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元代的敦煌石窟艺术(下)

2016-11-03 03:29赵声良
艺术品 2016年5期
关键词:供养人敦煌石窟线描

文/赵声良

五代至元代的敦煌石窟艺术(下)

文/赵声良

元代的石窟艺术

元朝时期,中断的“丝绸之路”复通,西藏也正式归于中央政权。西宁王速来蛮和其妃屈术等又在敦煌修建皇庆寺,弘扬佛教。这一时期的艺术可看到中原新型的绘画风格以及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元代的莫高窟新开洞窟8个,重修洞窟19个。榆林窟元代洞窟1个,重绘壁画有不少。

一、元代洞窟的形制

元代窟型主要为覆斗顶形窟,现存的元代洞窟如第465窟,分为前室、中室、后室,后室为主室,中央有四级圆形佛坛(图1)。坛上的塑像均已不存在,壁画均为藏传佛教的曼荼罗。榆林窟第4窟仅存主室(不知是否曾有前室),也是方形覆斗顶窟,但在中央设方形佛坛,坛上有9身佛像均为清代重修。莫高窟第3窟是一个小型覆斗顶窟,在正壁开方形龛。元代洞窟中现存的塑像都是清代重修的,很难找到属于元朝的彩塑。

二、元代的壁画艺术

图1 莫高窟第465窟 主室内景 元

元代壁画明显地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汉风绘画,以第3窟、第95窟等为代表;一类是藏密绘画,以莫高窟第465窟、榆林窟第4窟为代表。

1.尊像画与经变画

早期的壁画中,尊像画较多以单独的佛像、菩萨、天王等形象出现,或以说法图的形式组成在一起。而唐代以后,以部分菩萨像为首,配合较多的侍从菩萨、天人等形象形成人物众多,甚至还有较大背景空间的画面,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较为典型,因而也有人把这一类形象归入经变画范畴,称为文殊变和普贤变。密教题材流行以后,原来只是单独出现的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形象,也往往在周围绘出侍从,以及相关的故事等,形成了经变形式。这样就很难分别尊像画与经变了。

图3 莫高窟第3窟 千手千眼观音像 局部

图4 莫高窟第3窟内 观音像 元

莫高窟第3窟是一个小型洞窟,除了南北壁全壁绘制《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外,还在东壁门两侧、西壁龛两侧及龛内屏风画中画出《观音菩萨像》,可算是一个“观音洞”了。千手千眼观音虽属密教造像,但此窟并未采用藏密的画法,而是传自中原的绘画形式。

以线描造型,用色简淡。在线描方面体现出画家高超的技法,从人物躯体到衣纹装饰,分别可以看出铁线描、折芦描、游丝描、丁头鼠尾描等画法(图2—3)。观音及旁边的婆薮仙、吉祥天女等形象写实而富有生活气息。在龛内的屏风画中的观音菩萨,则有白衣观音的特点,其脸型略长,两腮下坠,注重眼目的刻画。而对眉目、嘴唇、肌肤以及衣服等不同位置的线描,都十分和谐得体。莫高窟第3窟的人物画艺术不仅在敦煌壁画中,也是元代绘画史上人物画的杰作(图4)。可与画史上所载李公麟一派人物画相印证,李公麟的人物画被称为“宋画第一”,他学习吴道子,又在线描技法上有很多创新。莫高窟第3窟人物的描法丰富,以墨线为主,色彩简淡,正反映了传自中原的李公麟人物画风的影响。

莫高窟第95窟画出《十六罗汉像》(现存11身)。这一题材在回鹘时期的莫高窟第97窟、榆林窟第39窟均有表现。但莫高窟第95窟的罗汉像把写实与夸张结合起来,表现出既有普通僧人性格又有神性的罗汉形象。人物神态及衣纹、背景等画法具有宋元以来中原绘画风格。体现着元代的新画风(图5)。

2.密教曼荼罗

元代莫高窟第465 窟、榆林窟第4 窟壁画均为密教主题,但榆林窟第4 窟的画法与西夏时代的榆林窟第2、3 窟多有继承。而莫高窟第465 窟呈现出独特的画法,与西藏传来的绘画风格有关。全窟壁画均为密教主题,窟顶藻井中央为大日如来,四披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方佛,四壁的壁画有上乐金刚、喜金刚、大幻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曼荼罗以及八十四尊者像等①,是一个设计十分缜密,画风统一,绘制精美的密教洞窟。藏传佛教的艺术在西夏和元代曾不断向中原地区流传,从佛教思想体系到佛教绘画的艺术手法都对内地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敦煌一地比起中原地区又与藏区接近,更容易受到影响。莫高窟第465窟壁画中人物比例准确,线描劲健,色彩对比强烈而富有神秘感(图6),与此前历代的艺术都不相同,体现出藏传艺术体系的深刻影响。

注释:

图2 莫高窟第3窟北壁 千手千眼观音像 元

图6 大幻金刚 莫高窟第465窟南壁 元

1莫高窟第465窟牵涉藏传佛教诸多内容,包括洞窟的时代,壁画的定名等方面学术界都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把此窟按元代洞窟来看待。

图5 莫高窟第95窟 长眉罗汉像 元

3.供养人画像

元代虽然新开的洞窟不多,但对不少前代的洞窟作了修复,因而留下了不少供养人的形象,这一时期的供养人均着蒙古服饰,特征很明显。如莫高窟第332窟甬道南北壁,分别画男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头戴卷檐笠帽,身穿窄袖衫,外套半臂,肩上饰比肩,脚穿毡靴,为蒙古骑士打扮。女供养人头戴顾姑冠,身穿大袖长袍,是蒙古族贵族的标志。榆林窟第6窟上部明窗也有几组元代供养人像。其中上部的供养人为坐姿,下部有站立形象。坐者均为男女供养人共坐于床榻之上,显然是夫妇的形象,男者戴宝冠,女人戴顾姑冠。床榻后面还有二侍者(图7)。为我们认识元代蒙古族人物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7 榆林窟第6窟 蒙古供养人像 元

4.装饰艺术

元代的洞窟有两个类型的装饰风格,一是莫高窟第3窟以观音图像为主,绘画风格基本上是白描淡彩,窟顶四披绘圆环套联纹,色彩以浅赭为主,四壁的壁画色彩也较淡,仅有少量的赭红、石绿和黄色,形成一种淡雅风格。另一种是以莫高窟第465窟为代表的藏密风格,以强烈的蓝色、绿色与红、白、黑色相配合,构成一种偏冷色调的神秘风格。窟顶藻井的边饰有缠枝牡丹图案和卷云形的方胜纹,都是此前壁画中未见的新纹样。

小结

五代以后,是敦煌艺术发展的最后阶段。虽然曹氏归义军时期与中原的交流较少,缺少外来的影响使敦煌艺术走向样式化的道路,但由于曹氏政权把开凿石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设立画院,培养了一批批从事开凿、绘画的工匠,使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能保持一定的水准,并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成果。如一些大型洞窟和木结构窟檐的营建,壁画中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以及莫高窟第61、98等窟的大型供养人画像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西夏对西北方的统一,促进了敦煌艺术的发展,榆林窟第2、3、29等窟都是新出现的艺术,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些源自中原的新画风,给敦煌石窟带来了新的气息。元代是又一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对敦煌艺术来说也是吸收融会各地艺术的契机,尽管元代的洞窟很少,但其中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较新的风格特征,为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作者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王可苡

猜你喜欢
供养人敦煌石窟线描
敦煌石窟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李婷婷油画及国画作品选登
线描画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