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2016-11-06 12:03宁佳宁刘红南王永锋金中高
浙江实用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管状肠腔肠壁

宁佳宁,刘红南,王永锋,金中高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浙江宁波 315202)

大肠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宁佳宁,刘红南,王永锋,金中高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浙江宁波 315202)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1例大肠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照手术病理,评价多层螺旋CT在病变显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结果 病理结果:11例中,良性腺瘤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腺瘤部分恶变2例。8例有蒂,3例宽基底。CT平扫:11例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中度强化。肠壁均无突破表现。 结论 多层螺旋CT可基本显示大肠腺瘤的特征,对于大肠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大肠腺瘤;多层螺旋CT;诊断

大肠腺瘤是一种消化道良性肿瘤,但有一定恶变倾向,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肠镜及消化道造影,有关大肠腺瘤多层螺旋CT表现的报道较少。作者搜集近4年间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大肠腺瘤,回顾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讨论多层螺旋CT在显示病变、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5年期间本院收治的11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8~75,平均(56.6±8.1)岁;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史者4例,腹痛1例,腹泻2例,肠梗阻1例,余3例无明显症状。11例全部由肠镜或手术病理确诊。

1.2 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作腹部平扫及双期或三期扫描。患者禁食6小时以上,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扫描条件:电压120kV,电流200~250mAs,矩阵512×512,螺距0.875~1.000,重建图像层厚和层距均为5mm,并后处理为1.5mm的薄层图像,先平扫后增强,增强时从肘前静脉高压注射欧乃派克80~100mL,注射速率3mL/s,双期增强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5~30s(动脉期)、65~80s(门脉期)进行螺旋扫描,三期扫描在双期扫描基础上加作120~150s(平衡期)扫描。由两位高级职称的影像医师共同阅片,达成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1例中管状腺瘤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例,绒毛状腺瘤1例。其中部分恶变2例,合并异型增生3例。大体:灰白、灰红色,质中。其中8例有蒂,3例宽基底。镜下:瘤细胞排列呈绒毛状、腺管状或混合存在,部分腺体上皮细胞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2.2 CT表现 本组11例中,单发6例,多发5例;其中发病部位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4例,降结肠2例,升结肠3例,其中2例为直肠、乙状结肠合并存在。病变表现为团块状肿块7例(图1A),条带状病变4例(图4A),其中5例呈绒球状、菜花状(图3C),3例病灶与肠壁呈窄基底相连 (图1B),1例呈巨大团块,填充肠腔(图2A~2B)。平扫:11例肿块基本呈均匀等密度,CT值33~38Hu;增强: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图4C),CT值55~65Hu。增强后病变段肠壁较正常肠壁无明显CT值差异。本组11例病灶边界清晰,邻近结构仅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所示肠腔7例呈半环状(图3B),4例呈不规则条状偏于一侧(图4B)。所有病例肠壁均未有突破表现,肠周间隙清晰,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

2.3 CT与病理结果的对照比较 6例管状腺瘤中3例CT显示带蒂类圆形占位,另3例蒂显示不明确 (图1A);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表现为绒球状、菜花状占位,表面见绒毛状突起或浅分叶,其中2例为连续多个病灶;1例绒毛状腺瘤表现为沿肠壁匍匐生长,相应肠壁显示增厚(图4A)。11例均浆膜面光滑,肠壁外无渗出及淋巴结。其中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动脉期病灶中央可见线样强化的血管影(图3D、4B),提示肿瘤血供丰富。

图1 男,58岁,升结肠管状腺瘤。1A:CT平扫示升结肠团块占位,窄基底,边缘较光滑;1B:增强动脉期较均匀中度强化。

图2 女,42岁,回盲部管状腺瘤。2A:回盲部巨大肿块(白箭),密度均匀,导致肠套,上方回肠肠管扩张不明显,造影剂可通过回盲部进入结肠(黑箭);2B:处理重建后清楚显示肿块形态及上述征象。

图3 男,56岁,乙状结肠、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A:可见窄基底(白箭)及蒂结构,呈绒球状,肠壁增厚不明显;3B:病变广泛,菜花状,肠管柔软,无狭窄表现;3C:病变渐进性中度强化,增强后蒂结构及基底(白箭)显示更清晰;3D:动脉期病灶中央可见线样强化的血管影(黑箭)。

图4 男,64岁,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A:CT平扫示肿块沿肠壁匍匐生长,范围广泛,肠管内壁增厚明显,外壁干净,周围无淋巴结显示(白箭);4B:动脉期病灶中央可见线样强化的血管影(黑箭);4C:静脉期病变强化较均匀。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除位于结肠远端的长径<5 mm的增生性息肉外,临床应尽可能切除息肉[1]。CT三期扫描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及肠腔内外改变,还能够反映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情况,使得CT在肠道疾病诊断中应用日益广泛,正确认识本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对减少病变漏诊、误诊及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十分重要。

