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比较研究

2016-11-07 01:29陈意如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异同

【摘 要】 文章研究比较了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异同。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共通之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制度主张都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未来设想都是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两者的不同之处:产生背景不同,性质不同,解决生态危机的手段不同,解决生态危机的依靠力量不同。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异同

生态社会主义是近30年来西方崛起的一种新社会思潮和运动,试图将社会主义与生态问题结合,以社会主义理论阐释当代生态危机,为克服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一条出路,被西方一些左翼人士称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状况的一种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落脚点,并注重生态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者具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把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共通之处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就是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人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丧失了它的异于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对象。对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地创造出来的,即全部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化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1]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探讨生态社会主义未来的思想趋势、政治要求和价值观念,摆脱了生态中心主义,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2]企图通过生态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找到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关理念沿袭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经济建设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也要注意维护生态环境,以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如果超过自然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生态的破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由于其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必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并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完善。

2、核心内容:解决生态危机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对其作出了反应。生态社会主义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况被打破了,人类对自然的贪婪索取加剧了自然界的危机,更加重了人类自身的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将焦点放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认为生态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生态危机的主要途径和策略是“非暴力”,即用教育和示范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的关注,其领导力量是具有生态意识和革命激情的知识分子,在本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处于经济高速运转中的中国,在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从大国责任出发,必然将解决生态危机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这也要求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尽其所能地解决生态危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落脚点,并注重生态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执政党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3、制度主张: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

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资本主义的“异化”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资本不断扩张的内驱力驱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资本家眼中只有自己能获得的个别利润,为了抢占资源,资本家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丝毫不顾及生态的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以“生态”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自然环境内各要素的相互平衡,希望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应该而且必然是绿色社会,反之,绿色社会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给自然带来的种种破坏,也抨击资本主义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无政府状态”使人与自然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生态问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汇集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4、未来设想: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生态社会主义一直以生态危机作为研究出发点,试图找到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绿色社会模式即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未来要走一条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建立一个“绿色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实现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4]但是,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构成的设想带有一定的空想成分,具有较浓的乌托邦色彩,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未来社会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只有人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里,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未来社会应该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自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高度发达。与生态社会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理论,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内容逐渐丰富、体系逐渐完善、层次逐渐提高,因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更具有科学性。

二、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不同之处

1、产生背景不同

虽然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是产生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但是二者又是根据当时的生态环境以及知识能力水平而提出的理论体系。20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带来的副作用日益凸显,在资本逐利的本质下,生态问题越发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亟需缓和,越来越多的人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环境危害不满,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这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群众运动中产生的“绿色运动”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也推动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产生于世界已经迈向生态文明的时代之时,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话语。中国的国情是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现实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都更加严峻。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5]

2、性质不同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反思的产物,将生态学与人类的命运发展结合研究,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三条道路”。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知识分子,以非暴力、基层民主等手段来改造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可见,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以生态运动为中心,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是符合资本主义整体利益的。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态文明理论,紧密结合了我国的国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了生态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解决生态危机的手段不同

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发展才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生态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生态危机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实现,可以通过绿色组织的活动来提高人们对于生态危机的关注度,并不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暴力推翻。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经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才能真正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下,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辅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发展科学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4、解决生态危机的依靠力量不同

生态社会主义起源于西方的生态运动,而生态运动主要是由具有环保意识的知识分子、绿色环保人士等中间阶层进行推动,所以,生态社会主义将知识分子、环保人士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依靠力量,期望通过他们的推动来引发全民的生态意识,继而提高国家生态意识。但是中间阶层更多地考虑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旦当生态利益和阶级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中间阶层往往会选择搁置生态利益,所以,资产阶级中间阶层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更像是一种缓和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具有临时性,可谓“治标不治本”。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解决生态危机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共产党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五位一体布局开展建设,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又享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我们既不能为了生态文明牺牲工业文明,走“回到丛林中过原始生活”的路,但也不能为了工业文明牺牲生态文明,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我们也不能学西方国家那样,把环境破坏的压力转移到其他国家头上。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要以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借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注 释】

[1] 袁伟.生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决策探索,2015.10(下).

[2] 祝士明,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2008.4.

[3] 孟鑫、胡军,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3.3.

[4] 周穗明,生态社会主义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7,4.

[5] 徐晓霞、郑红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陈意如(1991.1-)男,湖南益阳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异同
手风琴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异同
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