为什么而来?为了一个大鼎!”

故事说到这里,原本躁动不安的教室已经安静下来,而教师并不做停顿,继续趁热打铁地说道:“说起这个大鼎,武官村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正是村民们在村东头的农田里挖到的一件宝贝,现在它正保存在村民胡培文的家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日本人的耳朵里,在汉奸走狗的带领下,日本人搜查到了胡培文的家……最后,这位农民为了保护大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这件宝贝究竟去哪儿了,村民们却不得而知。”

这时,许多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纷纷询问教师大鼎的下落,教师会心一笑,继续说道:“对于这个大鼎的下落,教师先卖个关子,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件宝贝?”听到教师这样说,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此时,教师顺势揭开了面前的红布,一件饱经风霜的大鼎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大家纷纷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和惊喜的眼神。教师继续说道:“大家可以到台前来,细细地看一看,轻轻地摸一摸,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件宝贝!”学生们走上前来,仔细观察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几位学生说出了想法,学生A:“这是一件青铜器,是我国的国宝,价值连城。”学生B:“它的颜色是青绿色的,敲击几下,能听到金属的声音。”紧接着,教师揭示课题:“顾名思义,这就是一件青铜器,大家看,它泛着青绿色的光芒,诉说着一件件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铜器博物馆,来欣赏这些美轮美奂的青铜器吧!”

【片段解析】

1.故弄玄虚,营造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青铜器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知道它的存在,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对于青铜器的欣赏教学可谓既复杂又艰巨,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创设神秘的氛围,就能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进而牵引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所以在课的导入部分,为了创设真实的文化背景,笔者模仿古代说书人的架势将这个关于青铜器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语言动作的渲染,为这件青铜器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从听觉视觉上给予学生刺激。

2.伏留一笔,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及充分思考的空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所以在故事的结尾教师对青铜器的去向留下一个谜,而将真实的青铜器展现在大家面前,带给学生冲击,不断推着学生走近青铜器,重温这段尘封的历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青铜器的魅力,也为之后教学进程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三:课程开展重吸纳,声情并茂彰底蕴

教师将青铜器的欣赏分为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又互为关联,并将课件制作成青铜器博物馆展厅形式,作为情景串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游览参观的感觉。在教学语言中,运用绘声绘色的讲解将学生带到情境之中,使他们对青铜器的审美感受达到炙热阶段。

片段一:“借”助表演赏爵,变抽象为形象

教师出示青铜器爵,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件青铜器爵,谁能根据它的器形来猜测一下,它有什么用途?”学生:“这件青铜器我认识,我在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见过,我猜测它是用来喝酒的工具。”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哪位同学愿意来做一做古人,品尝一下这杯美酒呢?”

一位学生A站上讲台,两手端起爵,模仿古人喝酒的样子举杯畅饮,教师顺势提问:“他像不像古人?”学生B:“我觉得他的模仿和现代人喝酒的样子差不多。”教师:“请这位模仿的同学再仔细观察,注意爵器形的特点,你可将爵递给你的同学,让大家一起看。”而后,大家有了新的发现:爵的一侧有一个把手。于是,同学A将手指插了进去,并举起了爵。教师给予鼓励:“非常好,你发现了使用爵的正确方法,现在请你再品一品这杯美酒。”同学A继续进行模仿,他发觉左手不知该放在何处。这时,教师将一件古人衣服披在他的身上说:“请你感受,想一想古人喝酒会有什么习惯礼仪?”同学A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扮、衣服的袖子,台下的同学也轻声提醒,他慢慢地用右手拿起爵,然后将左手的衣袖挡在爵的面前。全班给予掌声,教师说:“古人比较含蓄,喝酒时会用宽大的衣袖挡住酒杯,这是古人的喝酒礼仪。”

【片段解析】

1.角色替代,入情入境: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最深层的、多方位的审美体验,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并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与审美。片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爵的器形、了解爵的用途以及古人饮酒礼仪的这部分,抛弃了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原始教学模式,而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们进入古人的角色,融入文化氛围。

2.合作探究,细嚼慢咽:自主合作探究是实现个性化欣赏教学的主要方式,重在引起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在自主制定学习进度、参与学习设计的活动中不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对认知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片段中,学生们就是在不断观察爵的器形的过程中,在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用爵喝酒的方法。之后,教师虽只用衣服做了一个简单的“披”的动作,却让学生感受到了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在学生的群策群力、追根溯源下引出了古人饮酒的礼仪,将本环节的教学推向高潮,也将知识点理解并消化。

片段二:“借”助讨论品饰,变无语为有声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三种纹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要求:“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及大家在课外收集的资料,自学关于这几种纹饰的知识,解决两个问题:1.你在哪几种青铜器中找到了它们?2.你对这些纹饰有什么认识?”

