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病”如何治?

2016-11-04 09:49文/熹
创造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市病滇池药方

文/熹 微

昆明“城市病”如何治?

文/熹微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昆明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暴雨内涝等“城市病”也凸显出来。

昆明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20万辆(图/CFP)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今天的昆明,也在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

消除城市病,靠现在的管理条条框框难以解决,必须有一种顶层设计,需要一把进入城市社会、能解决城市矛盾的钥匙,也因此有必要重启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前不久,时隔37年后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存在的“城市病”开出了治病方子,强调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要有持续性、宜居性。

昆明是座宜居的城市,除了蓝天白云,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暴雨内涝等“城市病”也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凸显出来。那么,昆明的“城市病”要用哪些药方来治疗呢?

一、环境污染病

冬季以来,京津冀等北方的人们在网上“晒雾霾”,昆明人也不甘落后地“晒蓝天”。蔚蓝的天空,让昆明人一直引以为傲。但没有雾霾,并不意味着空气没有污染。去年3月22日,昆明就曾出现11小时的中度污染。但昆明更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在天上,而是在水里,确切地说就是滇池。随着昆明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滇池的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

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湖”之一的高原湖泊,滇池治理数年来一度备受关注,其治理成果关系着一方生灵,也为其它江河湖泊治理做出警示。“滇池清,昆明兴” ,反之亦然。

【治理药方】推广新能源汽车及修复滇池。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昆明开始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天然气汽车。这些举措无疑对保护昆明的优良空气有不小贡献。

近年来,昆明在滇池环湖生态修复核心区内实现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后开展的还湖、还湿地、还林工作,2014年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53.55%;在湖滨一级保护区内全面实施“四退三还”,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

治理污染非朝夕之功,受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等因素影响,实现环境“良治”的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多方制衡转变,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倒逼与激励并重,才有可能逐渐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

二、交通拥堵病

高德地图发布“中国最堵城市排行榜”,昆明排行第14。随着昆明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20万辆,道路的拥堵成为了市民出行头疼的一大问题。上班堵、下班堵,雨天及节假日更是堵……

在人口密度高、机动车辆密度高、建筑密度大、整体交通设施的滞后的现状下,堵车已成为昆明交通常态,让市民头疼、厌烦。在有限的地域面积上要容纳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单依靠对交通设施和路网布置等手段是很难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

【治理药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缘于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私家车来弥补。将来如果能够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个人交通互补,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来发挥作用的交通格局,拥堵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届时各地实施的摇号政策也将终结。以日本东京为例,由于拥有发达的公交网络,民众在出行的时候,虽然拥有更多的小汽车,但还是会首选轨道交通。买小汽车则用在个人的休闲、度假、旅行等方面,这样就形成了私家车交通和公共交通良性分工。

三、水源短缺病

昆明全市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1条,总面积327平方公里,总储水量22.2亿立方米。加上500里滇池,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一直以为,昆明绝对不会没水吃。遗憾的是,昆明处于珠江、长江、红河的分水岭,没有大江大河过境,没有直接可以利用的水,加上滇池水质被污染,所以昆明只有靠天吃饭。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形势严峻、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昆明特殊的水情。所以说,昆明是一个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四缺并存”的地区。

【治理药方】落实最严格水管理制度。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是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截至2014年底,昆明主城区已建成484座再生水利用设施。未来将坚持以人为本,继续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管水思路,对照“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和制度建设与措施落实内容,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让昆明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着力保障百姓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雨天看海病

雨天,“逢雨必淹”4个字很容易在昆明人的谈话中出现。昆明的排水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迅速的城市化,人口密度增加而地下管网建设未能跟上。城市功能设计方面,忽视了排水的功能。同时,因为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资产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以至于有市民感慨:“看得见的高楼,看不见的下水道。”

【治理药方】打造“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的常态化,与迅速城市化而导致的大量路面硬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重塑“海绵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方法之一。通过源头削减和过程蓄滞进行径流控制,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等。据了解,相关部门的2016年及“十三五”期间的工作计划中,也纳入了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五、应急滞后病

以去年12月17日降雪造成的交通拥堵为例,多路段结冰引发多起交通事故进而造成拥堵,几乎影响了整个城市,这是天气对一座城市应急能力的一次考验。从及时疏导交通、调集工业盐、撒盐铲冰等处置方式来看,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交警部门在处置上,是按照相关预案执行的。但我们似乎缺少一个全市范围内各部门联动的应急预案。

【治理药方】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特殊天气除了会影响交通以外,还会影响电力、物资供应、农业等多方面。不论波及哪一个方面,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作。所以,一个总揽全局的应急预案极为重要。此外,提前预判应急预案何时启动也是值得考量的问题。现代城市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针对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应急机制。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长远规划、扎实推进。而市民提高自身意识,遵守相关法规,也同样重要。

猜你喜欢
城市病滇池药方
张老师的“药方”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共享单车准确把脉“城市病”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大城市如何破解“城市病”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