3.1 组织学特性 大肠腺瘤又称肠腺瘤性息肉,与增生性炎性息肉不同,大肠腺瘤属于肿瘤性病变,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多见[2]。在W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2000版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锯齿状腺瘤[3]。管状腺瘤,单发或多发,有蒂或广基底无蒂,大小不等。组织学上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的腺体组成。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少见,肉眼观肿块呈乳头状或绒毛状,体积往往较大,基底大都较广,组织学上主要由绒毛突组成,绒毛表面覆以分化较成熟的单层柱状上皮,其恶变率在小肠良性上皮肿瘤中最高,可达35%~58%。管状-绒毛状腺瘤兼有以上两种的特点,恶变率较绒毛状腺瘤略低[4]。锯齿状腺瘤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表面光滑、可呈扁平、微乳头或管状-绒毛状等特点[3]。

3.2 CT表现 大肠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管状腺瘤CT表现为窄基底或宽基底,多呈带蒂或不带蒂的凸向肠腔内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如带蒂,可有活动度。本组6例管状腺瘤中,3例边缘显示欠光滑,考虑和肠道内容物及肿瘤部分异形变有关。绒毛状腺瘤多为广基底,沿肠壁匍匐生长,表面呈粗绒毛状或高低不一的乳头状突起,可呈多块分布,并可见不同程度的分叶,相应肠壁可轻度增厚,绒毛状腺瘤因绒毛及分泌特性,密度可略欠均匀,并较管状腺瘤低。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广基底并菜花样肿块为多,影像表现为窄基底或广基底肿块凸向肠腔内,边缘可呈浅分叶。CT平扫瘤体多与肠壁相比呈等密度,考虑是因为瘤体是由正常肠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增强后腺瘤呈均匀性中度强化,CT值升高约30Hu。病灶内部囊变、坏死少见。有文献认为腺瘤内部的血管近似于正常血管,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血管的灌注、阻力、血管壁的渗透性、细胞外间隙的组成及血管的流动性等因素均未受到影响,导致其强化特征[5]。其中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动脉期病灶中央可见线样强化的血管影[6]。本组11例密度及强化与文献相符。腺瘤段肠周围间隙清晰,无向外围生长的表现。周围肠壁柔软、光整,肠腔不会出现狭窄或梗阻。本文1例巨大升结肠管状腺瘤几乎完全充填肠腔,其上方肠管始终无扩张表现,造影剂通过顺畅(图2)。如果病变段肠管出现浆膜面形态及强化程度的改变,周围脂肪间隙浑浊,则提示恶变可能。本组9例带蒂腺瘤肠镜检查均可显示与肠壁相连蒂,但CT对此征象显示较局限。

本文11例均经CT、肠镜对比证实,但作者对比近3年同时行肠镜与CT检查者发现,CT假阴性较多,分析原因如下:(1)胃肠道准备不足:充分合理的胃肠道准备可以有效提高腺瘤的诊断率;(2)大肠腺瘤诊断与肿块大小有关:当肿块较小时,很难和肠道皱襞及粪石区分,影响CT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扫描前让患者尽量清洁肠道;(2)行平扫+增强扫描;(3)用薄层或螺旋扫描;(4)后处理行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建以充分显示肿块与肠壁及其周围的关系;(5)如遇到较大肿块,可使用阳性液体造影剂口服以观察其轮廓外形等。CT虽然在发现微小腺瘤方面不如肠镜敏感,但对于腺瘤的鉴别诊断较肠镜有优势,而且对于不适合行肠镜检查者,CT是较好的替代检查。

综上所述,大肠腺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蒂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无蒂者广基底,呈块状、菜花状,增强呈中度持续性强化,相应段肠壁CT值改变不明显;病灶边界清晰,邻近结构仅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肠壁均未有突破表现,肠周间隙清晰,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通过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可对大肠腺瘤的形态、大小和范围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1]宋雯.肠息肉发生发展与诊治研究新进展.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9):876

[2]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300

[3]Hamilton SR,Altonen L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eation of tumors.Path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digestive system.Lyon:IARC Press,2000

[4]彭杰青,吴人亮,徐增绶.外科病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8

[5]张晓明,马祥兴,于德新,等.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病变的应用.山东大学报:医学版,2011,49(4):118

[6]刘卫勇,隋秀芳.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超声表现一例.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12):2210

猜你喜欢
管状肠腔肠壁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
二甲硅油散的不同应用方式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粘连性肠梗阻不能和肠粘连混为一谈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