经过自主讨论学习,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对凤鸟纹的认识尤为精彩:学生A:“在观察后,我们发现在青铜器爵、尊、壶上都出现了这种纹饰。”学生B:“凤在汉族的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是吉祥之鸟。”教师提问:“这种吉祥之鸟是否与当时的文化有关呢?”学生A:“古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就好像现代人信佛教等宗教一样,他们希望这神鸟庇护自己与亲人。”教师追问:“继续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B:“这些青铜器都与酒有关,比如用来喝酒的爵,用来装酒的尊、壶。”学生C:“酒文化在中国流传千年,古人好客,爱用美酒招待贵客,君王也常用美酒来犒赏国家的功臣,当人们在品酒的时候就能看见这些凤鸟纹,收获最美好的祝愿!”

教师请全体学生起立,播放由铜编钟演奏的音乐,说道:“现在,请各位宾朋端起手中的爵,让我们欣赏着酒器上吉祥的凤鸟,聆听着动人的铜钟之声,来痛饮这爵中的美酒吧!这小小的凤鸟纹成为我们宾主之间友谊的纽带,也让我们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

【片段解析】

1.创情设境,丰富感受:全面立体的教学方式是丰富美术教学感受的基本特征,寓教于乐的教学又能丰富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直接感受。在片段中,笔者旨在让学生感受青铜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体会到青铜器不但能看,还能听,更能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每一尝试、每一次工作,都是要推着拉着学生进入古人生活的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文明,也让学生学习站在古人的立场中思考问题,体验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以及视觉性。

2.模拟古人,丰盈体验:文化情境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以学生“主体”已有经验为基础,借助他人或外力帮助实现对知识建构的目的。在片段的最后环节,在所有知识点集结在一起的那一刻,教师灵活运用铜钟配乐以及优美的语言、肢体动作,带给学生一场宾主尽欢的欢乐场面,和不一样的震撼体验。

策略四:课后拓展注提升,文化交融丰内涵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美术作品最直接的体验,所以,在本次课程的拓展环节,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熏陶,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

片段:古今通话展成果

教师:“今天我们走进了青铜器博物馆,在三个展厅中,欣赏了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和典雅的铭文,这些青铜器被史学家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这时,教师的手机突然响起,接起电话:“喂?你是古人?你们正在创造青铜器?”老师装作惊讶状,说道:“同学们,是古人穿越时空给我们打来了电话,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吗?”于是,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你们为什么会用这种材料来制作?

2.现在出土的青铜器,该怎样鉴定真假?

3.纹饰装饰的部位有很多,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4.青铜器那么精美绝伦,是使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5.青铜器放置或者掩埋的地点是如何选择的?

【片段解析】

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在美术的教学改革中,学生需要进行交流互动,更需要探索与提高,运用扣人心弦的环节使学生活跃起来,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并对整节课做一个总结与升华。在片段中,教师借用手机这个道具创设文化背景,让穿越发生在课堂,让穿越串联古今,使学生在感到惊奇时,也能顺利地消化本课的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源于本课而又都高于本课,使笔者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迫切渴望,以及对高质量美术欣赏课堂的盼望。

【成效彰显】“境”深愈“美”

美术欣赏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文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化、人性化更成了美术教学的显性形态,使美术文化进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学生不仅能主动走进社区周边的博物馆、文化馆,还能收集各种有效信息,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评述起来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经过一个学期的欣赏课研究、实践,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明显提高,数据对比见下表。

想要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敏感,提升学生的美术品位,就必须要求欣赏课的教学编排充分体现教师的智慧,尽可能创造一些适合课堂教学的文化情境,建立学生与美术课堂,美术作品沟通的桥梁。其次,教师要用丰富生动的美术语言教给学生了解美,感受美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课程体验。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一言堂或照本宣科,主张开放,重视平等交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感受到美术之美、文化之情,是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将这把钥匙牢牢握在教师手中,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美育功能。

前测、后测数据对比表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01 出版

【2】骆建钧《“疑难问题解决”丛书——中小学美术公开课的“秀”》 宁波出版社2013-11出版

【3】浙美版各册美术教材

猜你喜欢
青铜器欣赏课古人
好玩的古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古人怎么洗澡?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