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崇高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2016-11-03 17:44刘平华
人间 2016年26期
关键词:强力崇高

摘要: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康德是崇高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崇高问题升华到了哲学的问题,他对崇高理论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崇高的内涵,使得崇高成为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

关键词:崇高;理性能力;强力;人的主体

中图分类号:B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1-01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对崇高理论的发展,是在其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完成的,他的理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身的融合和独创。

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始于毕达哥拉斯;之后,朗吉弩斯从风格的角度在《论崇高》一文当中探讨了崇高,崇高第一次被当做审美范畴来看;再后来,柏克首次明确区分崇高和美,认为崇高是由痛感带来的快感。

康德承袭了“崇高”理论,并以独特的批判眼光赋予其新的含义,发展出他著名的崇高理论。康德是崇高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崇高升华到了哲学高度,他对崇高理论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崇高的内涵,使崇高成为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

一、康德提出崇高理论的角度

康德把哲学问题归为四个问题:“在这种广泛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1)我能够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能够期望什么?(4)什么是人?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1](p244)

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来探讨哲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索人类的心灵。康德恰恰是从人类心灵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崇高理论的!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所探讨的主要是认识的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探讨的是道德的问题。他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实现认识和道德、理性和实践、自然和自由的过渡。这一过渡之所以有可能的基本条件就是人的心灵,而崇高正是这个过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康德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和探讨崇高理论的。

二、康德对崇高的分析

康德非常坚定地把崇高和美看做两个各自独立的审美范畴。当然,在区分二者的同时,康德也看到了崇高与美的统一。

康德认为:“美有一点是和崇高一致的,即两者本身都是令人喜欢的。”[2](p82)就是说,崇高和美这二者都是审美判断,这二者都是自身令人愉悦的,并不涉及利害、目的和概念;但同时,崇高和美又都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

然后,康德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崇高与美这二者的差异之处。

第一,从审美的对象来看,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康德说:“自然的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这形式在于限制;反之,崇高也可以在一个无形式的对象上看到,只要在这个对象上,或通过这个对象的诱发而表现出无限制,同时却又联想到这个无限制的总体:这样,美似乎被看做某个不确定的知性概念的表现,崇高却被看做某个不确定的理性概念的表现。”[2](p82)

崇高的无形式的对象自身是无限的(如宇宙)。形式总是有限制的,无形式则可以是无限的。例如:一行白鹭、两只黄鹂,它们的形式是有限的,我们凭感官就能把握住。但是,璀璨星空、无垠大海,它们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凭感官无法把握它们的形式,只能设想它们是一个整体,借助理性来把握它们。

第二,康德说美“直接带有一种促进生命的情感,因而可以和魅力及某种游戏性的想象力结合起来。”[2](p83)因为美的有限形式与主体的想象力是相适应的,美感是想象力的游戏,它能直接促进主体的生命力。

但崇高和美感不同,崇高的无形式与主体的想象力并不适应,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2](p83)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在面对崇高的对象时首先所感到的并不是愉悦,而是先感到恐惧,继而产生痛感,然后在人的理性能力的升华下,恐惧变成崇敬,痛感转为愉快。

因此,康德认为,美给人以积极的愉快,而把崇高带来的愉快称为“消极的愉快”。

第三,康德认为崇高和美最重要的和内在的差异可能在于美自身就可以构成一个愉悦的对象,它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的找到根据,但崇高对我们的想象力是强暴性的,它的根据则完全在我们心中。

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针对理性的理念。”[2](p83)比如被风暴激怒的海洋,它们本身是可怕的、恐怖的。但是因为在我们心中预先存在一些理念,从而我们才能离开感性去追求更高的理念。这样,当我们观赏狂暴的海洋时,才能被激发出一种崇高感,它显示着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精神的伟大。

三、康德对崇高的分类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认为数学的崇高的对象是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直观之中,如浩瀚的星空、澎湃的大海等等。数学的崇高可以说是外在的,是以对象体积的无限大作为主要特征。

力学的崇高,康德认为是间接的、非直观的,必须在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去感受。比如,在远离狂暴闪电的危险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超出日常,感受到天地的浩大、生命的壮美。力学的崇高是以对象巨大的强力作为主要特征的,它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感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强力或者是气魄。康德说:“自然界当它在审美判断中被看做强力,而又对我们没有强制力时,就是力学的崇高。”[2](p99)

人的主体性是康德崇高理论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崇高理论当中,康德强调人作为主体的理性能力,这也是康德哲学的归宿以及重要价值所在。

四、康德崇高理论在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在西方,康德的崇高理论在美学史上影响重大,他的崇高理论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黑格尔、席勒等人,还一直影响到了后现代主义。

在中国,康德的崇高理论的影响也同样巨大,中国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就深受影响。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这样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3](p2)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康德“优美”、“崇高”这一对美学范畴有相通之处。

综上,康德的崇高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康德的崇高理论美学不但对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流派和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中国美学的构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康德著 邓晓芒译 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M].北京:书日文献出版社,1983.

[4]唐红兵 文丽丽.王国维“境界说"的西学渊源[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5]欧阳孟强.康德“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

作者简介:刘平华,男,深圳大学哲学系2014级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强力崇高
吉他手必须要会的:强力和弦
做个磁力炮
走进崇高 锻铸崇高大国
地球保卫战(14)艰难的防御
石器部落
被迫崇高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